..續本文上一頁,不被禅定境界困住。禅定境界是非常迷人的,四禅八定都是樂,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樂得不得了,你不貪嗎?即使不得定,你打坐時心情輕松,那一座坐得好,有誰要你下座做點事,你不曉得會多煩呢!還會罵人是魔啊,有魔障。有人吹牛說不貪,你到了那境界再說,如果你「不幸」得了四禅八定,可不要貪著啊!
叁十七道品與菩薩行
接下來是叁十七菩提道品的境界。叁十七菩提道品的重點統統在四念處上。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我們常把它當作是佛學的理論看過去了,都覺得自己懂了,實際上,四念處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的基本。首先我們拿現代學術方法來討論四念處,第一是念的問題。念是什麼?大家都曉得,一切凡夫的思想,起心動念就叫作念,普通名稱是念頭,人的思想、感覺等等謂之念。佛學的觀念就叫它妄念,所謂妄是因爲這些思想感情虛妄不實,靠不住的,它漂浮不定,變化無常。念是代表了我們內心的感覺、思想、感情等等。
修行的法門,是把這個念轉化過來。如修念佛法門,你如何去念佛?念佛就是把這感覺執著的作用轉化成念佛。講到念佛,我們知道佛法修持法門,歸納起來有十念,念佛、法、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增一阿含經》有個偈頌:「佛法聖衆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後。」所有小乘的禅觀法門,都沒有超過這十念的,修持起來應該先念死,真正修行人應該隨時覺得自己已經死了。譬如打坐,一上座要萬緣放下,不放下,此心不死,所以就看作此身已死,萬緣也就放下了。所以念死應該是第一,也是基本的,但是它在十念法中排最後,因爲世俗觀念認爲念死不好,所以不排在念佛法僧等等之前,而萬緣放下就是念休息。
我們一般修行的,只曉得念佛,但是真正念佛法門搞清楚沒有就難說了,講不好聽的,恐怕搞清楚的還不多,幾乎沒有什麼人可以念到小本《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境地。至于能做到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境地的,那更少了。一般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不是淨念相繼,這一句有好幾念了,「南」是一念,「無」是一念,「阿彌陀佛」是四念,一字一念。真正的念佛法門是很難的。如果要談觀行的止觀念佛法門,諸位就要先留意《佛說觀佛叁昧海經》,然後學佛的一切行。此外如密宗的觀想佛像,也都是念佛法門。
講到念法,那就更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法,歸納起來如何念法呢?譬如念般若性空緣起中道觀,理就是法,禅宗講參也就是念法。
至于念僧,譬如崇拜傳法的上師,藏密修法的人要先念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皈依。爲什麼比顯敎多一個皈依?其實皈依上師也就是皈依僧,它爲什麼分開呢?因爲佛法講師道尊嚴,我們能有佛法,都是因爲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後代的僧衆,就代表是佛的弟子,代代相傳。這個問題只能大概這麼說了,否則一講開了可以寫幾十萬字的書。
念戒同念佛、法、僧是一個東西,戒體一念不生,淨念相繼,戒到了,定也到了,慧也到了。大乘菩薩戒中有菩提心戒,證到菩提,心戒就可以完成了。念施是念一切放下,什麼都舍掉了。念天作什麼?我們要明白,能夠不輪回轉生入地獄、餓鬼、畜生下叁道,而進入人道已經很難了,要進入天道真是談何容易。不要以爲你在學佛,就看不起天道了,我是連看到個土地公像都要合掌的,他至少是人中善人,鬼中善鬼,這就值得尊敬了。能升到色界天甚至無色界天,你沒有戒定慧的修持、沒有十善業道的修持,沒有那麼容易的。
念安般是念出入息,像天臺或密宗的法門,以呼吸入手。呼吸的梵文是安那般那,有時漢文翻成「安般守意」,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簡稱,守意是心念與出入息配合爲一,不分離,是定境。真修到安般守意,初念住了,已經了不起了。
四念處的念身,宗教界對這個修持法門爭論很厲害,彼此像冤家一樣。看到道家練身體的,守竅的,就罵是外道、魔道。但是密宗也有在身體上練的,所以顯教就說密教是魔道,密教又看不起顯教。實際上佛法有念身的法門,道家許多東西是從佛家偷來的,可是人家加上修持的經驗,就成了另一法門了,密宗也一樣。道家和密宗的法門可以歸納成四個字:「內照形軀」。如果我們把「內」字換成「觀」字,就會接受它是佛家東西了,實際上是一樣的。佛法裏的白骨觀、不淨觀等等,就是內照形軀。
念身不淨是學佛的基本,可是我們反問,不淨觀真觀得起來沒有?這是學佛的第一步,打坐時做不淨觀,自己內照形軀,眼睛開也好,閉也好,一定了,反照身體五髒六腑,看得清清楚楚,觀清楚了再丟開。我們這裏有些同學觀起來了嚇一跳,原來自己的內髒如此之髒,自己都覺得惡心,這不是虛幻作夢,硬是看得很清楚。到這個時候,你去看經典的不淨觀記載,才知道佛說的話半點都沒有錯。白骨觀如果觀成了,每一個細節看得比X光還要清楚。我上次生病,有醫生朋友很關心我,帶了好多儀器來幫我量血壓、作心電圖,結果正常,別的地方也都正常,他就想要我去照X光,我只好告訴他,我沒事的,不用了,告訴你吧,我如果連自己的身體內部還看不清楚,要靠什麼X光,那我豈不幾十年白玩了嗎?又有一個朋友,要介紹一位八十歲的老中醫來給我把把脈,我也婉拒了,人家年紀大了,不要勞動他了。此外,這個身體用了這麼多年了,自己覺得沒什麼毛病還很高興,萬一他看出什麼大毛病來,心理一定受影響。這是笑話,道理是念身觀照到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如果自身內部的血脈氣機循環都看不清楚,最基本的不淨觀、白骨觀觀不起來,那麼修持四念處的第一步念身,就有問題。如果這一步都有問題,以後一路的漸修要怎麼修?
念身不淨,從不淨觀、白骨觀開始,千經萬論都跳不出這個範圍。如果說你本事很大,不走這個路子,走的是禅宗,一悟就是,不要談不淨觀、白骨觀,念頭一動自然就呈現出來了,那才叫悟。同樣地,修密宗的觀想,他所有的畫像,單身的或是雙身的,旁邊都有骷髅,再不然手中拿著、身上挂著人骨,或是腳下踩著死人骨頭,這表示如果基礎白骨觀不成就,你所有密法都不用修了。這是密宗的大秘密,我今天爲大家揭穿,不然你們看不清楚,或者看了害怕。這是念身的重要。
再來是念受,觀受是苦。講教理看佛經往往就看過去了,可是都沒看懂。受就是感覺,你覺得氣脈動了、吃飽了胃脹、身體舒服與否、打坐腿發麻、坐著昏沈,這些都是感覺,你能離得開這感受嗎?這是基本修持啊!觀受是苦,一切苦樂都是苦,你不能夠離開,那打坐的功夫再好,還是在受陰境界中。不要以爲任督二脈通了,頭頂發跳了,請問你沒有感覺到頭頂,怎麼曉得那兒在發跳?既然明白是在受陰境界中打轉,觀受是苦,還不趕快舍掉!這念還是在受陰境界中,沒有跳開來。
觀心是觀心裏的妄念。觀法,心裏的思想、意識狀態、各種思想法則,一切都是無常,念念皆空,前念已過,後念不起,當下即空,是不是做得到?如果做不到,那這四念處一點基礎都沒有,下面的其它叁十七菩提道品都免談了。
證到果位還是小乘法,還沒有證得菩提。《維摩诘經》始終在不二法門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什麼是不二?小大不二,小乘、大乘一樣的,就是一個菩提道;世俗法與出世法不二,所謂真俗不二。
「雖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這話怎麼說?從小乘來講,做到四念處是證到空了,不受後有,這個世界不來了。感受的痛苦他沒有了,得了涅槃之樂,心念不起作用,住在空這一邊,四念處成就,證了果位,離了身受心法。但是菩薩道是要「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已證得涅槃還能夠跳出來,也可以說,他既跳出來也沒有跳出來。這裏把叁十七菩提道品拆開來講,講的是一個真俗不二。不要自稱是大乘道而不講小乘,你如果小乘都做不到,罔言大乘!小是大的基礎。大乘的修法,一定要先做到小乘的四念處,但是不是永斷身心,不是永求寂滅,出世入世不二,才是菩薩行。
下面叁十七菩提道品就念過去不細講了,要點都一樣。
「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四正勤:未生善今生,已生善今增長,未生惡今不生,已生惡今斷。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這裏特別挑出來講,你們喜歡神通的要注意。四如意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慧如意足。足是滿足,是如意的滿足,愛如何就如何,等于是孔子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到七十歲才敢這麼說。你修佛法,算不准很年輕就得了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的欲,不是世間一切欲,你修行要求法、求定、求慧,這就是欲,不過這是正欲,是善欲,是好的。在座的各位都想悟道,搞了半天有幾個悟了?沒有悟,這個欲望,這個希望就沒有達到。而悟了道,能真正大徹大悟,一切自在的有幾個人啊?達到了才是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呢?你念佛做到了一心不亂嗎?如一日如二日就不說了,能如一分鍾、如一小時、如數小時一心不亂嗎?念不能一心不亂,意識想不亂,但是做不到,就是念不得如意。所以四如意足談何容易!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亂,做到像趙州禅師那樣,二六時中(就是晝夜二十四小時,白天、夜裏各六個時辰)老僧除二餐粥飯之外,無雜用心處。他能做到這個境界,八十歲還到處參訪,人家問他爲什麼還要參訪,他答說因爲未能打成一片。他謙虛啊!還說沒有達到如意足。我常說笑話,趙州和尚這個話真了不起,但是如果碰上他老和尚,還要打他一棒,爲什麼?不用功!他還會被兩餐飯牽走就不對,要吃飯不知道食處才打成一片。這雖是笑話,也是真的,要如此用功才能算精進如意足。慧如意足更難了,你聽經聽過了能記得嗎?上星期講的,這禮…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