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附录: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P4

  ..续本文上一页一位,或数位。他执掌文墨,等于行政机关的秘书长,凡有关于寺务的文牍,都由他职掌,旧制写作佛事文书例如疏启一类,多采用用六字句的骈文体,这个职位,后代又改变有“写法书记”的名称。他等于中国古代帝王左右的史官,所谓“左史记行,右史记言”一样,他集二者于一身,书写记载住持和尚的说法的法语和言行,故须选善于文翰者任之。又有把这个职位,用作犒赏劳职之用,选拔清众当中,有多年苦行的任之,使他得到一个独居静处的寮房。书记可进升为堂主,旧制也又有称为“记室”的。

  (6)纪纲司法方面: 维那一位,乃全寺三纲之一。与监院、首席并列为上首。纲即纲维之意,就是纲领寺内维持佛寺者。禅宗与律宗,都称“维那”,教宗便称谓“都维那”。旧制又别称为次第、知事、悦众、寺护等名。其实,“维那”一辞,实在出于律部的名称,《僧史略》谓:“东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即梵语羯磨师之别译),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大凡诵经诵律,举行佛事,都由他领头,或僧众犯戒,触犯丛林清规,也由他执行,如摈斥出院等(戒律叫“斥逐作摈”。丛林术语便叫作“迁褡”,讹作“迁单”,就是赶出山门的代语)。维那的别称,又名叫做“堂司”,或用堂司直接名其所居住的寮舍,或作为直接名其职位的,又有一名,便叫作“纪纲寮”。

  (7) 方丈侍者: 侍者数位,以其亲近于长老左右而任调遣者,故称“侍者”。旧制有五侍者,或六侍者的不同。有香侍者、侍状侍者、待客侍者、侍药侍者、侍衣侍者,这叫五侍者。巾瓶侍者、应客侍者、书录侍者、衣钵侍者、茶饭侍者、干办侍者,这叫作六侍者。后世以衣钵侍者,等于管理方丈中的总务侍者。书写侍者,后世又称为“写法侍者”,记录摭拾住持和尚的开示法语,是由他记写悬牌示众的。他们侍候和尚,等于方丈的侍从,多选和尚的入室弟子任之,也是清高的职司。佛经称侍者应具八法:所州“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闻智。”总之,此辈必须为法忘躯,智行严密,不负法乳之托的方可任之。

  (8)总务方面: 典座一位,他执掌日常事务,犹如现代的总务庶务等业务。《临济录》冠注谓:“《百丈清规》有典座无饭头,此典座也。典座者,职掌大众斋粥一切供养。”僧堂清规谓:“此职主大众斋食,故时时改变食物,大众受用安乐为妙。”后世也有改为执掌内务之职的。

  僧值一位。这是一年的值事僧,每年轮流当值,由各执事更换任之。

  饭头一位。专管作饭。僧堂清规称:“此职与典座分劳,掌粥饭,常与药头、监粮等为合而护惜常住,其用心与典座同,慎饭粮之过不足,宜常熟汝典座宝训。”

  火头一位,专管司爨。

  园头一位,专管种菜。

  菜头一位,专管煮作蔬菜。

  行头数位,专管斋堂执役。

  其他柴头、炭头、桶头、水头、磨头、茶头、锅头,则因时因地各有不同,或有或无,并不一律。

  净头一位,专管厕所的卫生清洁。往往也有首座班首及僧众,自动请求担任,认为乃忏罪立德的好事。也有叫做“圊头”的,旧制又称谓“东司”。

  庄主一位,或数位。如另外有田产的大丛林,就设有此职,专管田户收租等事,俗称叫“外当家”,辖有监收主等数位。

  巡山寮主一位或数位,专管培养保护山林并防护盗贼等。如在深山大寺,都设有此职。普通寺院,不一定有的,大多选孔武有力者任之。如设有此职寮之处,则园头、柴头便归此寮。

  如属有小庵,便有住庵的庵主。有塔,便有守塔的塔主。

  打钟的称钟头,击鼓的称鼓头,也都各有专司。

  (9)清要的职务: 藏主一位,旧制称渭“知藏”。他是专管藏经及图书的职位,等于现代的图书馆长,及图书管理员,往往选学养兼优的人任之,也可以并在书记寮内。大寺中每每专有藏经楼的建筑,故此职极为重要。

  殿主一位,香灯数位。专管大雄宝殿的佛前内外事务的,叫作“殿主”,有香灯一人辅之。其他各殿,也有各殿的香灯,却不叫殿主,旧制却并在堂主寮内。如涅槃堂主(旧称“延寿堂主”)、罗汉堂主等。涅槃堂,律宗曰“无常院”,或“无常堂”。禅宗曰“涅槃堂”,或“延寿堂”,乃置临命终时的病僧,使观无常之所也。

  化主一位或数位,他专管出外游方宣化,以募化所得,供养全寺大众生活,及作丛林常住的资产。化缘所得的款项账日,一切交付知客、库头,登记账册,转交住持处理。化主每每可以终年游方外出,比较清闲。

  (10)执掌劳役的僧众: 执役僧若干人,担任劳动杂役的事务,往往皆由自动发心,请求执行苦役藉以自励德行的。此中每多贤者,并且大多是不求人知的,《传灯录》载:“沩山在百丈会下作典座,又令遵有笊篱木杓分付与典座语。”《五灯会元》载:“雪峰在洞山作饭头。庆诸在沩山为米头。道匡在招庆为桶头。灌溪在末山为园头。绍远在石门为田头。智通在沩山为直岁。晓聪在云居为灯头。嵇山在投子为柴头。义怀在翠峰为水头。佛心在海印为净头”此类都是苦行劳役之职,如作典座者,更为普遍。昔年笔者参学诸方时,曾有诗云;“灵鹫风高旧迹登,禅参北秀与南能。当时行脚江湖日,遍访名山苦行僧。”这便是向慕苦行僧中的德操,所以作此感怀。

  3.班首执事与江湖清众: 凡是住持和尚以次的各班首执事,大多都有单独的寮房。如果房间不够分配,也视职位的清要与否,间或一二人兼并一间的。其余的僧众,无论住禅堂或挂褡,就统名叫作“清众”。后世因为佛教的普及,为了响应普通民间社会信仰的需要,也有被请去外面念经作佛事的必要,这也同时是全寺和僧众们的公私收入,所以便有专为应酬念经拜忏的一班僧众,普通把他有别于专门清修的清众,便叫做“应门”。当清末民初,在闽浙一带,一般习惯叫他为“应门和尚”,这可能就是应化僧的讹传了。

  十方挂褡的云水寮,旧制叫作“江湖寮”,又名谓“众寮”,这是专指往来四方,参学云游的挂褡僧寮。禅门相传,江湖乃江西湖南之意,因唐时参禅的僧众,不到江西马祖处,便到湖南石头处,往来憧憧,都凑集在二大师之门,故便称谓江湖僧众。据《文选注》:谓今言江湖者,江外湖边,本是隐沦士所处。如《莲社高贤传》周续之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骆宾王《序》曰:“廊庙与江湖齐致。”范希文严先生《祠堂记》曰:“既而动星象,归江湖。”等说是也。其实,江湖的原意,出于《庄子》,乃指隐沦的风尚,如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丛林清规的古今异同: 自百丈清规以来,及今千有余年,何况原始规范,早已失传,后世传到近代的丛林规矩,多有非旧时面目者,也就不足以为怪了。当元顺帝至元四年,敕百丈山德辉禅师选修《百丈清规》八卷行世,就诏天下僧人,悉依此清规而行。到了明朝,屡次下敕不入此清规者,就以法律绳之,后世便遵此为准。清代道光三年,有源洪禅师著《百丈清规证义》十卷行世,便为定本。其余则因时因地的不同,就各自别有出入。近世以来,所行有不同于旧制者更多,实亦时势所趋使,有不得不变的苦衷,但也有由于不知所本,妄加师心自用的确亦不少,如源洪禅师称:“清规面目,有古今不同者,如古称头首,今名首座,或号座元。古称监寺,今名监院,以及书状,改名书记。僧堂改名为禅堂之类。俱改其名而不改其义。又规条中古有而今无者,如点茶抛香之类。古无而今有者,如祖忌、增百丈等,水陆增栖等及不许吃烟之类。” 总之,任何一种社会,最初总很简单,时代愈向后推,情形也愈复杂,所以规矩也就增加更多。百丈原始清规,虽然已经失传,但宋人杨亿的序文至今还在,他所述的原始情形,当然比较后世简朴的多,如称:“所裒学众,无多无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褡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他又述说《百丈清规》的目的,如称:“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从杨亿的序文,和慈觉大师的《龟镜文》看来,当时他所注意的重心,确实只重在流传到今世的禅堂。但是后世的丛林规矩,除了少数几个大丛林以外,却都以此为范围僧众的仪轨,反视禅堂为附庸了,甚矣!禅宗的衰落,也是事有固然的了。

  二、丛林的风规

  1.身份平等,集团生活。

  唐、宋时代,正当禅宗鼎盛的时候,大凡出家为僧的,不外四种情形:

  (1)部分研究佛学经论的称为“义学比丘”,有的是因政府实行佛经的考试,既经录取,便由朝廷赐给度牒出家的。

  (2)自动发心,离群求道,请求大德高僧剃度的。

  (3)朝廷恩赐,颁令天下士庶,自由出家的。唐时,政府有几次为了财政的收入,还有鬻卖度牒,听任自由出家的。

  (4)老弱鳏寡,无所归养而出家的。在这四种情形当中,如有未届成年想求出家者,依佛的戒律,还须得父母家族的同意,才能允许出家。

  既经出家受戒,取得度牒以后,就可往丛林讨褡长住。讨褡大约分作两种,各有不同的手续:

  (1)普通少住数日或一短时期的,便叫做“挂褡”(俗作“挂单”或“挂褡”)。挂褡的僧众,为慕某一丛林住持和尚的道望,远来参学,或是游方行脚经过此处,但都须先到客堂,依一定的仪式,作礼招呼,依一定的仪式放置行根,然后由知客师或照客师依礼接待,并依一定的禅门术语,询问经过,既知道了他挂褡的来意,便送进客房,招呼沐浴饮食。普通僧众住的客房,术名叫“寮房”。接待游方行脚僧的,又叫做“云水寮”。唐宋时代,旧称通…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附录: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