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购买了憍萨罗王太子所特有的“祇陀园林”,于是感动了王太子的同意合作,和举国上下一致的信仰,乃在舍卫城中特意为佛建立一座“祇园精舍”,又叫做“给孤独园”。这是因为须达长者乐善好施,以救济孤独贫苦的善行而得名。当时这座精舍的建筑,内有十二级浮图(佛塔),七十二间讲堂,三千六百间房舍,五百间楼阁,供养容纳佛教的僧俗弟子们,这可说是佛教在印度最早的一座学院。从此以后,释迦牟尼便常往来居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或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的“祇园精舍”,它们成了经常宣扬教化的两处道场。
摩揭陀国,在当时的印度,是一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安乐国土,所以人们的生活,也过得非常舒服,据称是一个饮食作乐,倡伎常欢,不废夙夜游戏的国家。自从释迦牟尼常川住此行教后,王舍城中昼夜寂静,诵声济济,舍世俗乐,斋戒读经,不舍三宝,唯佛是尊。同时舍卫国的风气,也因钦奉佛教,孜孜为善,从此邻国相望,教化大行。由此可见佛教净化人间国土的教育力量,其影响之巨和收效之广,可谓盛极一时。释迦牟尼现身说法,十余年中,竟有如此成就,足以令人向往!
释迦牟尼自成道以至开始传布佛教期间,因为他父王的想念,曾传命要他回国,他就先遣弟子一人,回国显现神通,然后亲自回来,为他父亲净饭王说法,使他心得解证。同时又感化了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他的妻子耶输陀罗,使得他们后来也都从佛出家。同时又感化了从兄弟阿难陀、提婆达多、阿睺楼陀;和他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以及首陀罗(印度阶级观念中的贱民氏族)种姓的优婆离等,都相继归佛出家。他在本国的时候,仍然依照佛制,自行外出,平等乞食。这件事使他的父王深感不安,结果他说服了他的父王,还是依照出家人平等的规矩,实行乞食。后来大约在他开始传教的五、六年间,他的父王因老衰而病重垂危,很想见他一面,他又率领了阿难陀和罗睺罗等回国,亲行饰终大典,于父王临终时,随侍在侧,以手抚心,使其平安逝去。同时并依礼与堂弟难陀,从弟阿难及儿子罗睺罗等,分秩肃立在父王遗体的头足两旁,恭谨护灵。父王梓宫出殡,他也亲为舁举,以表哀念。最后,奉父王梓宫到王舍城的灵鹫山,在他自己安居清修教化之地,火化起塔,一切遵礼如仪,以教示为人子者,应该善尽养生送死之道。这是何等至情至理的表露。
此后,从成道到涅槃,这四十五年间,经常在摩揭陀、舍卫国,做南北两处的行教中心,并且随时游化于恒河沿岸的中印度各国,不拣僧俗贤愚,不分贵贱贫富,无论男女老幼,一律随机说教,凡是接触过他伟大圆满的人格、听闻过他高深微妙的教理者,无一不被感化。后来皈依他的弟子,究竟到达多少人数,确实无法统计。他以数十年来的教化,弟子众中人数增多,智贤愚不肖兼收并蓄,在这样一个精神领导团体教育的生活中,个人与团体,外界与内部,以及团众之间的种种关系,不免发生许多事故。因此随时间的推展,和经验的教训,除了基本道德的人格教条:戒杀、盗、淫、妄以外,渐渐订立许多规矩,以后便成为佛教的戒律了。
释迦牟尼行年八十左右,也正是他成道后第四十四、五年间的一个夏天,便在吠舍离城附近的波梨婆村(竹芳村Beluvana)度过雨季。他曾宣示不久当入涅槃,因此就向北作最后的游行。在拘尸那揭罗城(Kusi-nagaya)郊外的娑罗双树下,为老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既竟,并收他作最后的弟子后,就示疾不起,以右胁卧而入涅槃。这时约当公元前四百八十五年之间二月十五日的夜半。弟子中的摩诃迦叶,最后由灵鹫山赶到,主持丧礼。临入涅槃时,因弟子们请问后事,他便谆谆告诫:以后以戒为师。所以后来佛教对于戒律,与他所说的经教,都同等重视,一直奉行不迭。
三、佛经的结集与部派的分化
释迦牟尼既入涅槃,佛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所依怙,人家商量,当前最重要的事业,就是结集佛的说法,汇为经典。所谓“结集”,便有记诵和编纂的意思。于是由十大弟子中的大迦叶领导,遴选出亲受佛说教义,确已证得佛法中道果的人,诵出多年来佛住世时所闻遗教,立为经典。当时由已证阿罗汉(意为杀贼,灭除烦恼心贼)果位者共五百人,集中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窟,从佛示寂灭后第一个雨季的二月二日,就是六月十七日,开始结集。当时大迦叶被推举为众中上座(犹如现在会所主席团的首座),先行结集毗尼(调伏身心烦恼的戒律),由大迦叶提出戒律的各条目,质询佛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由他答问,依次诵出戒律的制时(制作时间)、制处(制作地点)、因缘(为什么原因而制定这条戒律)、对机(由何人何事而开始定律)、制规(确定应守的规戒)、犯戒(怎佯才叫做犯戒)等等。其次宣读记载的戒律,由五百比丘大会合诵通过,永远定为佛制,才算完成了结集毗尼的工作。跟着由佛弟阿难诵出达磨(汉译“法藏”、“经藏”)之后,也由大迦叶提出质询,阿难答出说时(说法的时间)、说处(说法的地点)、因缘(是何原因)、对机(对何人何事而说)、说法(说的什么法)、领解(听众当时的领悟程度),再由大众合诵通过,确认是佛所说的法,并无错误,才算完成了经教的结集。这是佛涅槃后第一次的结集,所以也叫“第一结集”,又叫做“王舍城结集”。可是这次参加结集的人选条件,是以已经证得圣果的五百罗汉为标准,又因不曾参加这次结集的弟子们,约有数百至千人左或,他们就自开局面,以比丘之一的婆师波为上首,存距离五百结集并不太远的西面,另作佛经的结集,后来就叫它为“大众结集”,又称“界外结集”。同时有说当时结集的佛法,就有经、律、论等三藏,乃至又有加上杂集、梵咒,共为五藏的的说法。
总之,释迦牟牟已一生说法,但以身教言教为止,虽然他也是擅长语文而最会演说的高手,但他从来没有动手写作,留下片楮只字。他不想以藏之名山的事业而留得后世的盛名,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给予后人的启示很大,而且富于哲学教育的真精神。另一方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世人所崇奉的教主和圣哲,大多不亲著述。在中国,古代的老子虽曾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但是究竟有多少出自他的手笔,那就很难定论,可是他何尝不会感到璞散为文,是引以为憾的呢!扎子至圣,删诗书、定礼乐,但他也曾自我表白,说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不是很好的例证吗?释迦牟尼的说法,后求成为经典,那当归功一般具有高深修养,长于道德文学的佛弟子,他们全心集结,凡所亲闻,胥归载笔,加以文字富丽,义理精湛,对佛教的弘扬,乃因此而开展。这可以说:“他本无心为教主,谁知教主迫人来!”而帅门谊重,尤足钦羡,我们只有低首膜拜了。
以上佛藏,“王舍城结集”以后,约有百年,又因东方僧伽(佛教僧团)所行十条规则,有人认为非法非律,乃由西方僧伽长老耶舍比丘领导,在吠舍离,重新结集一次,会众有七百人,会期八月之久,会中将正统派的达磨(经藏)和毗尼(戒律)部重新诵读。因正统派的比丘众,多数为长老耆宿,后世就称之谓“上座部”,内含有德者的意思。而东方僧伽以其人众,后世就叫他们“大众部”,称他们的学说为“轨范师说”(含有师资学者的意思)。两派互不相下,这是当时印度佛法分派的先河。
此后又百余年,阿诵王大护法当政,笃信佛教,即位十八年后,遴选学德兼备的圣僧一千人,以帝须为上座,在华氏城,又有一次佛经的集结。这是南传佛教记载,但其经本无存。
后来迦腻色迦王朝,又选拔圣众五百人,假座迦湿弥罗的环林寺,再行结集一次,以世友为上首,所集佛典,先造优婆提舍十万颂,注释经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十万颂,注释律藏。后造阿毗达磨毗婆沙十万颂,注释论藏。前后经过十二年的时间,这才功德圆满,结集完毕。中国《大藏经》中,尚保留有前述经典的译本《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又据西藏佛教的传述,在迦腻色迦王时代,于阇烂达罗寺。召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学匠,重令结集三藏。因百年以来,佛学分派的十八部之间,各有所持的主见,其中六十三年来,争议尤烈,由于此次的结集把十八部异执都承认为真正佛教,并且辑录了从来没有记述的三藏经典,已经记录的,又重加校订。
自佛弟子结集佛教经典,经、律、论等三藏,成为佛教学说的法库总汇以来,在三藏经典中,其实也已大部分包罗收藏了印度教哲学,和一般学术上的思想体系。我们如果认定《大藏经》为纯佛法或佛学的,那就未免太过拘囿或小见了。不管佛经三藏的结集,在佛教史上有如何的争议,我们至少可以确信自佛灭度一百年后开始,直到四百年之间,佛的遗教弟子,因所执持的学说,及量承或见解的异同,渐已分化而有派别,初由大众、上座两部,经过三、四百年来的演变,就形成了当时印度佛教的部派,归纳起来约有十八至三十余部之多,其学派名称有如下列:
大众部
一
一说部
说出世部
鸡胤部
二
——多闻部
三
——说假部
四
制多山部
西山部
北山部
上座部
一雪山部
说一切有部
二—犊子部——三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四—化地部——五—法藏部
六—饮光部
七—经量部
《大藏经》中有《异部宗轮论》,较有详说。但此二十部派的佛学,相传皆指为小乘佛教的范围。玄奘大师尝予归纳,判为六宗。以后或多或少,代有损益,我们无可否认中国佛教的分宗,无论直接间接,难免也要受到印度各部派学说的影响,那是必然的事。此外,佛教学说,又有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之别。主小乘者,认大乘为非佛说。主大乘者,认小…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教主释迦牟尼的事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