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迹▪P4

  ..續本文上一頁他購買了憍薩羅王太子所特有的“祇陀園林”,于是感動了王太子的同意合作,和舉國上下一致的信仰,乃在舍衛城中特意爲佛建立一座“祇園精舍”,又叫做“給孤獨園”。這是因爲須達長者樂善好施,以救濟孤獨貧苦的善行而得名。當時這座精舍的建築,內有十二級浮圖(佛塔),七十二間講堂,叁千六百間房舍,五百間樓閣,供養容納佛教的僧俗弟子們,這可說是佛教在印度最早的一座學院。從此以後,釋迦牟尼便常往來居住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或舍衛國給孤獨長者的“祇園精舍”,它們成了經常宣揚教化的兩處道場。

  摩揭陀國,在當時的印度,是一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的安樂國土,所以人們的生活,也過得非常舒服,據稱是一個飲食作樂,倡伎常歡,不廢夙夜遊戲的國家。自從釋迦牟尼常川住此行教後,王舍城中晝夜寂靜,誦聲濟濟,舍世俗樂,齋戒讀經,不舍叁寶,唯佛是尊。同時舍衛國的風氣,也因欽奉佛教,孜孜爲善,從此鄰國相望,教化大行。由此可見佛教淨化人間國土的教育力量,其影響之巨和收效之廣,可謂盛極一時。釋迦牟尼現身說法,十余年中,竟有如此成就,足以令人向往!

  釋迦牟尼自成道以至開始傳布佛教期間,因爲他父王的想念,曾傳命要他回國,他就先遣弟子一人,回國顯現神通,然後親自回來,爲他父親淨飯王說法,使他心得解證。同時又感化了對他有養育之恩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他的妻子耶輸陀羅,使得他們後來也都從佛出家。同時又感化了從兄弟阿難陀、提婆達多、阿睺樓陀;和他自己的兒子羅睺羅;以及首陀羅(印度階級觀念中的賤民氏族)種姓的優婆離等,都相繼歸佛出家。他在本國的時候,仍然依照佛製,自行外出,平等乞食。這件事使他的父王深感不安,結果他說服了他的父王,還是依照出家人平等的規矩,實行乞食。後來大約在他開始傳教的五、六年間,他的父王因老衰而病重垂危,很想見他一面,他又率領了阿難陀和羅睺羅等回國,親行飾終大典,于父王臨終時,隨侍在側,以手撫心,使其平安逝去。同時並依禮與堂弟難陀,從弟阿難及兒子羅睺羅等,分秩肅立在父王遺體的頭足兩旁,恭謹護靈。父王梓宮出殡,他也親爲舁舉,以表哀念。最後,奉父王梓宮到王舍城的靈鹫山,在他自己安居清修教化之地,火化起塔,一切遵禮如儀,以教示爲人子者,應該善盡養生送死之道。這是何等至情至理的表露。

  此後,從成道到涅槃,這四十五年間,經常在摩揭陀、舍衛國,做南北兩處的行教中心,並且隨時遊化于恒河沿岸的中印度各國,不揀僧俗賢愚,不分貴賤貧富,無論男女老幼,一律隨機說教,凡是接觸過他偉大圓滿的人格、聽聞過他高深微妙的教理者,無一不被感化。後來皈依他的弟子,究竟到達多少人數,確實無法統計。他以數十年來的教化,弟子衆中人數增多,智賢愚不肖兼收並蓄,在這樣一個精神領導團體教育的生活中,個人與團體,外界與內部,以及團衆之間的種種關系,不免發生許多事故。因此隨時間的推展,和經驗的教訓,除了基本道德的人格教條:戒殺、盜、淫、妄以外,漸漸訂立許多規矩,以後便成爲佛教的戒律了。

  釋迦牟尼行年八十左右,也正是他成道後第四十四、五年間的一個夏天,便在吠舍離城附近的波梨婆村(竹芳村Beluvana)度過雨季。他曾宣示不久當入涅槃,因此就向北作最後的遊行。在拘屍那揭羅城(Kusi-nagaya)郊外的娑羅雙樹下,爲老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既竟,並收他作最後的弟子後,就示疾不起,以右脅臥而入涅槃。這時約當公元前四百八十五年之間二月十五日的夜半。弟子中的摩诃迦葉,最後由靈鹫山趕到,主持喪禮。臨入涅槃時,因弟子們請問後事,他便諄諄告誡:以後以戒爲師。所以後來佛教對于戒律,與他所說的經教,都同等重視,一直奉行不疊。

  叁、佛經的結集與部派的分化

  釋迦牟尼既入涅槃,佛弟子們覺得導師已去,茫然無所依怙,人家商量,當前最重要的事業,就是結集佛的說法,彙爲經典。所謂“結集”,便有記誦和編纂的意思。于是由十大弟子中的大迦葉領導,遴選出親受佛說教義,確已證得佛法中道果的人,誦出多年來佛住世時所聞遺教,立爲經典。當時由已證阿羅漢(意爲殺賊,滅除煩惱心賊)果位者共五百人,集中在王舍城外的七葉岩窟,從佛示寂滅後第一個雨季的二月二日,就是六月十七日,開始結集。當時大迦葉被推舉爲衆中上座(猶如現在會所主席團的首座),先行結集毗尼(調伏身心煩惱的戒律),由大迦葉提出戒律的各條目,質詢佛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優波離,由他答問,依次誦出戒律的製時(製作時間)、製處(製作地點)、因緣(爲什麼原因而製定這條戒律)、對機(由何人何事而開始定律)、製規(確定應守的規戒)、犯戒(怎佯才叫做犯戒)等等。其次宣讀記載的戒律,由五百比丘大會合誦通過,永遠定爲佛製,才算完成了結集毗尼的工作。跟著由佛弟阿難誦出達磨(漢譯“法藏”、“經藏”)之後,也由大迦葉提出質詢,阿難答出說時(說法的時間)、說處(說法的地點)、因緣(是何原因)、對機(對何人何事而說)、說法(說的什麼法)、領解(聽衆當時的領悟程度),再由大衆合誦通過,確認是佛所說的法,並無錯誤,才算完成了經教的結集。這是佛涅槃後第一次的結集,所以也叫“第一結集”,又叫做“王舍城結集”。可是這次參加結集的人選條件,是以已經證得聖果的五百羅漢爲標准,又因不曾參加這次結集的弟子們,約有數百至千人左或,他們就自開局面,以比丘之一的婆師波爲上首,存距離五百結集並不太遠的西面,另作佛經的結集,後來就叫它爲“大衆結集”,又稱“界外結集”。同時有說當時結集的佛法,就有經、律、論等叁藏,乃至又有加上雜集、梵咒,共爲五藏的的說法。

  總之,釋迦牟牟已一生說法,但以身教言教爲止,雖然他也是擅長語文而最會演說的高手,但他從來沒有動手寫作,留下片楮只字。他不想以藏之名山的事業而留得後世的盛名,這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給予後人的啓示很大,而且富于哲學教育的真精神。另一方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凡是世人所崇奉的教主和聖哲,大多不親著述。在中國,古代的老子雖曾著作《道德經》五千言,但是究竟有多少出自他的手筆,那就很難定論,可是他何嘗不會感到璞散爲文,是引以爲憾的呢!紮子至聖,刪詩書、定禮樂,但他也曾自我表白,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不是很好的例證嗎?釋迦牟尼的說法,後求成爲經典,那當歸功一般具有高深修養,長于道德文學的佛弟子,他們全心集結,凡所親聞,胥歸載筆,加以文字富麗,義理精湛,對佛教的弘揚,乃因此而開展。這可以說:“他本無心爲教主,誰知教主迫人來!”而帥門誼重,尤足欽羨,我們只有低首膜拜了。

  以上佛藏,“王舍城結集”以後,約有百年,又因東方僧伽(佛教僧團)所行十條規則,有人認爲非法非律,乃由西方僧伽長老耶舍比丘領導,在吠舍離,重新結集一次,會衆有七百人,會期八月之久,會中將正統派的達磨(經藏)和毗尼(戒律)部重新誦讀。因正統派的比丘衆,多數爲長老耆宿,後世就稱之謂“上座部”,內含有德者的意思。而東方僧伽以其人衆,後世就叫他們“大衆部”,稱他們的學說爲“軌範師說”(含有師資學者的意思)。兩派互不相下,這是當時印度佛法分派的先河。

  此後又百余年,阿誦王大護法當政,笃信佛教,即位十八年後,遴選學德兼備的聖僧一千人,以帝須爲上座,在華氏城,又有一次佛經的集結。這是南傳佛教記載,但其經本無存。

  後來迦膩色迦王朝,又選拔聖衆五百人,假座迦濕彌羅的環林寺,再行結集一次,以世友爲上首,所集佛典,先造優婆提舍十萬頌,注釋經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十萬頌,注釋律藏。後造阿毗達磨毗婆沙十萬頌,注釋論藏。前後經過十二年的時間,這才功德圓滿,結集完畢。中國《大藏經》中,尚保留有前述經典的譯本《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又據西藏佛教的傳述,在迦膩色迦王時代,于阇爛達羅寺。召集五百羅漢、五百菩薩、五百學匠,重令結集叁藏。因百年以來,佛學分派的十八部之間,各有所持的主見,其中六十叁年來,爭議尤烈,由于此次的結集把十八部異執都承認爲真正佛教,並且輯錄了從來沒有記述的叁藏經典,已經記錄的,又重加校訂。

  自佛弟子結集佛教經典,經、律、論等叁藏,成爲佛教學說的法庫總彙以來,在叁藏經典中,其實也已大部分包羅收藏了印度教哲學,和一般學術上的思想體系。我們如果認定《大藏經》爲純佛法或佛學的,那就未免太過拘囿或小見了。不管佛經叁藏的結集,在佛教史上有如何的爭議,我們至少可以確信自佛滅度一百年後開始,直到四百年之間,佛的遺教弟子,因所執持的學說,及量承或見解的異同,漸已分化而有派別,初由大衆、上座兩部,經過叁、四百年來的演變,就形成了當時印度佛教的部派,歸納起來約有十八至叁十余部之多,其學派名稱有如下列:

  大衆部

   一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二

   ——多聞部

  

  叁

   ——說假部

  

  四

   製多山部

  西山部

  北山部

  

  上座部

   一雪山部

  

  說一切有部

   二—犢子部——叁

   法上部

  賢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四—化地部——五—法藏部

  

  六—飲光部

  

  

  七—經量部

  

  

  《大藏經》中有《異部宗輪論》,較有詳說。但此二十部派的佛學,相傳皆指爲小乘佛教的範圍。玄奘大師嘗予歸納,判爲六宗。以後或多或少,代有損益,我們無可否認中國佛教的分宗,無論直接間接,難免也要受到印度各部派學說的影響,那是必然的事。此外,佛教學說,又有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之別。主小乘者,認大乘爲非佛說。主大乘者,認小…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