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P5

  ..续本文上一页透过纯理智的了解,而毕竟归向于坚定的恭敬信仰。

  据密宗的说法与显教经论的教义来说,咒语的秘密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了解,而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也能自说咒语。在中国佛教的禅宗里,就有普庵印肃禅师,曾经自说一种咒言传给后人。因此,一般习惯叫它为“普庵咒”。这个咒语的本身非常单调而复杂,但念诵起来却很灵验。所谓单调,它是许多单音的组合,犹如虫鸣鸟叫,或如密雨淋淋,但闻一片浙沥哗啦之声,洋洋洒洒。所谓复杂,它把这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籁与地籁的悠扬肃穆,听了使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由此可知,真正的悟道证道者,能够了解密咒的作用,并自能宣说密咒的说法,并非是子虚乌有的事。

   三字根本咒与人体气机的关系

  东密与藏密念诵咒语的原始根据,都是从印度中古时期的梵文发音而来。据玄奘大师留学印度时代的考察,梵文有南印度与北印度等不同的差别,《大唐西域记》卷二曰:“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梵文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但唵(读如嗡音)、啊(读如阿音)、吽(读如哄音)三个字,却是梵文声母的总纲。因此只用此三个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个咒语,便是普贤如来的三字根本咒了。普贤如来,是意译的妙密,也有意译为普现的。普贤就是普遍而贤善地充满一切处所,无时无处而不存在的意思。

  唵字,也就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它含有无穷、无尽的功能。在人体而言,它是头顶内部的音声。和人们掩盖耳朵时,自己所听到心脏与血脉流动的声音相近。所以凡念诵唵字部发音的咒语,必须要懂得它发音机括的妙用。最低效果,它可以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发。如是伤风感冒,连续不断地念此字音,可以使头部发汗,得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啊字,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它具有无量、无际的功能。同时,阿字是开口音,是世界一切生命,开始散发的音声。例如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念诵“阿弥陀佛”,便是属于密宗阿部的开口音。也可以说,它是莲花部基本的声密。如果能够懂得连用阿部音的妙用,就可以打开身体内脏的脉结,同时可以清理腑脏之间的各种宿疾。真能了解而合法修习,久而久之,自然可以体会到内脏气脉震动的效果。

  眸字,是万有生命潜藏生发的根本音。也可以说,眸字,是形而上天部的音声;吟字,是物理世间的地部的音声;啊字,是人部的音声,是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开口音。在人体而言,吽字是丹田的音声。如果懂得以吽部音来念诵,可以震开脉结,启永发新的生机。最低限度,也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例如东密藏密共同所传的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它便概括了唵字与吽字的咒身,至于其中“嘛、呢、叭、咪”四字之音,都是阿部音变化妙用。

  总之,有关密宗咒语与音声神秘作用,以及咒语的音声与人体的奥秘关系,的确不是片言可尽其妙。而且以上所说念诵方法的巧妙,也无法以我笨拙的文字表达它的究竟。一切均需自己潜心钻研,同时求乞名师经验的教导,以身体力行加以求证的结果,或者可以了解它的奥妙于万一。

  除此以外,中国的文字语言,在魏、晋以后,有了“切音”(拼音)方法的出现,实亦是当时从西域过来的和尚们,为了翻译之便,根据梵文拼切的作用而创造了“反切”拼音的方法。演变到现在,有了汉语拼音,它的源流渊源,实亦由此而来。有关密宗的“声密”,暂时到此为止,以下应当转入“意密”的研究了。

  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

  意密,是东密与藏密身、口、意“三密”之一,同时也是密宗“三密”中最主要的一环。因为身体的内密与音声的妙密,都凭借意念(意识)而发挥作用。在佛学显教的经论中,无论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清静其意,空了意念(意识)的妄想为主旨。唯有密宗的修持方法,独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方法,它的确与各个宗派与大小乘的理论,迥然不同,此中奥妙也当然自有它密意的存在,实在需要深入寻探。

  人类之所以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分野,也由此而别。情多想少,智力便低。情少想多,智力就高。思想愈高者,由于智力的升华而进入超人境界。情欲浓重者,由于智力的减退而堕落到动物的意识状态。思想和情欲,虽然话分两头,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它都凭借“意识”的功能,而发挥它的应用与效果。无论在大小乘佛学的范围,或是通俗世间的一切学识,对于知觉和感觉的关系,叫它是“心”、是“性”,或认为它是“心理”的作用等等,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也可以强调地说,都是“意识”作用同质的异名而已。

  在人类的文化中,不论东方或西方,许多宗教和哲学,只要重视实际的修炼方法,都是依靠人类天赋本能的“意识”思想去做功夫,这是一致不易的原则,也是东西共通的事实。即如佛教大小乘各宗的修法,虽以达到“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为目的,但都是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守则,这是毫无疑问的。小乘道果的“偏空”,和大乘佛果的其空亦空而至于“毕竟空”的原理,其所谓“空”的境界,基本上也就是利用自己心意识的作用而使意识升华,犹如以楔子锲入无比空灵的领域,不依身、不依物,而住于不同凡俗的境界,然后勉强说明它的状况,叫它是“空”而已。因此,可知大小乘佛学和佛法所谓的“空”,也只是抽象地指出另一现象的不同观念。如果从密宗和唯识学的理论来说,无论是有境界的“空”(有余依的空),或是境界亦无的“空”(无余依的空),它都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大“有”。所谓“空”,只是意识达到平静的现象。所谓“不空”,便是意识平静的实体本来如是而已。

   意密与唯识

  其次,大小乘佛学最大最高的课题,便是对于形而上本际的究竟,即“空”和“有”的认识,并不如一般哲学所探讨本际是“心”是“物”的争论。自释迦灭度以后,由印度佛学的“结集”开始,以至小乘佛学发生分宗分派之争,后期佛学转入大小乘之争以后,曼衍流变,便有“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之辩。由此传入中国的西藏之后,仍然还有“般若”的“空观”,与“唯识”的“胜义有”孰先孰后之争的存在。其中关于中国佛学的科判佛说经典的先后次序,姑且不论。例如有关密宗修法与佛学理论的依据来讲,无论东密与藏密,大体上都认为“唯识”的“胜义有”,才是释迦最后所出的究竟定论。换言之,佛说“般若”的“空观”,还只是一时之方便。由“真空”而再证“妙有”,才是最后的究竟。至于空非真实,有非实有,即空即有与非空非有等,双边对等互破而建立“中观”的理论,那都是净化对本际知见的理念问题,在此也暂且不谈。但因此可知密宗修法的理论依据,实以唯识学的体系作为基础,和达摩禅有同出而异名,目标一致而方法运用各别的微妙关系。

  总之,大小乘的佛学,大体上,都以净化意念(意识)入手,最后达到无得无依归。因此必须空了心念,舍妄归真。而密宗的知见,依据“唯识”的“识变”理论,认为“空”与“有”的境界,也都是“唯识”的净与污的变化现象,而此心、意、识的究竟体相,“有”即是“幻”,“空”亦非“真”,而且即此意念,也便是心识的本体实际的妙密功能,所以只要直接去“转识成智”,便可“超凡入圣”,甚至便可“即身成佛”了。老实说,不但密宗理论的基本依据是如此,即如中国佛教所创立的净土宗之基本依据,也并不外于此例。

  有关心意识修法的粗浅说明

  如果我们推开佛学的理论,但从现在通常易懂的方法来说明,首先便须了解我们这个现有的心、意、识的状况,也可以说先要明了这个“心波”的现状。便如一、二两图的表示。图一显示通常人心意识活动的状态。图二则为修习佛法人观察心意识波动的状态(A虚线表示“心体”,B波线表示“意念”,C波线中音的凹点表示“意静心空”)。

  

  了解了这两图以后,便可知中国佛学,综合大小乘与显教、密教的理论,认为“全波是水”,“全水即波”的简要原理了。由此原理的推衍,便可知道密宗运用意念(意识)作观想的修法,与禅定“心一境性”修法的原则,以及般若空观的作用,完全不二。显教是以“波平境净”为教理的究竟;密宗是以“净化心波”为教理的极果。如果独以“波平境净”为究竟,偏之毫厘,便成一潭死水,再不能繁兴大用,而建立升华生生不已的功用。如果只认为“净化心波”,无妨起用为究竟,倘有丝毫偏差,习染于有,也会致于“动则易乱”之迷。因此藏密修法的系统,便有不同于东密之处,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作为密法的旨归。“生起次第”,以净化意念而繁兴幻有的大用。“圆满次第”,以止息心波为归真返噗的究竟。其实,这与天台的三种止观,“空、假、中”的修法次序,也只有是名异实同,理论的着眼点与修法入手的起点略有差别而已。归根究底,毕竟无异也。

  第九章 意识的神秘之研究

  再论“意密”

  “意密”,这是密宗的特有名称,无论“东密”或“藏密”,都是它列为三密之一的主要因素。这个名称的内涵,究竟是指人们的意念具有无上的神秘力量呢?还是说密宗利用意识作观想的修法,具有另外秘密的道理呢?倘使从一般修学密宗的习惯来说,提到意密,自然就会生起神秘恭敬的心理,不敢去碰它,也不敢去多想它。认为依照上师们的传法去作“观想”,就是“意密”的道理。至于…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