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P4

  ..续本文上一页然有时能正确地预先见到将来的事情,也能清楚看到好久以前的故事,但这只是气脉将通未通前在视觉方面所引发的特殊功能。如果沉湎在这一步境界,玩弄起这种小眼通,当然就无法“专心系念一处”地继续用功,无上道果又怎么可能求得

  因此,修观想的用功到这一步,切要注意,必须戒除眼通,把眼前影像空掉。如果最初没有办法把眼前的影像空掉,最起码必须守住“视若未睹”“置之不理”的原则。久而久之,幻相就会随我们的心意而不见踪迹。至于参禅的有所谓“佛来打佛,魔来打魔”,虽然不限于这层道理,但是和这个道理也有关系。

  “日想”的初观成就之后,下一步——第二观是“水想”,第三观是“地想”,第四观是“树想”,第五观是“八功德水想”,第六观是“总观想”,第七观是“华座想”,第八观是“像想”,第九观是“遍观一切色身相”,第十观是“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第十一观是“观大势至色身相”,第十二观是“普观想”,第十三观是“杂想观”,第十四观是“上辈(品)生想”,第十五观是“中辈(品)生想”,第十六观是“下辈(品)生想”。

  只要“初观”成就了,下面的这些观想很容易就都能修成,因此细节不再多叙(可参考原文,并加智慧理解)。现在只就几个重要的概念做个补充性的解说。

  第八观里有段经文: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这段话对那些以禅理标榜而藐视净土为迷信的人们,真可说是一记当头棒喝。盲目念佛而诬蔑禅宗为狂妄的人们,看了这些道理也该清醒清醒了。现在让我们对这段话再作稍微详细的讨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法界身也就是法身,它无形无状,很难用文词解说明白,我们可以勉强说它“放之则弥六合”——扩充而言,它涵盖了整个宇宙;“卷之则藏于密”——缩小而言,它就蕴藏在我们的心中。所以,“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也可以说是“众生皆有佛性”的另一个说法。我们由此对“信佛”“学佛”“念佛”的“成佛”意义应该可以有更确切的领会了。

  对于这一点,下面还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精神在这段话里透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净土和禅的差别在哪里

  很明显的,释迦牟尼对净土“念佛”法门的指示,是要我们“心想佛”“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一般修习净土非常用功的人们嘴上常挂着佛号,固然是很可喜的现象,但是必须切实检点一番,念佛时这颗心有没有和佛相应,“心”里是不是真“想”着佛

  是不是有如“历历情人挂眼前”般“一心系念”地有个佛的影子

  如果不是这么回事的话,那么“是心”没有“作佛”,“是心”不“是佛”,阿弥陀佛不会现前,极乐世界永远在那遥远的西天。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来宝座,那么就照经上所说“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行了吗

  

  绝对不行,“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门。而佛法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

  除了参研佛理外,还要靠善心、福德来培养。如果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如此不仅慧力不够精深,定力也无法稳固。

  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何以诃责小乘为焦芽败种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极果——大阿罗汉后,经历了八万四千大劫还得再回心向大,发起大乘入世之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而后,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如来之门。

  所以,第十四观里说到“上品上生”必须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发愿(利世救人),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后,就了事了吗

  往生成就还只刚刚入门,入门之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且看经文: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净土到此大致相当于禅宗所谓“一悟千悟”的大彻大悟。

  至于密宗修观想的朋友,对此也必须特别注意,佛像观想成就了,千万不可画地自限,得少为足。虽然观想成就了,但是和佛法的中心可以说是两回事。还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没有悟入“无生法忍”,没有得到“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那么始终还是佛门的门外汉,一切佛像、圣境也还只是妄想。

  随兴说到这里,大致可以对佛法“万法归宗”的宏伟气象有个概略的交代。《观无量寿经》虽说是净土法门的揭示,相信对学禅、学密的人们也可以有所助益。

  (1974年讲于台北奇岩精舍)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喜乐与轻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