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P4

  ..續本文上一頁然有時能正確地預先見到將來的事情,也能清楚看到好久以前的故事,但這只是氣脈將通未通前在視覺方面所引發的特殊功能。如果沈湎在這一步境界,玩弄起這種小眼通,當然就無法“專心系念一處”地繼續用功,無上道果又怎麼可能求得

  因此,修觀想的用功到這一步,切要注意,必須戒除眼通,把眼前影像空掉。如果最初沒有辦法把眼前的影像空掉,最起碼必須守住“視若未睹”“置之不理”的原則。久而久之,幻相就會隨我們的心意而不見蹤迹。至于參禅的有所謂“佛來打佛,魔來打魔”,雖然不限于這層道理,但是和這個道理也有關系。

  “日想”的初觀成就之後,下一步——第二觀是“水想”,第叁觀是“地想”,第四觀是“樹想”,第五觀是“八功德水想”,第六觀是“總觀想”,第七觀是“華座想”,第八觀是“像想”,第九觀是“遍觀一切色身相”,第十觀是“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第十一觀是“觀大勢至色身相”,第十二觀是“普觀想”,第十叁觀是“雜想觀”,第十四觀是“上輩(品)生想”,第十五觀是“中輩(品)生想”,第十六觀是“下輩(品)生想”。

  只要“初觀”成就了,下面的這些觀想很容易就都能修成,因此細節不再多敘(可參考原文,並加智慧理解)。現在只就幾個重要的概念做個補充性的解說。

  第八觀裏有段經文: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

  這段話對那些以禅理標榜而藐視淨土爲迷信的人們,真可說是一記當頭棒喝。盲目念佛而誣蔑禅宗爲狂妄的人們,看了這些道理也該清醒清醒了。現在讓我們對這段話再作稍微詳細的討論。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法界身也就是法身,它無形無狀,很難用文詞解說明白,我們可以勉強說它“放之則彌六合”——擴充而言,它涵蓋了整個宇宙;“卷之則藏于密”——縮小而言,它就蘊藏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也可以說是“衆生皆有佛性”的另一個說法。我們由此對“信佛”“學佛”“念佛”的“成佛”意義應該可以有更確切的領會了。

  對于這一點,下面還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精神在這段話裏透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淨土和禅的差別在哪裏

  很明顯的,釋迦牟尼對淨土“念佛”法門的指示,是要我們“心想佛”“一心系念,谛觀彼佛”。一般修習淨土非常用功的人們嘴上常挂著佛號,固然是很可喜的現象,但是必須切實檢點一番,念佛時這顆心有沒有和佛相應,“心”裏是不是真“想”著佛

  是不是有如“曆曆情人挂眼前”般“一心系念”地有個佛的影子

  如果不是這麼回事的話,那麼“是心”沒有“作佛”,“是心”不“是佛”,阿彌陀佛不會現前,極樂世界永遠在那遙遠的西天。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來寶座,那麼就照經上所說“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就行了嗎

  

  絕對不行,“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門。而佛法講求的是“定慧等持”,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

  除了參研佛理外,還要靠善心、福德來培養。如果善心、功德不夠,就好比提煉的火候不夠,業力、習氣就無法徹底轉化。如此不僅慧力不夠精深,定力也無法穩固。

  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何以诃責小乘爲焦芽敗種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極果——大阿羅漢後,經曆了八萬四千大劫還得再回心向大,發起大乘入世之心,“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其心志”而後,才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如來之門。

  所以,第十四觀裏說到“上品上生”必須發叁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發願(利世救人),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後,就了事了嗎

  往生成就還只剛剛入門,入門之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且看經文: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淨土到此大致相當于禅宗所謂“一悟千悟”的大徹大悟。

  至于密宗修觀想的朋友,對此也必須特別注意,佛像觀想成就了,千萬不可畫地自限,得少爲足。雖然觀想成就了,但是和佛法的中心可以說是兩回事。還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果沒有悟入“無生法忍”,沒有得到“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那麼始終還是佛門的門外漢,一切佛像、聖境也還只是妄想。

  隨興說到這裏,大致可以對佛法“萬法歸宗”的宏偉氣象有個概略的交代。《觀無量壽經》雖說是淨土法門的揭示,相信對學禅、學密的人們也可以有所助益。

  (1974年講于臺北奇岩精舍)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喜樂與輕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