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基督宗教讲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若真如此,那这个上帝是势利鬼!真的上帝是信我者要救,不信我者更要救啊!佛法就是这个精神。好人固然要布施,这个不好的人更可怜,更需要布施。毗耶娑不懂这个“二俱施与”的道理,所以他把问题提出来了。
佛言:大仙,汝今善听,布施报法。若有心信,一切施与,故名布施。 不畏未来,而行布施。不轻毁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帮助人,而不挟带任何别的思想。像黄医师经常为病人开刀而顾不上吃饭,有时打电话来请个假,说不能到我这儿上课了,这是对的。吃饭、上课只是个人的享受,为了病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牺牲,这就是“一切施与”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将来的结果。常言讲,做好事“善门难开”,我们在大陆十八个大学设了“光华奖学金”,现在差不多每个大学都来跟我要求。这种事不是傻瓜不会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当傻瓜。
第三,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大仙当知:若复有人不简福田,若有戒人、若无戒人,心信开眼,生 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大仙当知,彼人施主。
确定了真正布施的原则,也就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布施是不拣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你是一块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种子种在你这块田上了,这就叫种福田。
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五)功德圆满的净施
大仙当知:有五种施,施主满足。何等为五?一者,时施;二,施行 人;三,施病人及瞻病者;四,施法器;五,施欲行异国土者,是为 五种。
按有五施,何等为五?一者,法施;二,资生施;三,屋宅施;四, 灯明施;五,香施;是为五种。
佛告诉毗耶娑:有十种布施,能使施主在布施后心里非常高兴,并使布施的功德圆满。第一是“时施”。恰到好处,恰如其时的布施。有句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格言:“求人须求大丈夫,救人须救急时无。”时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时布施,不然就是锦上添花,没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帮助旅途中处于病苦急难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帮助病人。而且,对看望病人给以安慰者,及医护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医生、护士,也要进行帮助。
第四是“施法器”。帮助有资格修道、今后会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异国土者”。比如资助想出国留学求法而没有盘缠者。
第六是“法施”。给人以智慧的布施,给你解答问题,传授给你知识,培养你的学问,乃至教你佛法,这叫做法布施。
第七是“资生施”。帮助人维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谋生手段。比如说这次大陆水灾,你立刻送碗饭、送件衣服过去,使那些灾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让无房屋者有一安居之处。第九是“灯明施”。给处于黑暗的人送去光明。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并净化环境的香料。比方发水灾了,给灾区送去卫生用品。
大仙问言:何者净施?佛言:大仙,若人有信乐于众生而生慈心、常 心、喜心,舍物布施,彼一切净,若愿解脱,如是布施,则为清净。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复有五种无上布施,何等为五?一,施如来则为无上;二,施众僧则 为无上;三,施法器则为无上;四,施父母则为无上;五,施王者失 位贫穷则为无上。如是施者,是上布施。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若为王,一向舍弃,系缚欲杀; 若诸急难,为救彼故,不顾自命,为舍财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药,是 大布施。若于持戒具足众僧,随时施与,是大布施。施求智人,是大布 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谓熏胡乌鹿等畜,是大布施。若人贫急,施 随所须,是大布施。大仙当知,此为大施,常应正修。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枪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若复有人,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净心,同得施福。若复有人,见他布 施,心生随喜,亦得施福。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以下进入佛学的领域,宗教性深一些了。
四、布施的福德果报
(一)以法为师,福同供佛
复次大仙,如汝问言: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养塔等,得福报者?大 仙当听,若人于我入涅槃已,当设供养;若复有人,我未涅槃,今现 在世,供养我者,所得福报,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来,非是色 身。若人于今现在供养、若我灭后而为供养,心平等故,得福无异。 大仙当知,如转轮王遍敕诸国一切人民:从今日始,勿复杀生,莫作 妄语。彼有一人闻王敕已,虽不见王,善护王敕。如是之人,虽不供 养转轮王身,王于彼人心生欢喜。如是之人,善护王敕,以不杀生善 业因缘,报生天处。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假设佛离开这个世界已入寂灭境界,他烧化后留下了舍利子,信徒们修塔把它供养起来顶礼膜拜,为什么这样会得福报呢?现在庙子里特别注意这个。
佛告诉他说,不论佛在世还是已入涅槃,对佛恭敬供养,所得福报是平等不二的。这是因为“法身如来,非是色身”。成道者死后还存在吗?存在。但存在的不是物质上的、生理上的肉身,存在的是“法身”,即得道者所证的空性,与宇宙万物平等不二。有人现在供养我的色身,等我过世以后,供养我的法身,他的心量是平等的,所以所得福报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我”,实际上代表了一切成佛得道的人。
转轮王是上古印度理想中的统治全世界的圣王,有金银…
《佛教的布施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