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广义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二节 诸佛境界

  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第二节 诸佛境界

  菩萨因地圆满而证果位,则谓之佛。

  佛为佛陀之略称;或译勃驮,母陀,没驮,乃至古作浮图,及其他相类之音,皆同一梵字也;义为觉者。觉有二释:

  (一)觉察,对烦恼障言之;察其为贼,知所防御也。

  (二)觉悟,对所知障言之;悟向被昏,今得通达也。由觉察可获一切智;由觉悟可获一切种智。具此二智,即名自觉。运以大悲,又名觉他。悲智并用,菩萨能之。一法未精,犹在因地。法法纯熟,则名觉行圆满;遂证佛果。

  因地依般若波罗蜜多而修六度万行。及功行具足,则般若波罗蜜多转为一切智智。依此智显现三种法身:

  三乘教从事行入手。未得般若波罗蜜多之前,即勤修六度万行;艰苦异常。以布施忍辱为主,先对治贪瞋(即从觉察入手)。其施也,一切所有均不得吝惜;乃至身命妻子皆应随事舍之。难受之处,则持之以忍。经过两大阿僧祇劫,乃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痴亦从而消灭。一乘教先会得深般若波罗蜜多(即从觉悟入手);然后进修真实六度万行,故功行能速疾圆满。同成一切智智,渐顿迥不相同。既得一切智智,三种法身自然具足。

  (一)自性法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即究竟涅槃道),为受用变化诸身所依。寂然离相,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

  自性法身,即一切法之自性全体也。此种法均本来生佛同具。但众生未经练习,不能显出;故独曰诸如来真净法界。非假曰真;非垢曰净。法界者,一切法所依体也。约不生不灭而能任运示现生死无所留滞,则名究竟涅槃。受用身依此而建立。变化身依此而出兴。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曰,寂然离相,绝诸戏论。真实无量功德藏恒常具足;一切法本性莫不赅摄于是。

  (二)受用法身 此有二种:

  依无相之自性法身,开展为常乐我净之真实色身;示现主伴,受用无边法乐,谓之受用身。约自性并现,则称受用法身。内分二种如下:

  (甲)自受用身 谓诸如来于无央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湛然相续,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约渐教,如来在因地时,于无央数劫,广修六度万行,为一切福慧资粮,及会得波罗蜜多,一一汇归金刚心,则成无边真实功德藏。得十方如来共同加持,则现极圆净常遍色身。是名自受用身。圆者,圆满无缺;净者,清净无垢;常者,恒常不断;遍者,普遍加持。此种色身,妙若虚空,寿命无尽;广大法乐,受用无穷,约顿教,先蒙十方如来三密加持,于金刚心中,顿显自受用身。然外迹经验未备,须依深般若波罗蜜多以大悲愿力普救一切众生也。

  (乙)他受用身 谓诸如来由平等性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自受用身,原属大圆镜智内证之境。能与感通者,唯十方诸佛。因地菩萨虽得妙平二智,未许参预也。佛为接引此类根机,依平等性智将无量功德藏开拓为外境。色相较详,能令当机菩萨感见之。此色相名曰微妙净功德身。所衬之净,则为纯净土。十地菩萨皆得现身于此境之中。佛以大神通力加持彼身,令接受一切法平等实性。又以妙观察智取相当*轮而开示之,令各悟入法界妙用,同受大乘法乐。此法乐与自受用身不同;内外境界互异故。

  (丙)变化法身 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他受用身之法力,唯既具妙平二智之菩萨乃克感应。无此二智者,须以变化身摄受之。此用成所作智潜力加持当机,使当前各见随类之身也。当机若为变易身,则现同类意成身在净土说法。听法者,或声闻,或缘觉,或地前菩萨(且约别教)。当机若为分段身,则现同趣五识身在秽土说法。听法者皆异生之伦(摄三乘初机)。有时为摄机故,亦现神通而说,俾各得利乐。曰变化身者,亦约自性并现言之也。

  右为显教极谈(见唯识论十),最足依据。在密教更开出等流法身一种;乃如来分位差别智平等流现之身(如观自在菩萨等)。然亦可摄于受用变化二身眷属之内。此诸佛境界之大纲也。

  变化身包括圣凡诸相言之。密教则以佛身独摄于变化身内。菩萨以下诸身皆作等流法身;乃无数差别法性,各自随类流现,相续不断;即如来种种分位妙智也。受用变化二身皆具有之。若不别开等流身一项,则作为前二身之附属。

  众生贪瞋痴三毒,甚难灭除。三乘教未易获得般若波罗蜜多,故从事行力破贪瞋;所谓布施忍辱是也。一切众生本具无量德性,福报依此而生。欲扶植一德,必全神赴之。任何贪瞋不能挫吾之志,则德性可成。此不惟佛教有详细研究;儒道二教,亦未尝不论是事也。德性之中仁慈为主。余如忠孝礼义廉耻等,但求一有所长,皆足引起福报。有来生得果报者;有今生得花报者。

  契经有云:“一妇人负子渡河,失足堕水,母子俱溺。母爱其子,悲恋甚切;不知自身将并殁也。然抱此慈恋之心而死;光明所发,竟得生天!”此一念之仁所得果报也。又云:“有脱衣而睡者,忽见火警。衣已被焚,不敢裸体走出,甘愿烧死;亦得生天!”此一念之耻所得果报也。

  儒道教多从花报奖励,以肉眼所及较足征信故。略举数事明之:

  (一)唐德宗欲废太子而立侄。李泌为相,力谏曰:太子未失德而独疑之;何有于侄!上怒斥曰:卿不畏诛及妻子乎?对曰:臣惟知尽忠!上致虑三日,始知己过;对泌流涕曰:非卿尽忠朕后悔无及矣。泌具此长,竟成神仙。(忠)

  (二)徐一鹏贫而至孝,授徒海滨。一夕感异梦;虑父有病,亟请假归。夜过阿育王岭,遇虎当道。鹏祝曰:吾为父疾驰归,丧身不悔!虎曳尾避去。抵家,父已昏厥;忽苏曰:儿适归,将无道遇虎乎?余顷梦入一公署,绯衣人曰:“尔数当终。因尔子纯孝感格,虎且避之,今延汝寿一纪。”遂痊。(孝)

  (三)某甲丧其亲,停棺于室。东邻失火,连烧多家,甲室当下风,势不能免。甲大号,守棺不去。妻子以甲不出,亦誓以身殉,火已及墙,风忽暂转向,火从室后过,转烧西邻。甲竟全家无恙。(礼)

  (四)唐裴度屡困场屋,相者谓当饿死。后游香山寺,见少妇置袱于栏;祈佛良久,不取而去。度知其忘,追之不及。待亦不至,暂携归家。诘旦复往,妇泣至云:父无罪被系,向人假得玉带犀带各一以赎之;不幸遗失,祸无可逃矣!度慨然还之。彼相者见之,大惊曰:公气色顿异,必有阴德及人!前程万里,非吾所知也。后果拜相,封晋国公;赠太傅,寿七十六;五子皆贵。(义)

  (五)淮阳杨商,好善。一日有关中盐商以千金寄公处,约日后来取。既而三年不返。公携回家埋花盆中,遗人访于关中;则盐商已殁,惟有一子。杨邀其至家,指花盆曰:汝父有千金寄此,可将去。子愕然不敢取。杨固予之;子叩谢去。杨嗣生子名溥,官至太师,为一代名臣;子孙皆贵。(廉)

  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谓之三世。任何法性,当显现为法相时,名为现在法。未现之前,似作引导之他相,及今追溯之,则名过去法。既现之后。似作代兴之他相,于今预测之,则名未来法。

  宝积经九四云:“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要皆心不相应行法之幻感也。过去之法能引起现在法;现在之法能引起未来法;此乃因缘展转牵引之义。

  过未之法,只有其名,为妙观察智所独知;加以意识,则幻作法尘,此属非量。现在之法,则由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而成现量之相。

  一切法性互相关系之道,惟妙观察智能洞明之。然亦只会其条理,无相可见。见其相者,则认识中之幻觉也。众生所谓现量,不离前五识。五俱意识亦名现量者,以与前五相依故。五识之起,须自他实力和合乃得。正和合时,所显之法即名现在,其已和合或未和合者,则名过去未来法。自根虽储有其力,不能开为现量识境。意识攀缘其间,不过能带起假影;乃非量之法尘也。

  诸佛体性,自妙观察智观之,本无时方可言。今曰三世,约世间所见之变化身也。

  佛之体性,无量功德藏皆开显圆满;法法常住,互不相妨;随缘示用,唯智默契;不落时间,亦不落空间;故无时方可言。诸佛法身莫不如是。然应化身为俯就机宜故,藉六尘为教相;依俗谛,不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别也。

  三世诸佛,有狭义;有广义。或以贤劫中之释尊为现在佛;释尊以前三佛为过去佛;释尊以后九百九十六佛为未来佛;此狭义也。或以现时十方应身佛为现在佛;前此化迹皆为过去佛;后此化迹皆为未来佛;此广义也。

  贤劫者,现在大劫之专名也。每一大劫函四中劫,每一中劫函二十小刦。小刦之长,无确实数量,只是历时久远之表示也。四中刦者:(一)成刦,(二)住刦,(三)坏刦,(四)空刦。贤刦未成之先,乃过去庄严刦之空刦时代,初禅天及欲界六趣皆隐没不见(火灾所致)。及到成刦,乃渐次复兴。第一小劫,大梵天成立,第二小劫,梵辅天成立,第三小劫,梵众天成立;迄二十小劫,则欲界六趣无不具备。人趣初成,承光音天余福,无男女相,神足身光具足。后渐耽着地味,色力呆滞,神足身光遂识,自然地味亦隐,乃取林藤(楼炭经作葡萄)而食之。既而林藤复隐,乃食秔稻(粳米),初尚精美,后渐粗劣。资养日逊,肉体日粗,渐分男女二相。既而秔稻日绌,互相争夺。阎浮提中众议推举平等王赏善罚恶,遂成法治国家。人民安乐,寿命长远。

  住劫之初阎浮提王政治稍涉腐化:众业转变,寿命不复如前久远,以八万四千岁为最高额,身长限于八丈,后更逐渐减损(或云约百年减一岁)及人寿减至十岁时,身长不过一尺,人民恶业极盛,…

《心经广义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二节 诸佛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