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广义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二节 诸佛境界▪P2

  ..续本文上一页互相残杀,横死殆尽。唯有万人避入深山,各起悲愍,共行善法。业力所召,寿渐增长。经若干亿岁,复增至八万四千岁,身亦长至八丈。自初减至此,名一小劫。时有金轮圣王出世,正法昌明。过此又渐腐化,人寿渐减至十岁,身量渐减至一尺。既而复增至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是名第二小劫,亦有金轮王出世。如是循环至二十小劫尽,则入坏劫。   此住劫中,前八小劫都无佛。至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拘留孙佛始出世,是为贤劫第一尊佛。说法一会,度四万人。人寿减至四万岁时,有俱那含牟尼佛出世,是为贤劫第二尊佛。说法一会,度三万人。人寿减至二万岁时,有迦叶佛出世,是为贤劫第三尊佛。说法一会,度二万人。此乃贤劫过去佛之大略也。人寿减至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说法数千会,度人无数。此即贤劫现在佛。当此小劫人寿减至十岁时,释尊遗教暂灭。及增至四十九岁,有月光菩萨出现于震旦,说法五十二年,广度众生。至百岁时,十六阿罗汉与诸弟子复来人中显说释教,度无量众出家。增至七百岁时,十六阿罗汉不复示迹,自此唯有辟支佛出世而已(见统纪卅)。

  第十小劫之初,人寿减至八万岁时,有弥勒佛出世,是为贤劫第五尊佛,说法三会:初会度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度九十四亿人,三会度九十二亿人(距今五十六亿七万岁)。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四小劫皆无佛。第十五小劫中则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世。(即第六尊师子佛至第九九九尊欲乐佛)。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四小劫又无佛。第二十小劫末,人寿增至八万岁时,乃有楼至佛出世,为贤劫第千尊佛。自弥勒佛至此,皆贤劫之未来佛也。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约诸佛修因时言之。盖必如是,乃能成办一切智智也(见大般若经四二)

  大乘虽有渐顿之分,要必与般若波罗蜜多真实相应,乃克入法界缘起之门;而终显一切智智。若不相应,事行虽强,不蒙十方如来授记。故诸佛修因时,恒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基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为无上正等正觉,亦译无上正遍知;即一切智智之异名。此性可分五门显之;即上章第五节所述之五智也。以五智摄三身,其说不一。取其显密融通者,则如左表:

  梵音“阿”义为无;“耨多罗”义为上;“三藐”义为正等;“三菩提”义为正觉;合而言之,曰无上正等正觉。又等者,平等普遍也;觉者,灵知也;故或译无上正遍知。一切智者,诸识所起法相,当体即空之智也。于“空”之中,更会其所成“有”之理趣,而无所不明,是谓一切智智。正遍知即对于一切法正理无所不明,故为一切智智之异名。一切智智虽无所不摄,揭其要旨不外五智(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种)。由此五智建立三种法身,义详上文;今只论其相摄之理。

  (一)自性法身——法界体性智

  自性法身,原是大空中证明一切法性之正智所显现。此智因所证无象,只是体性;故曰法界体性智。中分本有修生二种;本有法身,一切众生皆具;但只具性理,不能随缘起用。修生法身,从实地习练得来;一切妙用皆能转变无碍,此唯佛独“得”。本节所论指此。   (二)受用法身

  (甲)自受用身——大圆镜智摄

  (乙)他受用身

  福德身——平等性智摄

  智慧身——妙观察智摄

  大圆镜智于内心能明照一切种性之微细特况。对自据点,固主伴昭彰。而由普贤性所联络之诸佛种性,亦莫不炳现当前,成立金刚界曼荼罗。曼荼罗中尊即自受用身。为依大圆镜智明照而有,故曰大圆镜智摄。

  他受用身依平等性智普遍开发无量功德藏之真实法性;现作种种光明,或三昧耶形,以接引地上菩萨,皆福德之表示,故曰他受用之福德身,平等性智摄。又依妙观察智随缘规定种种*轮;启发地上菩萨无量智慧,俾各获无上理趣。故曰他受用之智慧身,妙观察智摄。

  (三)变化法身——成所作智摄

  依成所作智之羯磨事业,加增自身五根力量,以加持当机。当机得此强力增上缘,若曾种过相当因缘者,便得从六尘发见化迹功用,而隐揭发解脱种子。故曰变化法身,成所作智摄。

  此据主要言之;其实三身皆具五智。五智之中,镜等四智由修习而生;法界体性智则与之互证而已。

  自性法身,以法界体性智为主。若不具其余四智,不过本有而已(理即佛)。必须四智齐发,乃称究竟。自受用身,以大圆镜智为主;若不具余智,不过发现朴素月轮,不能内证微细身相也。他受用身,以妙平二智为主;若不具余智,所见不过历劫经验所得之果报;未能与十方一切世界相联络也。变化法身,以成所作智为主;若不具余智,只成相似佛身(三乘教佛相),非一乘教所谓变化身也。镜等四智发展妙相,全由修习得来;同时必须法界体性智证明本来大空。此智不自显露,仍藉余四智衬出之;故曰互证。

  五智具足之法身,不惟转识蕴得大自在;即色受想行四蕴,亦无不转为大自在。诸佛境界,如是如是。

  识原助智发达。喧宾夺主,智遂不彰。能随时抑识扬智,即是转识成智,得大自在。色受想行四蕴依识而有。识己真净,此四蕴亦各转为妙性,皆大自在。此乃佛之境界也。

  摄大乘论彼果智分云:“法身由几许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已详前释。彼果智者,已证佛果,以殊胜智显三种法身也。三身皆大自在,实由五蕴净尽皆得自在所致。

  (一)转色蕴依 示现佛土自在。能现种种庄严佛土;种种清净色身;种种随形相好;以及无边音声,无见顶相。

  (二)转受蕴依 受用法乐自在。过失免曰无罪;乐事多曰无量;普超一切三界乐,曰广大乐住。

  (三)转想蕴依 如理说法自在。转染想为净想,以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

  (四)转行蕴依 变化引摄自在。变现种种身境,以摄化大众及导引净法。

  (五)转识蕴依 转识成智自在。由第八识显大圆镜智;由第七识显平等性智;由第六识显妙观察智;由前五识显成所作智。

  首章照见五蕴皆空,属因地摄,此五转依,乃果地摄。观自在三摩地至此,庶称造极;即观自在王如来矣。

  照见五蕴皆空,虽能伏识显智,而未能运用自在。即有局部自在,亦限于妙平二智,故属因地。此五转依,则五智皆能自在;故曰观自在之极果即如来也。

  

  

《心经广义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二节 诸佛境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