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无染的,随着相对意识的生起,我们受到了情尘欲垢的障蔽,迷失了本心。《红楼梦》里面有一句《嘲顽石偈》,大家可能还记得,就是说“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我们每个人都迷失了我们的本心,而俯就、追逐一些污秽的东西,这样一来你导致了本真生命的沦丧,你就背离了你原本的精神家园,而“反认他乡作故乡”。这样的话,人生到头来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为一个闹剧,成为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禅宗在象征本心的迷失的时候,它主要有这样的几个经典的比喻。
第一是“迷头认影”。迷头认影是《楞严经》里面的一个比喻。“头”比喻我们纯真的本性,而“影子”比喻妄相,“迷头认影”比喻众生迷失了本心,执着于妄相,就像一个很痴迷的人早上照镜子,他看到镜子里面有个头,认为自己真的头就是那个镜子里的头,然后再回过头来一看:“我自己真的头跑到哪儿了
”就到处找,找遍了一个城市也没有找见。这是《楞严经》里面的一个比喻,主要是来象征我们执着于幻象而迷失了本真。
在表达本心迷失的时候,禅宗还有一个经典的象征就是“舍父逃走”,离开他的父亲逃到远方去。这是《法华经》里的一个比喻,《法华经》里面说,有一位富有的长者,他的儿子走丢了,他为了寻找他的儿子,就把他的家搬到另外一个城市,一边搬家一边找他的儿子,始终找不着。后来过了几十年以后,他的儿子到了一个城市,突然看见一个他的家的形状,看到一栋建筑的形状,很像他原来的那个家的样子,他想进去又不敢进去。后来他的父亲就想尽种种办法,把这个迷失的人给找了回来,把家业传给了他。那么在这样一个叙事寓言里面,富有的长者就是佛、佛性,而迷失的逃亡他乡的游子,就是我们迷惘的众生。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家父亲的珍贵、自家财产的珍贵,我们偏偏地到异国他乡过一种精神的流浪的生活。这是“舍父逃走”。
第三是“抛却家宝”,就是把你自家的珍宝给抛弃掉,在外面流浪、外面乞讨。禅宗认为每个人都有圆满的、纯真的人性,这就是如来藏。如来藏也就是说你从胎藏里面、你在娘胎里面就带来的一种觉悟性,而我们不知道这个觉悟性的可贵,偏偏向外寻找。禅宗史上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就是说慧海大师他参见马祖,马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师,马祖就告诉他,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自家宝藏”不顾,你在外面流浪做什么
慧海就问什么是“自家宝藏”
马祖大师就告诉他,就是你的本心、本性。也就是说“自家宝藏”它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自性的佛,这样的澄明的、纯真的自性佛,是不需要我们向外寻求的。但是我们世人偏偏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抛弃的是自家用之不尽、取之不尽的宝藏,像乞丐一样挨门挨户的乞讨,这是非常可怜的一种迷失的状态。
第三个方面,禅宗哲学的开悟论。禅宗哲学的开悟论,它揭示的是重现本心的方法。由于分别意识的生起,我们逐物迷己,迷己逐物,失去了本来的家园。在禅宗看来,一切二元的、相对的意识都是迷失。要获得开悟呢,你必须超越对立。禅宗大师千种言,万般说,都是要让你回家,让你回到精神的本原。
禅宗来体验清静的本心,来获得开悟,它主要用什么方法呢
用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经》里面说的,《维摩经》里面三十二位大菩萨都跟维摩诘探讨什么是不二法门
很多的大菩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说净和秽、长和短、大和小,这些区别把它们统统的去掉,这就是不二法门。这种不二法门成为禅宗超越一切分别,超越一切对立的一个法宝。在这里我举几个典型的哲学象征的例子。
第一是“彼此不二”。我和你是不二的,我和你本身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体,为什么不二呢
《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佛教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哲学、一个教派的根本点就是它的缘起论。这个缘就是事物间普通的联系和条件,一切事物都处在一个联系之中,依仗一切的条件来合成、来解散,没有固定的独立不变的性质,也就是说各种事物都是由缘而生,由缘而灭,诸法从缘起,诸法从缘灭,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成的。
第二是“垢净不二”。就是说禅宗不是一直在强调主张我们本心的干净吗、纯净吗
但是如果你执着于干净,你就被那种干净所束缚,所以当禅宗在说法的时候,为了破除学人对干净的执着,对干净与污浊的分别,他往往当头一棒。学生问什么是清静的法身
什么是佛教的至高无上的法身
禅师就告诉他,清静的法身就是“浓滴滴地”,或者说像“头出头没”,在粪堆里出没的蛆那样,那就是清静法身。因为再干净的东西,只要你执着它,你绝对就成了问题。即使是纯净的东西,我们也不能执着,禅心就是一种无住的、不执着任何东西、不执着丑、也不执着美,不执着于迷、也不执着于悟这样的一种心态。
还有一个意象来说明禅宗的顿悟法门,是“烦恼即菩提”。如果我们认为修佛,学习禅宗就是到深山古寺里闭目打坐,就是逃避我们的现实生活,这又是一个误解,而这种误解在我们社会上是普通存在的,禅宗以他的智慧,以他的象征来粉碎我们这种误解。有一首唐诗是这样的,它是来描述在大热天一高僧打坐的心理与生理的体验,叫“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可见参禅悟道并不一定要到深山幽林去去打坐,只要灭却心头火自凉,“灭却心头”,心头就是相对的意识,就是分别的意识,把你分别的意识去掉,火自凉,坐在火里面,你也会感到真凉爽啊。而这个火呢,不是别的,就是世俗的烦恼欲望,所以《维摩诘经》说,“火中生莲花,是可谓稀有”,你跑到深山古寺眼不见心为净,这样你的本事不算真本事,你一天到晚在万丈红尘之中,你能够百花丛中过,却是片叶不沾身,这样的修行才是绝顶的高人。这是讲禅宗哲学的开悟论。
第四个方面,我们讲禅宗哲学的境界论。本心是澄明的,后来迷失了,然后通过各种办法让它开悟,开悟之后它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这就是禅宗哲学境界论所揭示的问题。根据我对禅宗的理解和体验,我把禅宗哲学的境界、典型的悟道感受用四种范型来加以表示:
第一个是“触目菩提”。就是说我们所见所闻都是纯真的佛性的显现,也就是说佛性时时刻刻在呈现着它自己,山山水水都是真如,都是法性。禅宗把山水看做是本心、本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自然界的一切,只要你用心去听,用心去体会,你都能感到一份生命的真实和不染。苏轼在游庐山的时候,写了这样的一首偈子、禅诗,他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是禅宗触目菩提境,所见、触目,你的眼睛所见之处,所触之处都是菩提,都是真心的显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水月相忘”。水和月亮它两相忘却,水月相忘,什么意思呢
用禅宗的一个比喻、象征来说是这样的:禅宗说,“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寒塘,一个皎洁的池塘,比喻我们的心灵,有一只大雁从上面飞过,这个大雁飞过的时候,这个池塘就映现着大雁的影子;大雁飞走了,池水又回到了原来的清澈,不再有大雁的影子的存留。所以说,大雁并不是有心把它的影子投到了池塘上,池塘也不是有心要留存大雁的影子。对这样的一种表述,当然它就是一种无住生心的一种《金刚经》的精髓。
第三个方面是“珠光相映”。交互地映照像珍珠的光彩一样,这样的一个比喻它是从《华严经》里面来的《华严经》里面说,帝释天有一个宝网、珍贵的网,这个网是由无数的宝珠所联缀而得成的,一颗珠子就可以映现出其他无数的珍珠的光影,这样珠珠相含,影影相摄,每一个既是它又是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一种圆融的、无碍的境界。我们从这个精神的、从哲学的层面来说,这个圆融它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宇宙生命体都息息相通,整个宇宙之间存在着一个大生命。
第四个范型“饥餐困眠”。饥餐,饥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因为禅宗为了扫除我们对外寻求的意念,他主张把修行和生活一体化,反对向外寻求,向外修道。有一位禅师(学习佛法的人)问慧海大师,说:“师傅,什么是修行
”慧海大师就告诉他,饥餐困眠吧,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学人就感到不理解,说,那我也是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了,为什么我那样做不是修行,您那样做就是修行呢
师父告诉他,一般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他不肯吃饭哪,他总是想着这个想着那个,千般计较;他睡觉的时候不肯睡觉,梦里面也在想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所以他吃饭时不是吃饭,睡觉时不是睡觉,所以他不是修行。
禅宗的修行、禅宗的体验,离不开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像吃饭穿衣睡觉之中,你都有活生生的禅意。对这样的活生生的禅意诗学的解释,一个象征、一个呈现,是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他有一部著作叫《无门关》。在《无门关》里面他有这样四句,那么我在这里把这四句送给大家,作为对今天的讲座的主体部分的一个结束语,这四句是这样的,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王鲁湘:非常感谢吴教授精彩的开示,我不叫演讲,我把它叫做开示,因为我们的禅师说法的时候一般叫做开示,我想我们吴教授可能应该是个居士
吴言生:是居士。
王鲁湘:今天我们有幸听到了吴大居士给我们的开示,但是我听完以后非常欢喜,欢喜鼓舞,我这里有两个问题想再趁这个机会向吴教授请教一下,就是在佛教的各种各样的宗派中间,应该说是禅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得特别紧密,而且这也是禅宗本身的一种主张,在日常生活中间禅定。所以…
《吴言生论“禅宗哲学象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