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無染的,隨著相對意識的生起,我們受到了情塵欲垢的障蔽,迷失了本心。《紅樓夢》裏面有一句《嘲頑石偈》,大家可能還記得,就是說“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新就臭皮囊”。我們每個人都迷失了我們的本心,而俯就、追逐一些汙穢的東西,這樣一來你導致了本真生命的淪喪,你就背離了你原本的精神家園,而“反認他鄉作故鄉”。這樣的話,人生到頭來就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爲一個鬧劇,成爲一個沒有結果的過程禅宗在象征本心的迷失的時候,它主要有這樣的幾個經典的比喻。
第一是“迷頭認影”。迷頭認影是《楞嚴經》裏面的一個比喻。“頭”比喻我們純真的本性,而“影子”比喻妄相,“迷頭認影”比喻衆生迷失了本心,執著于妄相,就像一個很癡迷的人早上照鏡子,他看到鏡子裏面有個頭,認爲自己真的頭就是那個鏡子裏的頭,然後再回過頭來一看:“我自己真的頭跑到哪兒了
”就到處找,找遍了一個城市也沒有找見。這是《楞嚴經》裏面的一個比喻,主要是來象征我們執著于幻象而迷失了本真。
在表達本心迷失的時候,禅宗還有一個經典的象征就是“舍父逃走”,離開他的父親逃到遠方去。這是《法華經》裏的一個比喻,《法華經》裏面說,有一位富有的長者,他的兒子走丟了,他爲了尋找他的兒子,就把他的家搬到另外一個城市,一邊搬家一邊找他的兒子,始終找不著。後來過了幾十年以後,他的兒子到了一個城市,突然看見一個他的家的形狀,看到一棟建築的形狀,很像他原來的那個家的樣子,他想進去又不敢進去。後來他的父親就想盡種種辦法,把這個迷失的人給找了回來,把家業傳給了他。那麼在這樣一個敘事寓言裏面,富有的長者就是佛、佛性,而迷失的逃亡他鄉的遊子,就是我們迷惘的衆生。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家父親的珍貴、自家財産的珍貴,我們偏偏地到異國他鄉過一種精神的流浪的生活。這是“舍父逃走”。
第叁是“抛卻家寶”,就是把你自家的珍寶給抛棄掉,在外面流浪、外面乞討。禅宗認爲每個人都有圓滿的、純真的人性,這就是如來藏。如來藏也就是說你從胎藏裏面、你在娘胎裏面就帶來的一種覺悟性,而我們不知道這個覺悟性的可貴,偏偏向外尋找。禅宗史上有這樣的一則故事,就是說慧海大師他參見馬祖,馬祖是中國禅宗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師,馬祖就告訴他,我這裏什麼都沒有,你“自家寶藏”不顧,你在外面流浪做什麼
慧海就問什麼是“自家寶藏”
馬祖大師就告訴他,就是你的本心、本性。也就是說“自家寶藏”它是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生命深處的自性的佛,這樣的澄明的、純真的自性佛,是不需要我們向外尋求的。但是我們世人偏偏不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抛棄的是自家用之不盡、取之不盡的寶藏,像乞丐一樣挨門挨戶的乞討,這是非常可憐的一種迷失的狀態。
第叁個方面,禅宗哲學的開悟論。禅宗哲學的開悟論,它揭示的是重現本心的方法。由于分別意識的生起,我們逐物迷己,迷己逐物,失去了本來的家園。在禅宗看來,一切二元的、相對的意識都是迷失。要獲得開悟呢,你必須超越對立。禅宗大師千種言,萬般說,都是要讓你回家,讓你回到精神的本原。
禅宗來體驗清靜的本心,來獲得開悟,它主要用什麼方法呢
用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維摩經》裏面說的,《維摩經》裏面叁十二位大菩薩都跟維摩诘探討什麼是不二法門
很多的大菩薩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有的說淨和穢、長和短、大和小,這些區別把它們統統的去掉,這就是不二法門。這種不二法門成爲禅宗超越一切分別,超越一切對立的一個法寶。在這裏我舉幾個典型的哲學象征的例子。
第一是“彼此不二”。我和你是不二的,我和你本身是兩個不同的生命體,爲什麼不二呢
《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佛教區別于其他任何一個哲學、一個教派的根本點就是它的緣起論。這個緣就是事物間普通的聯系和條件,一切事物都處在一個聯系之中,依仗一切的條件來合成、來解散,沒有固定的獨立不變的性質,也就是說各種事物都是由緣而生,由緣而滅,諸法從緣起,諸法從緣滅,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合成的。
第二是“垢淨不二”。就是說禅宗不是一直在強調主張我們本心的幹淨嗎、純淨嗎
但是如果你執著于幹淨,你就被那種幹淨所束縛,所以當禅宗在說法的時候,爲了破除學人對幹淨的執著,對幹淨與汙濁的分別,他往往當頭一棒。學生問什麼是清靜的法身
什麼是佛教的至高無上的法身
禅師就告訴他,清靜的法身就是“濃滴滴地”,或者說像“頭出頭沒”,在糞堆裏出沒的蛆那樣,那就是清靜法身。因爲再幹淨的東西,只要你執著它,你絕對就成了問題。即使是純淨的東西,我們也不能執著,禅心就是一種無住的、不執著任何東西、不執著醜、也不執著美,不執著于迷、也不執著于悟這樣的一種心態。
還有一個意象來說明禅宗的頓悟法門,是“煩惱即菩提”。如果我們認爲修佛,學習禅宗就是到深山古寺裏閉目打坐,就是逃避我們的現實生活,這又是一個誤解,而這種誤解在我們社會上是普通存在的,禅宗以他的智慧,以他的象征來粉碎我們這種誤解。有一首唐詩是這樣的,它是來描述在大熱天一高僧打坐的心理與生理的體驗,叫“叁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禅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可見參禅悟道並不一定要到深山幽林去去打坐,只要滅卻心頭火自涼,“滅卻心頭”,心頭就是相對的意識,就是分別的意識,把你分別的意識去掉,火自涼,坐在火裏面,你也會感到真涼爽啊。而這個火呢,不是別的,就是世俗的煩惱欲望,所以《維摩诘經》說,“火中生蓮花,是可謂稀有”,你跑到深山古寺眼不見心爲淨,這樣你的本事不算真本事,你一天到晚在萬丈紅塵之中,你能夠百花叢中過,卻是片葉不沾身,這樣的修行才是絕頂的高人。這是講禅宗哲學的開悟論。
第四個方面,我們講禅宗哲學的境界論。本心是澄明的,後來迷失了,然後通過各種辦法讓它開悟,開悟之後它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這就是禅宗哲學境界論所揭示的問題。根據我對禅宗的理解和體驗,我把禅宗哲學的境界、典型的悟道感受用四種範型來加以表示:
第一個是“觸目菩提”。就是說我們所見所聞都是純真的佛性的顯現,也就是說佛性時時刻刻在呈現著它自己,山山水水都是真如,都是法性。禅宗把山水看做是本心、本性的顯現,“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所以自然界的一切,只要你用心去聽,用心去體會,你都能感到一份生命的真實和不染。蘇轼在遊廬山的時候,寫了這樣的一首偈子、禅詩,他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是禅宗觸目菩提境,所見、觸目,你的眼睛所見之處,所觸之處都是菩提,都是真心的顯現,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水月相忘”。水和月亮它兩相忘卻,水月相忘,什麼意思呢
用禅宗的一個比喻、象征來說是這樣的:禅宗說,“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個寒塘,一個皎潔的池塘,比喻我們的心靈,有一只大雁從上面飛過,這個大雁飛過的時候,這個池塘就映現著大雁的影子;大雁飛走了,池水又回到了原來的清澈,不再有大雁的影子的存留。所以說,大雁並不是有心把它的影子投到了池塘上,池塘也不是有心要留存大雁的影子。對這樣的一種表述,當然它就是一種無住生心的一種《金剛經》的精髓。
第叁個方面是“珠光相映”。交互地映照像珍珠的光彩一樣,這樣的一個比喻它是從《華嚴經》裏面來的《華嚴經》裏面說,帝釋天有一個寶網、珍貴的網,這個網是由無數的寶珠所聯綴而得成的,一顆珠子就可以映現出其他無數的珍珠的光影,這樣珠珠相含,影影相攝,每一個既是它又是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一種圓融的、無礙的境界。我們從這個精神的、從哲學的層面來說,這個圓融它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每一個宇宙生命體都息息相通,整個宇宙之間存在著一個大生命。
第四個範型“饑餐困眠”。饑餐,饑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因爲禅宗爲了掃除我們對外尋求的意念,他主張把修行和生活一體化,反對向外尋求,向外修道。有一位禅師(學習佛法的人)問慧海大師,說:“師傅,什麼是修行
”慧海大師就告訴他,饑餐困眠吧,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學人就感到不理解,說,那我也是困了就睡覺餓了就吃飯了,爲什麼我那樣做不是修行,您那樣做就是修行呢
師父告訴他,一般的人在吃飯的時候他不肯吃飯哪,他總是想著這個想著那個,千般計較;他睡覺的時候不肯睡覺,夢裏面也在想一些烏七八糟的事情,所以他吃飯時不是吃飯,睡覺時不是睡覺,所以他不是修行。
禅宗的修行、禅宗的體驗,離不開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像吃飯穿衣睡覺之中,你都有活生生的禅意。對這樣的活生生的禅意詩學的解釋,一個象征、一個呈現,是宋代的無門慧開禅師,他有一部著作叫《無門關》。在《無門關》裏面他有這樣四句,那麼我在這裏把這四句送給大家,作爲對今天的講座的主體部分的一個結束語,這四句是這樣的,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王魯湘:非常感謝吳教授精彩的開示,我不叫演講,我把它叫做開示,因爲我們的禅師說法的時候一般叫做開示,我想我們吳教授可能應該是個居士
吳言生:是居士。
王魯湘:今天我們有幸聽到了吳大居士給我們的開示,但是我聽完以後非常歡喜,歡喜鼓舞,我這裏有兩個問題想再趁這個機會向吳教授請教一下,就是在佛教的各種各樣的宗派中間,應該說是禅宗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結合得特別緊密,而且這也是禅宗本身的一種主張,在日常生活中間禅定。所以…
《吳言生論“禅宗哲學象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