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审美感悟论——“见山只是山”的禅悟生发机制蠡测▪P3

  ..续本文上一页

   三、见山三阶段与佛典禅思

   惟信禅语,以诗学象征表达禅悟体验,既植根于丰厚的佛教理论背景,也体现着禅宗的掣电机锋,与金刚经的三句话、华严四法界、临济四宾主同一关棙。

   《金刚经》的三句话是:所谓××者,即非××,是名××。如经文所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用此三句话来描述见山三阶段,即是:所谓山水者(见山是山),即非山水(见山不是山),故名山水(见山只是山)。《金刚经》第一句举出诸法,指世人不明佛理而执妄为真,以一己之“我”来界定山水,此时所见山水只是“我”眼中的山水,故妄而非真。《金刚经》第二句“即非”否定前者的真实性,见山不是山,但流于一味的否定。由于这种否定容易引起断灭虚无,因此《金刚经》第三句纠正这一倾向,用“是名”对“即非”再加否定,遂成为绝对的肯定。此时见山只是山,非实非虚,空有双遣。非实故不粘著,绝尘清净;非虚故不断灭,大用现前,从而证悟“性空假有”,离二边,行中道;证实相,契禅境。(注:参拙文《论〈金刚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台〕《中国佛学》1999年春季号。)

   华严四法界是《华严经》、华严宗的菁华。澄观大师在法界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四法界之说,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1)事法界。指生灭纷纭、千差万别、五光十色的现象界,即各个具体的、局部的事物。世俗认识的特征,是以事物之差别性或特殊性作为认识的对象,这是情计之境,虽有而非实,不属佛智范围,它相当于第一阶段第二层面的见山是山。(2)理法界。指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本体皆为真如,平等无别。如如不动的本体界,是超出思虑与言诠的不可思议境。然致此境界尚未显真如妙用,容易沉溺于断灭空。它相当于第二阶段的见山不是山。(3)理事无碍法界。指宇宙的差别事相与如如不动的本体界相即相入。“理”之与事,本体与现象,诸法与实相相互交彻,圆融无碍。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都统摄于理,理随缘显现为万事万物。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圆融交涉。理事无碍法界是通向事事无碍法界的基础。(4)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事万物虽各具差别,都是同一理体的随缘显现,故在本体上相同,此时不必再靠理作为圆融无碍的媒介。水波无碍,水和水、波和波也无碍,一切诸法相入相即。这是华严的最高境界,也是禅的至境。当每一个现象都是本体、每一本体都变为现象时,每一法都是绝对的法,此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四料简”是临济宗开山祖师临济义玄创立的导引学人悟入的四种方法,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人”指主观存在,“境”指客观存在。夺与不夺,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临济创立四料简的目的,是为了破除对我(支配人与事物的内部主宰者)、法(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二者的执著。临济指出,一个胜任的导师,必须掌握这四种接机示教的方法。(注:参拙文《临济宗禅诗研究》,《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临济象征四料简的诗句分别是(1)夺人不夺境:“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2)夺境不夺人:“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3)人境俱夺:“并汾绝信,独处一方。”(4)人境俱不夺:“王登宝殿,野老讴歌。”(《五灯会元》卷11)

   “夺人”或“夺境”是对第一阶段第二层面“见山是山”的超越。“夺人不夺境”时,“境”如同春天的太阳,照映万物,生机蓬勃。而衰老的“我”(“人”)只是因缘和合的假像,犹如婴儿垂下白发,并没有实性。“夺境不夺人”,是针对法执深重的人,破除以法为实有的观点。如果谁执著于客观存在,自性泯没,就应该设法使他超越,唤醒自性,使其洞知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法,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处于刹那生灭变化之中。执著于“法”并对之虚妄分别,必然会妨碍对真如的悟解和体验,必须予以遣除。此时自性本性,清明自在,一个命令施行下去,天下太平,心国澄清,犹如将军塞外绝烟尘,平定战乱,烟尘不起。夺人是为了除我执,夺境是为了泯法执。由原我到自我生起了我、法二执,故夺人、夺境是针对自我“见山是山”而进行的遣除,但比时执我、执法的程度不一,或我执重,或法执重,故师家应病与药,分别予以遣夺;“人境两俱夺”是对“见山不是山”的超越。它是针对我执和法执都很重的人,同时破除其“我”、“法”二执,指出一切都是颠倒和虚妄,任何对自我和外境的执著,都与佛教的基本原理和最终目的相违背。主观、客观都无真实自性,应该超越主客,了悟绝对的本源心性。人、法并空的境界,如同晚唐之际的山西、河北(并、汾)藩镇各据一方,两地彼此悬绝,人民不相往来,内外隔绝。“人境俱不夺”是对“人境俱夺”的超越。“人境俱夺”,对二执俱重之人固然重要,却容易陷于断灭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此对它也必须超越,“人境俱不夺”,方能焕发大机大用。不但执著虚妄的我、法是错误,并且即便执著佛法,沉浸于“人境俱夺”后的一切皆空,也同样是错误,必须将空的意念再空掉,枯木生花劫外春,才有转身一路。禅宗以“收”、“万里山河获太平”(《五灯会元》卷19)来形容“人境俱夺”,意为仅靠扫荡遣除法使心国太平还不够,还需进一步“放”,才能显发“龙吟雾起,虎啸风生”的大机大用,人境俱不夺,才是向上一路。禅宗以“草荒人变色,凡圣两齐空”、“天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见汉君臣。”(《五灯会元》卷12)象征“人境俱夺”,所呈显的境象显得枯寂而缺乏生机。“人境俱不夺”将“人境俱夺”予以超越,对于人我、法我都不再执著,对二者遂不需再加破除。此时,主观、客观,各各依位而列,既有王者、野老(人),又有宝殿、讴歌(境),显发活泼妙用。禅宗以“清风与明月,野老笑相亲”、“莺啭千林花满地,客游三月草侵天”(《五灯会元》卷12)来象征“人境俱不夺”,充满生机。

     综上所述,《金刚经》三句、华严四法界、临济四宾主,与见山三阶段的对应关系如下:

  见山三阶段 金刚三句 华严四法界 临济四料简 四我 四悟

  见山是山A 所谓山 事法界 夺人或夺境 原我 原悟

  见山是山B 自我 执迷

  见山不是山 即非山 理法界 人境俱夺 无我 初悟

  见山只是山 是名山 (理事无碍法界) 人境俱不夺 真我 彻吾

   事事无碍法界

   从这组对应关系中可以看出,见山三阶段几乎涵盖了全部禅悟生发模式,三阶四层的禅悟生发机制实际上触及到了禅宗心性论、解脱论、境界论的根本问题:(1)心性论:a)真如不变心本净:素朴之心见山是山。b)真如随缘心起染:熏染之心见山是山。(2)解脱论:荡除我法,一切皆空。(3)境界论:各住自位,圆融互摄。禅宗心性论、解脱论、境界论,通过见山三阶四层的禅悟生发模式,建构起一个庞大繁富的诗学象征体系。禅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即山水三阶中的彻悟第三阶。但禅宗强调第三阶的回归感,所谓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表现为汲取中国佛性论的始净说,将见山第三阶段等同于第一阶段第一层面,并产生了有关心性本净的一系列诗学譬喻。象征第一阶段第一层面的意象序列有“本来面目”意象序列(如“本地风光”、“本分田地”、“本来人”、“本来姓”、“本来身”);“无位真人”意象序列(如“主人公”、“不动尊”);“这个那个”意象序列(如“这个”、“那个”、“伊”、“有一人”);“父母未生时”意象序列(如“混沌未分时”、“洪钟未击时”、“古帆未挂时”、“日月未生前”);“心月心镜”意象序列(如“心月”、“心珠”、“心镜”、“古镜”、“一道神光”)。象征第一阶段第二层面的意象序列有“认影迷头”意象序列(如“迷头认影”、“骑驴觅驴”、“认贼为子”、“水中捞月”);“父逃走”意象序列(如“客作汉”、“反认他乡作故乡”);“抛却家宝”意象序列(如弃珠乞食”、“丙丁童子来求火”、“抛弃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等。象征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有佛教空观意象序列(如金刚六如、“白骨观”);剿除情识意象序列(如“顶门一锥”、“顶上一锤”、“痛下针锥”、“脚跟下一锥”、“无孔笛”、“银山铁壁”、“蚊子上铁牛”、“鸦啄铁牛”)。象征第三阶段见山只是山的意象有超越彼此意象序列(如“张公吃酒李公醉”、“篱内竹抽篱外笋,涧东花发涧西红”);超越净秽意象序列(如“八风吹得动,处处是日用”);超越生死意象序列(如“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一切现成意象序列(如“春来草自青”、“柳绿花红真面目”、“八两元来是半斤”);无住生心意象序列(如“无舌人解语,无足人解行”;“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任运随缘意象序列(如“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圆融互摄意象序列(如“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半夜日头明,日午打三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等。

   惟信的见山三阶段说,从禅宗审美感悟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由“原我”的素朴到“自我”的迷执,由“自我”的迷执到“无我”的初悟,由“无我”的初悟到“真我”的彻悟这样一个禅悟生发机制,高度浓缩了禅的智慧,蕴含着丰厚的佛心、禅韵、诗情,对禅宗审美感悟有独特的阐发。虽然禅悟的发生是瞬间的、随机的、不确定的、极具个性魅力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如水中月影,空中鸟迹,镜里花光,倘恍迷离,不可凑泊,并且从彻悟的立场上看三阶四层也互摄互入,同时具足相应,并没有前后之别,然而,通过对其禅本义的追寻,对禅宗心性论、迷悟论、境界论的透析,对禅宗象征体系的审视,我们还是完全能够从中体证到禅悟生发机制的轨迹。只有体证禅宗审美感悟的生发机制、禅悟内涵,参详其中所潜蕴的佛心、禅韵、诗情,才能使见山三阶的真面目昭彰于世,使相关的学术批评切中肯綮,并为禅诗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建构起21世纪中国的禅诗研究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禅宗审美感悟论——“见山只是山”的禅悟生发机制蠡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