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三、圆融互摄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194—207页
禅宗受《华严经》、华严宗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影响,形成了珠光交映的圆融境。《碧岩录》中的公案、颂古,关涉到禅宗圆融境的主要有大小圆融、一多圆融、自他圆融、体用圆融、南北圆融、心境圆融等。
(1)大小圆融
表达、吟咏大小圆融禅悟体验的,有“雪峰尽大地”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5则:
举雪峰示众云:“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
本则公案旨在破除大小广狭等情见偏执,而归于万法一心平等之理。对雪峰的这段话,不能用心机意识猜想。不少人以情识求解,说雪峰的意思乃“心是万法之主,尽大地一时在我手里”,毫不相干。只有真参实证的人,将得失是非,一起放下,洒洒落落,才能领会雪峰的意旨。雪窦颂云:
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
打鼓看来君不见,百花春至为谁开?
“牛头没,马头回。”雪窦所呈示给我们的这两幅景象,到底象征什么,颇耐人寻味。见得透的人,读了这两句,如早朝吃粥斋时吃饭相似,只是寻常。雪窦当头一锤击碎,一句截流,孤峻峭拔,如石火电光,不容凑泊。
“曹溪镜里绝尘埃”,雪窦第三句,曲通一线,稍微泄露出一些消息,说尽大地的牛头(地狱里牛头人身的狱卒)回去了,映出粟米粒的马头(地狱里马头人身的狱卒)。但是,曹溪六祖的心境本无一物(三界无法),哪有像牛头、马头等尘埃!
“打鼓看来君不见,百花春至为谁开?”雪窦已经通过“牛头没,马头回”的情景,将公案意旨呈示于人,但人们却不能领悟(“不见”),雪窦索性打开窗户,披肝沥胆,明明白白地提示说“百花春至为谁开”——当春天姗姗到来时,幽谷野涧,乃至于人迹罕至之处,百花竞发,芬芳馥郁,到底是为谁而艳,为谁而开?这是“暗示出法的绝对作用”,“呈出千红万紫的绚灿的美丽的花,便是天真清净无垢的法身”(《禅学讲话》第136~137页)。
此诗以“牛头没,马头回”的鲜明喻象,象征芸芸众生漂溺苦海、轮转识浪的惨状,以衬托彻见宇宙人生真相之人的澄明与洒脱。彻悟之人心明如镜,不再受生死轮转的干扰,没有漂泊迁流的波动,对外境了了感知,证得了广狭一如、小大相即的圆融无碍。“打鼓”两句再度转折说,虽然雪峰苦口婆心地说“打鼓普请看”,但很多人仍不明白这眼前的事实,就像百花春天竞相开放,对于有眼如盲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对于不具备审美眼光的人来说,再美丽的境象也失去其价值。所以百花春至,只是为那些物我双泯,能够融入百花深处的有心人而开。
(2)一多圆融
表达、吟咏一多圆融禅悟体验的有“万法归一”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45则:
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万法”指森罗万象,是绝对的本体或真理,即自性。“万法归一”表示各种现象都是宇宙本体所派生,而且会还原为唯一的本体。万法归于一,而一是绝对的存在,所以绝对的一也会回归于万法。圆悟则认为,赵州的答语,是毫无意路的答话,意在断灭学人的有无妄想。雪窦颂道:
编辟曾挨老古锥,七斤衫重几人知?
如今抛掷西湖里,下载清风付与谁?
“编辟曾挨老古锥,七斤衫重几人知?”赵州曾受过严格的锤炼,出言吐语,自是不同。看似简单至极的一句话,却很少有人能够知道它的落处。这僧要逼拶赵州,赵州不愧是大师,向转身不得的地方转身而出,从容应对。雪窦赞叹虽然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七斤布衫,却很少有人能知真意。
“如今抛掷西湖里,下载清风付与谁?”诗意谓万法归一,一亦不要,七斤布衫亦不要,一时抛到西湖里。西湖是现景,在雪窦所住的洞庭翠峰。赵州示众说:“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载;若从北方来者,即与上载。”(《五灯》卷4《从谂》) 赵州对上载(指悟入佛法的人)说心说性说玄说妙,说种种方便。对下载(指修证透脱的人)便没有许多道理玄妙。如果有人满腹存着禅的知见,挑着一担禅,来到赵州这里,就会发现一点也用不着,因为赵州会把你的见解剔除得一干二净,使你将各种行囊放下,洒洒落落,没有一星事,证得悟了同未悟的禅心。修行获得了悟,会经常带着这种省悟的观念来生活,不容易将它抛弃,执着于这种悟是常有的事。如果让学人抛弃了辛苦得来的悟,不啻是要断他的命根。但真正省悟的世界,必须要放弃这种悟的意念。赵州七斤布衫,如金如玉。对此一切知性的解释,都是“上载”。下载清风,谁人能够领受?
此诗通过吟咏青州布衫,表达了断绝一切思量的禅趣。赵州曾接受过严格的锤炼,机语无近傍处。诗的首二句扫除了所有对赵州示众的测度,引导读者对七斤布衫本身进行体证。三四两句更进一层,说要把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乃至于七斤布衫全部抛却,方可洒洒落落,如清风拂面,将读者引向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禅悟之境。诗歌通过随说随扫的金刚般若,使境界层层提升。反诘句的运用,增加了回环唱叹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3)自他圆融
表达、吟咏自他圆融禅悟体验的,有“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83则:
云门示众云:“古佛与露柱相交,是第几机?”自代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云门见地明白,机用迅疾,大凡垂语、别语、代语,孤峻峭拔。本则公案,如石火电光,神出鬼没。庆藏主赞叹道:“一大藏教还这般说话么?”云门的机语,确是佛教经典上见所未见,绝意识绝情尘。只要一思考推理,便束手束脚。云门见无人领会,就自己代答说:“南山起云,北山下雨”,为后学指出一条通路。雪窦颂云:
南山云,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
新罗国里曾上堂,大唐国里未打鼓。
苦中乐,乐中苦,谁道黄金如粪土。
“南山云,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诗意说云门善于看风使帆,逗机设教,向刀山剑刃上为人下注脚,直使得西土二十八位祖师,东土六位祖师,一一相睹。这就是“古佛与露柱相交”之机。
“新罗国里曾上堂,大唐国里未打鼓。”雪窦刚说出相交之机,又随说随扫,说虽然南山起云北山下雨,但并不是新罗上堂大唐打鼓的恶平等,而是平等中有差别性,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下文。
“苦中乐,乐中苦,谁道黄金如粪土。”苦是苦,乐是乐,苦是乐,乐是苦。南山北山一体,起云下雨圆融。诸佛诸祖之奥妙世界与现前之事物诸相,仿佛是截然无关的个别法,却可亲切交契、浑然一体而无所分别。西天与东土之祖师,虽然生存的时空各不相干,南山与北山的云雨,亦无交会互涉的可能;然若自东西互存、南北一体的完整世界来看,则自然可了达其亲切相交、一体无别之境界。个体和个体的圆融交摄而互不妨碍的自他不二之境正在这里。
雪窦的颂古,简洁明快而精妙绝伦地吟咏了古佛与露柱相交的意趣,用随说随扫的金刚般若,将云门意旨表达得淋漓尽致。万松指出,“南山起云北山下雨”与“观世音菩萨将钱来买胡饼,放下手原来却是馒头”、“盏子落地,碟子成七八片”是同类机锋,不容“诠注话会”,应该“向诠注不及处诠注,话会不到处话会”,“古佛既与露柱相交,自然南山起云,北山下雨。蜂采花而成蜜,麝食草而作香。高低岳渎共转根本*轮,大小麟毛普现色身三昧”。
(4)体用圆融
表达、吟咏体用圆融禅悟体验的,有“智门莲花”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21则:
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门云:“荷叶。”
关于本则公案的意旨,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迷悟说,一是体用说。持体用说者认为:“莲花未出水之前,所见的应是荷叶,而光祚答为莲花,甚具深意,因为莲花虽未出水,但莲花的性质已完全具备,以后出水成为莲花,不过是其潜在性质的引发,意在比喻自性妙体未发生作用以前,一切妙用已经存在,以后由体起用,均系自性妙体的作用。莲花出水后,所看到的应是莲花,而光祚答以荷叶,荷叶是根本,荷叶是圆的,而禅宗常以○相,代表自性妙体,以比喻莲花,乃以荷叶为根本,现象界一切变化,仍为此一自性妙体所涵摄。”(《禅门开悟诗二百首》第488页) 两说之中,以后说较近原意。雪窦颂古则另辟新境,提醒人们不可以情识卜度:
莲花荷叶报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时。
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如果说出水与未出水时一样,就犯了颟顸佛性笼统真如之病;如果说出水与未出水时是两样,又犯了心境未忘堕在知解之病。雪窦是智门的法嗣,能看出智门奥妙处,所以直说“莲花荷叶报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时”。对此必须当下悟入,否则“江北江南问王老”,到处参访像南泉(南泉俗姓王,自称王老师)那样有修为的尊宿,问他们出水与未出水的同异,江南添得两句,江北添得两句,一重添一重,依然狐疑不定,心国难以太平。
与禅林多以清词丽句吟咏本则公案不同,此诗专以抽钉拔楔为务,表现了作者对公案的独特悟解。首二句运用引而不发的疑问句式,将想像、品味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后二句形象地刻画出参禅者不明心性,四海奔波,疑虑无有歇时的困惑心态。本诗重点在于引导读者对公案进行体…
《经典颂古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三、圆融互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