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说,而佛以方便力故说。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一切法亦不可说”。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
引文是佛陀对须菩提感悟的印证。须菩提言一切法本不可说,是佛以方便施设而假名言说。佛陀表示确实一切法不可言说,而这不可言说的法就是究竟空性。
般若是甚深的空性,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来相貌,空性不可言说;那么也就是说,般若本不可言说。不可说的般若妙理就是《大品》的思想之一。虽然般若的实相是不可言说的,但为了众生能够悟入实相,得到般若妙理,佛陀还是方便施以言说。《大品·问相品》中说:
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为不可思议事故起,为不可称事故起,为无量事故起,为无等等事故起。须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须菩提,诸佛大事者,所谓救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
引文中说世尊宣讲般若波罗蜜是为了一种大事而以起,是为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而生起。这不可思议的大事就是无分别、不舍弃的救度一切众生。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呢?
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是世间心皆颠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脱众生生死。我当为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为众生故,舍内外物。
引文中说菩萨摩诃萨为了众生而行般若波罗蜜,因为若不遵行方便道力,就不能够度脱生死,得到智慧。这方便道力,实际就是悲济群生的广大菩提心行。
诸法实相的般若法是离言绝相、不可言说的,而方便道行又是不离世间的。那么,这两者是矛盾的吗?
“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
引文认为,它们是没有差异的,从诸法“如”的角度来说。也正是由于这样,佛陀告诉弟子们,菩萨摩诃萨应以方便力建立众生于实际:
佛告须菩提:菩萨为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实际众生际异者,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实际众生际不异,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不坏实际法,立众生于实际中。
引文中意思是说:正是因为实际与众生际没有差异,所以菩萨在上求佛道的同时,也要下化众生,两者不能偏废任何一者,这就是不坏实际而建立方便。
由这里来看,在《大品经》中,诸法实相的究竟空性与度化众生的方便是相互并行而不矛盾的。上求佛道,就要下化众生,度化众生是追求佛道的菩提资粮;而下化众生又必须要上求佛道,因为没有智慧就不能通达诸法,也不能有方便的力量。智慧与悲愿是《大品经》的主要宗旨所在,那么《大品经》的神通思想也与此相关。
三、《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
从《大品经》宗旨的角度出发来说,《大品》的神通思想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菩萨在修学佛道的过程当中,须要具备神通;二是神通性空,不可执为实有。
顾名思义,所谓神通就是指一些神奇的行为或作为。既然是作为,就必然有它一定的作用和价值,神通在菩萨的解脱道上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和价值呢?经中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神通波罗蜜中,为众生作利益。须菩提,菩萨若远离神通,不能随众生意善说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起神通。须菩提,譬如鸟无翅不能高翔,菩萨无神通不能随意教化众生。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起诸神通。起诸神通已,若欲饶益众生,随意能益。
菩萨摩诃萨在修学般若波罗蜜的佛法大道中,住于神通中能作饶益有情的事业,给众生带来大利益。如果没有或不运用神通,可能不太容易善巧为众生讲说妙法,就像鸟儿没有翅膀飞不高一样。所以,菩萨摩诃萨应该在行般若大道之中生起各种神通,这样方能随意的利益众生。
既然如此,如果行菩萨道的人远离了神通波罗蜜,那么他就不能饶益众生,不能利益众生,自然也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若菩萨远离神通波罗蜜,不能得饶益众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神通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道。何以故?用是天眼自见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诸善法。
之所以远离神通不能得正觉,因为神通波罗蜜是佛法修学过程中的“利益道”,就像拥有天眼神通之后,不但自己能识别善法,也能教导众生识别善法。所以,“利益道”含有利益自他的涵义。能利益自他,就是修行的增上缘。
自利利他,是菩萨道上的最主要两条修学法门,沿着这两条线朝前走,终有一日可以得成佛道,圆满福慧;成了佛就能净佛国土,净佛国土也就成就了众生的解脱之道: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游戏神通,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缘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够游戏神通,就能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否则就会失去修学的增上因缘。从这里来看,神通对于修学佛道的人生来讲,并不是什么坏事,也没有必要回避、反感,相反应该积极的加以利用。但是,怎么应用呢?经中说:
用是神通波罗蜜,神通所应作者,能作是菩萨,用天眼过于人眼,见十方国土,见已飞到十方饶益众生,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进、或以禅定、或以智慧饶益众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诸禅解脱三昧、或以声闻法、或以辟支佛法、或以菩萨法、或以佛法饶益众生。
为悭者如是说法:诸众生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当勤布施,自身得乐,亦能令他得乐,莫以贫穷故,共相食啖,不得离三恶道。
为破戒者说法:诸众生破戒法大苦恼,破戒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报,若在地狱、若在饿鬼、若在畜生。汝等堕三恶道中,自不能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应堕破戒,心死时有悔。
若有共相嗔诤者,如是说法:诸众生莫共相嗔,嗔乱人心,不顺善法。汝等今共相嗔乱心,或堕地狱、若饿鬼、畜生中。以是故,汝等不应生一念嗔恚心,何况多。
为懈怠众生说法令得精进,散乱众生令得禅定,愚痴众生令得智慧亦如是,行淫欲者令观不净,嗔恚令观慈心,愚痴众生令观十二因缘,行非道众生令入正道――所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为是众生如是说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神通波罗蜜中,为众生作利益。
引文所举是关于六度的具体操作事项,就是说在神通波罗蜜中如何修学六度,从而自利利他。文中说修学佛道的菩萨,应该以天眼的神通力观察,看到众生不同特征和根性,然后根据不同的根机施以不同的法门:为悭贪吝啬的人说布施的法门,为没有因果意识的人讲持戒的法门,为嗔怨恼恨的人讲忍辱的法门,为懈怠放逸的人讲精进的法门……。其实,以神通为前提自利利他的修学法门,远不止这些。这里仅仅是略举一例而已,由此我们应该明白,神通是修学佛道中的助缘,不能轻视。
神通是菩萨在佛道修学中的增上因缘,可是再重要它也只是一种方便的方法而已,不是佛法的根本,关于它的实质要明白: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大方便力,得圣无漏智慧,而随所应度众生身而作种种形以度众生。世尊,菩萨摩诃萨住何等白净法,能作如是方便而不受染污?
佛言:菩萨用般若波罗蜜作如是方便力,于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饶益众生,亦不贪著是身。
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会有一些化身,这些化身就是神通的示现。示现化身的神通来源于哪里呢?佛陀告诉弟子,来源于般若波罗蜜的方便力。般若的性质是性空,那么也就是说,化身的神通在本质上来讲也是空不可得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皆空,是国土中诸佛性亦空,但假名字故诸佛现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国土及诸佛性不空者,空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罗蜜。
须菩提问菩萨的神通从哪里来,世尊告诉他从观察空性法中来。如果能观察一切都是假名所致,一切法性、相都空不可得,那么就可以从这里生起方便的神通波罗蜜。
神通的实相原本是空不可得的,那么虽然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方便的予以应用,但切不能执为实有,或恋栈不舍:
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诸神通中不应住。何以故。诸神通诸神通相空。神通空不名神通。离空亦无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
“住”就是指执著,停驻。这里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神通,要通达它的性质,不可以执著和停驻。
就《大品经》的神通思想而言,佛陀认为神通是菩萨在菩提道上的“助道法”,是自利利他的“增上因缘”。若没有神通不能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能净佛国土,不净佛国土不能证菩提,不证菩提不能脱生死;相反,若有神通的帮助,可以更好的自我修学,并度化众生。但是,若从本质上来讲,神通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的方便法门,不可执为实有和停驻其中。
结 语
从本文的内容来看,大乘佛法并不反对学佛者拥有和使用神通,不过须要注意的是,神通是建立在具足般若波罗蜜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来讲也是性空不实的。神通只是一种修学和度生的方便,不能执为实法,也不能驻住其中不思上进,更不能没有神通假冒神通自欺欺人。正是因为如此,虽说佛陀承认神通的存在,但在戒律之中却明确规定弟子们轻易不要显现神通,轻易不要使用神通。到这里,对于“神通”大家应该有个基本的认识了吧!
《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向学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