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
向学法师
前 言
“神通”在今天的佛教中倍受争议,有人认为神通是好事,也有人认为神通不是好事;有人主张在修行中要使用神通,也有人反对使用神通;有人无神通而装神弄鬼,也有人真具神通而大智若愚。“神通”把一些学佛人弄得耳晕目眩不知所措,也致不少人上当受骗后悔不迭。
“神通”到底是怎么回事?佛陀是怎么解说的?大乘佛法对它是一种什么态度?行菩萨道的修学者在日常的行持中,究竟该如何对待它?回归佛陀的教法从源头上来认识,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一、关于神通
神通(梵abhijnā),指由修禅定与智慧而获得的超自然、无碍自在、神变不可思议妙用,又称神通力、神力等,后也指神奇的本领。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拥有无穷无尽的各种神通。
一般情况下,神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通”。除此之外,还有善知他心智神通、无碍天眼智神通、知过去际劫宿住智神通、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住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智神通、善分别一切言辞智神通、无数色身智神通、一切法智神通、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通等“十通”,报得、修得、变化等“三通”,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通”,这几种不同的种类。
关于得神通的方法,外道、二乘、菩萨等各有不同,外道依据世间有漏禅定而起神通;二乘是依背舍、胜处、一切处,修十四变化而得神通;行六度的菩萨则因禅定得五神通,坐于道场时能得六通的神通,而鬼、畜、诸天等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小神通力。《大乘义章》卷二十列举出了“生四禅天后自然得到的报通,仙人依药力自由飞空的业通(由业所得的通力),婆罗门由持咒变化形态所得的咒通,依修禅定而得通力的修通”等四种得到神通的方法。
佛、菩萨通达世出世法,智慧广大,圆融无碍,所以常常能以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神通力,于外在变现各种形状与动作,以为化度众生的方便,这种现象称为“神变”。狭义的神变一般指以身体来表现的神通;而广义上则包括身、语、意在内的各种神通变化。相对于神足通的神变,另外还有震动乃至放大光明等十八种,称为“十八神变”。
神通、神变的各种示现在经论中有很多的记载,包罗万象。有一般修学佛道众生的神通变化。如《妙法莲华经》卷七载:有一个叫妙庄严的国王信受邪道,夫人为了让他对佛法生起敬仰,让两个儿子示现神通变化,于是他的两个儿子就现出奇特的神变。他们升入虚空,现种种变化;出水出火,上天入地;忽大忽小,飘然不定。王子的神变十分有效果,后来国王果然因此而对佛教生起了信仰,前去听经闻法。
有世尊为了巧度众生而示现的神通变化。《杂阿含经》卷四载:拘萨罗国有一个耕地的婆罗门,对佛陀深怀疑惑,认为出家修行是不劳而获的一种表现,世尊为了令他转迷为悟,除为他说真正的耕法之外,还以食为契机示现神变。他让婆罗门把饭食投于水中,“时婆罗门即持此食,著无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热丸投于冷水,啾啾作声”。婆罗门看见了饭食的瑞应,于是信心转增,要求在佛陀的正法中出家追寻解脱法门。
在《大品般若》中,为了让众生生起对般若的敬信,世尊也示现出了奇妙的各种神通,为讲大法作铺垫:
是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足十指两踝两[跳-兆+尃]两膝两髀腰脊腹胁背脐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四十齿、两鼻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从三千大千国土,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遍照三千大千国土,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放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乃至十方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国土,熙怡微笑,从其舌根放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花,是诸花上皆有化佛,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皆亦如是。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是三千大千国土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实时解脱得生天上。从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是诸天人自识宿命,皆大欢喜,来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实时解脱,得生天上,齐第六天。
尔时三千大千国土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族及善知识。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臂如比丘入第三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尔时……三千大千国土及十方众生各各自念,佛独为我说法,不为余人。
经文中:世尊从透彻世间的天眼观察,发觉众生的因缘成熟。于是全身放出无量无数的大光明,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现出广长舌相遍覆世界,舌中出现无数宝花,花中又有无数化佛,都在宣讲妙法;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大地各种震动纷起,六道众生礼佛;示现常住法身,光明尊贵,威德巍巍。这些瑞应令无数众生认为佛陀就是在为他们讲说佛法,生起无比的敬信之心,佛陀由此而开讲“般若”妙法。
从这里看,就佛教的角度而言,神通是在佛法修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佛陀没有否认神通的存在,他也经常以神通为方便法门来善巧度化众生。
二、《大品般若经》及其主要思想
《大品般若经》,全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梵Pan-cavimsati-sāhasrikā-pra-jn-āpāramitā),三十卷,它的梵文据《大智度论》卷一百说有二万二千颂之多。
此经的翻译共有五个本子:(1)、公元179年(汉·光和二年)由竺佛朔和支娄迦谶译为十卷的《道行般若》;(2)、三国时颖川朱士行以《道行》义不具足,于公元260年西行到于阗国,得到《般若经》的梵书正本九十章,于282年遣弟子弗如檀(法饶)送到洛阳,后来遇竺叔兰和无罗叉,在291年共译为《放光般若经》三十卷。(3)、在这以前,竺法护曾在286年译出《光赞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这两部般若内容与《大品般若》大同小异;(4)、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弘龙树的中观学说,在姚秦弘始五至六年(403-404)译出了《大品般若经》,这是几个版本中最好的一部;(5)、公元662年,唐朝的玄奘重译为《大般若经》第二会七十八卷,此译影响没有罗什的那么巨大。五个本子中,比较通行的是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第(4)种。它是在翻译《大智度论》的同时而译出,当时两相勘正,十分认真,所以传译极为完美,它在中国佛学史上影响巨大。
《大品般若》全经的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自〈序品〉以下至第五品为舍利弗般若,佛陀让舍利弗谈菩萨智慧,谈菩萨二谛;第六品至第二十六品为须菩提般若,佛与须菩提谈菩萨三解脱门,谈摩诃衍摩诃萨;第二十七品至第四十四品为信解般若,佛与帝释谈般若福德,令初发心者能生信解,又为弥勒说菩萨行,令已成熟者入甚深般若;第四十五品至第六十六品为实相般若,说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不退转)相,令久修人功深不退;第六十七品至经末为方便般若,详说菩萨境行果,以方便为指归。
《大品般若》的解释,以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为最早。藏译的论释收入藏经中的有圣者解脱军及大德解脱军两种《二万五千颂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释》,师子贤七十四卷的《二万五千颂般若合论》和牙军的《十万颂二万五千颂一万八千颂般若广释》等著作。汉地则有隋代吉藏法师的《大品般若经游意》一卷、《大品般若经义疏》十卷及新罗元晓的《大慧度经宗要》一卷等。
《大品般若》的主要思想不外乎两点:一是甚深的般若义理,二是广大的菩提心行。所谓甚深般若义理,就是在一切法毕竟空中建立起来的空有不二的妙理;所谓广大菩提心行,就是济度宇宙一切众生的无限广大的悲心宏愿。前者是智慧发展到极至的大智,后者是情感发展到极至的大悲。“此大悲大智如车之二轮,缺一不可,偏废任一即乖违大乘佛法之宗旨……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如《大品经·问相品》中说:
诸天子,空相是深般若波罗蜜相,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所有法无相,无所依止虚空相,是深般若波罗蜜相。诸天子,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罗蜜相。
究竟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来面貌,也就是诸法的实际相状。《大品》一经所谈的都是“般若”法,所以佛陀说“般若波罗蜜”是无相、无作乃至无所有法。《大品经·实际品》中载:
不著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断一切结使烦恼,入无余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实义。何以故?空中无有灭,亦无使灭者;诸法毕竟空,即是涅槃。
引文意思说涅槃是诸法的毕竟空。涅槃是佛陀教法的最高至境,是佛弟子们的最终之所归依处,它也是空性,那还有什么不是空性所摄呢!《大品经·深奥品》中载:
须菩…
《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向学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