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
向學法師
前 言
“神通”在今天的佛教中倍受爭議,有人認爲神通是好事,也有人認爲神通不是好事;有人主張在修行中要使用神通,也有人反對使用神通;有人無神通而裝神弄鬼,也有人真具神通而大智若愚。“神通”把一些學佛人弄得耳暈目眩不知所措,也致不少人上當受騙後悔不疊。
“神通”到底是怎麼回事?佛陀是怎麼解說的?大乘佛法對它是一種什麼態度?行菩薩道的修學者在日常的行持中,究竟該如何對待它?回歸佛陀的教法從源頭上來認識,一切都將迎刃而解。
一、關于神通
神通(梵abhijnā),指由修禅定與智慧而獲得的超自然、無礙自在、神變不可思議妙用,又稱神通力、神力等,後也指神奇的本領。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後,擁有無窮無盡的各種神通。
一般情況下,神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通”。除此之外,還有善知他心智神通、無礙天眼智神通、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刹智神通、善分別一切言辭智神通、無數色身智神通、一切法智神通、入一切法滅盡叁昧智神通等“十通”,報得、修得、變化等“叁通”,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等“五通”,這幾種不同的種類。
關于得神通的方法,外道、二乘、菩薩等各有不同,外道依據世間有漏禅定而起神通;二乘是依背舍、勝處、一切處,修十四變化而得神通;行六度的菩薩則因禅定得五神通,坐于道場時能得六通的神通,而鬼、畜、諸天等則有與生俱來的一些小神通力。《大乘義章》卷二十列舉出了“生四禅天後自然得到的報通,仙人依藥力自由飛空的業通(由業所得的通力),婆羅門由持咒變化形態所得的咒通,依修禅定而得通力的修通”等四種得到神通的方法。
佛、菩薩通達世出世法,智慧廣大,圓融無礙,所以常常能以超人間的不可思議神通力,于外在變現各種形狀與動作,以爲化度衆生的方便,這種現象稱爲“神變”。狹義的神變一般指以身體來表現的神通;而廣義上則包括身、語、意在內的各種神通變化。相對于神足通的神變,另外還有震動乃至放大光明等十八種,稱爲“十八神變”。
神通、神變的各種示現在經論中有很多的記載,包羅萬象。有一般修學佛道衆生的神通變化。如《妙法蓮華經》卷七載:有一個叫妙莊嚴的國王信受邪道,夫人爲了讓他對佛法生起敬仰,讓兩個兒子示現神通變化,于是他的兩個兒子就現出奇特的神變。他們升入虛空,現種種變化;出水出火,上天入地;忽大忽小,飄然不定。王子的神變十分有效果,後來國王果然因此而對佛教生起了信仰,前去聽經聞法。
有世尊爲了巧度衆生而示現的神通變化。《雜阿含經》卷四載:拘薩羅國有一個耕地的婆羅門,對佛陀深懷疑惑,認爲出家修行是不勞而獲的一種表現,世尊爲了令他轉迷爲悟,除爲他說真正的耕法之外,還以食爲契機示現神變。他讓婆羅門把飯食投于水中,“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蟲水中,水即煙起湧沸,啾啾作聲,如熱丸投于冷水,啾啾作聲”。婆羅門看見了飯食的瑞應,于是信心轉增,要求在佛陀的正法中出家追尋解脫法門。
在《大品般若》中,爲了讓衆生生起對般若的敬信,世尊也示現出了奇妙的各種神通,爲講大法作鋪墊:
是時世尊,從叁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足十指兩踝兩[跳-兆+尃]兩膝兩髀腰脊腹脅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兩鼻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
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叁千大千國土。從叁千大千國土,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光明出過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遍照叁千大千國土,複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爾時世尊放以常光明,遍照叁千大千國土,亦至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乃至十方亦複如是。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國土,熙怡微笑,從其舌根放無量千萬億光,是一一光化成千葉金色寶花,是諸花上皆有化佛,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衆生聞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皆亦如是。
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叁昧,以神通力感動叁千大千國土。六種震動――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南踴北沒、北踴南沒、邊踴中沒、中踴邊沒,地皆柔軟,令衆生和悅。是叁千大千國土中,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實時解脫得生天上。從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是諸天人自識宿命,皆大歡喜,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卻住一面。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地,皆六種震動。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實時解脫,得生天上,齊第六天。
爾時叁千大千國土衆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啞者能言,狂者得正,亂者得定,裸者得衣,饑渴者得飽滿,病者得愈,形殘者得具足。一切衆生皆得等心,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親族及善知識。是時衆生等行十善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恬然快樂。臂如比丘入第叁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衆生。……爾時……叁千大千國土及十方衆生各各自念,佛獨爲我說法,不爲余人。
經文中:世尊從透徹世間的天眼觀察,發覺衆生的因緣成熟。于是全身放出無量無數的大光明,光明遍照叁千大千世界;現出廣長舌相遍覆世界,舌中出現無數寶花,花中又有無數化佛,都在宣講妙法;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叁昧,大地各種震動紛起,六道衆生禮佛;示現常住法身,光明尊貴,威德巍巍。這些瑞應令無數衆生認爲佛陀就是在爲他們講說佛法,生起無比的敬信之心,佛陀由此而開講“般若”妙法。
從這裏看,就佛教的角度而言,神通是在佛法修學過程中産生的一種特殊現象。佛陀沒有否認神通的存在,他也經常以神通爲方便法門來善巧度化衆生。
二、《大品般若經》及其主要思想
《大品般若經》,全名爲《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梵Pan-cavimsati-sāhasrikā-pra-jn-āpāramitā),叁十卷,它的梵文據《大智度論》卷一百說有二萬二千頌之多。
此經的翻譯共有五個本子:(1)、公元179年(漢·光和二年)由竺佛朔和支婁迦谶譯爲十卷的《道行般若》;(2)、叁國時穎川朱士行以《道行》義不具足,于公元260年西行到于阗國,得到《般若經》的梵書正本九十章,于282年遣弟子弗如檀(法饒)送到洛陽,後來遇竺叔蘭和無羅叉,在291年共譯爲《放光般若經》叁十卷。(3)、在這以前,竺法護曾在286年譯出《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叁十卷,這兩部般若內容與《大品般若》大同小異;(4)、姚秦時代,鸠摩羅什大弘龍樹的中觀學說,在姚秦弘始五至六年(403-404)譯出了《大品般若經》,這是幾個版本中最好的一部;(5)、公元662年,唐朝的玄奘重譯爲《大般若經》第二會七十八卷,此譯影響沒有羅什的那麼巨大。五個本子中,比較通行的是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第(4)種。它是在翻譯《大智度論》的同時而譯出,當時兩相勘正,十分認真,所以傳譯極爲完美,它在中國佛學史上影響巨大。
《大品般若》全經的內容可以分爲五部分:自〈序品〉以下至第五品爲舍利弗般若,佛陀讓舍利弗談菩薩智慧,談菩薩二谛;第六品至第二十六品爲須菩提般若,佛與須菩提談菩薩叁解脫門,談摩诃衍摩诃薩;第二十七品至第四十四品爲信解般若,佛與帝釋談般若福德,令初發心者能生信解,又爲彌勒說菩薩行,令已成熟者入甚深般若;第四十五品至第六十六品爲實相般若,說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不退轉)相,令久修人功深不退;第六十七品至經末爲方便般若,詳說菩薩境行果,以方便爲指歸。
《大品般若》的解釋,以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爲最早。藏譯的論釋收入藏經中的有聖者解脫軍及大德解脫軍兩種《二萬五千頌般若經論現觀莊嚴釋》,師子賢七十四卷的《二萬五千頌般若合論》和牙軍的《十萬頌二萬五千頌一萬八千頌般若廣釋》等著作。漢地則有隋代吉藏法師的《大品般若經遊意》一卷、《大品般若經義疏》十卷及新羅元曉的《大慧度經宗要》一卷等。
《大品般若》的主要思想不外乎兩點:一是甚深的般若義理,二是廣大的菩提心行。所謂甚深般若義理,就是在一切法畢竟空中建立起來的空有不二的妙理;所謂廣大菩提心行,就是濟度宇宙一切衆生的無限廣大的悲心宏願。前者是智慧發展到極至的大智,後者是情感發展到極至的大悲。“此大悲大智如車之二輪,缺一不可,偏廢任一即乖違大乘佛法之宗旨……二者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
如《大品經·問相品》中說:
諸天子,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所有法無相,無所依止虛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諸天子,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
究竟空性是一切法的本來面貌,也就是諸法的實際相狀。《大品》一經所談的都是“般若”法,所以佛陀說“般若波羅蜜”是無相、無作乃至無所有法。《大品經·實際品》中載:
不著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斷一切結使煩惱,入無余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
引文意思說涅槃是諸法的畢竟空。涅槃是佛陀教法的最高至境,是佛弟子們的最終之所歸依處,它也是空性,那還有什麼不是空性所攝呢!《大品經·深奧品》中載:
須菩…
《略述《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向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