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思鹏著作集》序▪P2

  ..续本文上一页翳;甚至精勤修行,反速堕外道窠臼之中,唐捐其功,遗憾弥天;乃至以盲导盲,陷众于暗穴,如佛说“掉松果喻”。

  世间众生不明白缘起的道理,不知世间一切可乐异熟果报皆因利他而生,多为自私执我所蔽,不能成就广大善法;同时又昧于性空的道理,不知缘生诸法但有幻相而无实体,为无明所覆,不得开启广大智慧。由此自私执我,多引烦恼;复由无明,更引二取。由此烦恼业习和二取执著,致使众生永堕生死海中,无有出期。

  圣者正因为深入通达缘起性空的道理,了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本来无我,以有众生之间共业增上,或顺、或违,从而有饶益业和违损业及二者俱的差别,因此感得了或多苦、或多乐、或多间杂的生死果报――有漏人生宇宙的生起形成。通达此已,便自然生起随顺出世解脱――无漏因果规律的菩提愿行。菩萨深知本来无我,而以一切众生为大我,从而饶益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方能成就广大善法;复以在利益众生中成就菩萨殊胜微妙的所缘境界,方能破除我法二执,而使无漏清净的广大善法圆满。所以要“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同时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玄奘三藏大师所译,自古以来流传最广,从帝王贵胄,到士大夫的知识阶层,乃至普通的街坊百姓,处处流传诵习,加上与同观音信仰的融合,所以普遍为人所敬奉。《心经》的思想价值,自古以来一直为诸宗学人共所赞叹。其言简意赅,虽然仅有二百六十个字,然统摄了六百卷般若教义的精华,由博返约,于诸学人忆持修习有大裨益。民国时期,欧阳竟无和韩清净两位大德皆于心经情有独钟:前者有《心经读》,以存微言大义;后者有《心经颂释》,以贻诸来者。当代的唯识学家唐仲容老先生晚年也有《般若心经唯识新悟精义》一书留传于世。

  此经首以“五蕴皆空”显示我法二空为宗;次以有为、无为平等一味为境;复以观世、出世间皆如梦幻了无实我、实法为行;复以证受实相、成就清净无为功德(涅槃)和无漏有为功德(菩提)为果;最后以赞叹般若的殊胜功德及希望大众趋向彼岸成就菩提的咒语作结束。

  《六祖坛经》实由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开示、弟子法海等集录而成的一部禅法开示录,也是除佛陀所说的法称经之外、唯一由中国僧人所说、后由弟子们尊称为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六祖坛经》虽有敦煌、惠昕、德异、宗宝四种不同的版本,但一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宗宝本”。

  《六祖坛经》的主要部分在〈般若品〉。禅宗的禅,特别是弘忍以来的东山法门即以般若为其旨归。到了惠能,更把这种思想发展成一种“一超直入”的顿教。他揭示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途径,即是修“般若行”。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这是指示真如自性的佛性是没有差别的,迷是凡夫,悟是圣人。相同的是佛性,所以凡夫有成佛的可能性;不同的是迷悟,所以有凡圣的差别。若欲消除这种差别,就必须破迷开悟,证见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因此,惠能接着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时说:“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这些都是从“本心、本性”的真如自性上而说的。见真如本性,就是修般若行。在何处修?“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惠能的禅法思想,一是强调无念、无相、无住。所谓“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二是强调定慧等持。如云:“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三是强调修行就是修心,不在外表的形式上。所谓:“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四是特别重视在现实生活中修行。如大家熟知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以及“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五是自性弥陀、自性净土、自性三宝、自性法门、自性佛道,以及自心烦恼、自心众生、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法无有顿渐、迷悟有迟疾等,这些既是惠能禅法的重要思想,也是惠能禅法的一大特色。

  《辩中边论》又名《离僻彰中论》,本颂慈氏菩萨所造,长行释文世亲菩萨所作。本颂与长行释文合称《辩中边论》。此是慈氏菩萨五论之一,为三时瑜伽唯识学者所专重。本论一共有七品,初〈辩相〉、〈辩障〉二品,建立佛法殊胜正境;其次〈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三品,建立三乘殊胜正行;再次〈辩得果〉、〈辩无上乘〉二品,建立三乘殊胜正果,而以大乘佛果最极无上。

  学法修行第一要务端在开启智慧,所谓:“弥不有初,鲜克有终。”因为,唯有智慧能破无明。然此智慧不会无因、非因生起,要依佛说正法方能破迷开悟,若不以圣教法理为闻思所缘,纵然勤修千劫也不能开悟,甚至去道日远;所以,本论首以辩三自性建立中道正理。明中道时,即将发起正勤加行,于何所断、当断,要正了知,如张弓射箭有标的,方不致唐捐其功;所以〈辩障〉一品紧随其后。正加行时,于诸无量真实义谛如实遍知,念念系缘,念念无倒抉择,念念善巧通达,念念智慧增长,如水有源,相续成流,相续不断,渐续渐增,汇成江、河、湖、海;所以〈辩真实品〉次第建立。一切众生为无量烦恼所缠,以诸烦恼所起、所生,各自有因,修彼对治自当善巧并有所针对,无量对治善巧摄在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中;所以〈辩修对治〉次第随后。于修习中,初、中、后位生熟差别,说有分位,总十八种,得果所需时间、所经位次,皆为因行而成差别,遮非经历长劫难行勤行,图求殊胜道果。所谓荷重任者,其道远也;欲速不达,适成其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求仁得仁而已矣!菩萨畏染因而修净因,凡夫畏苦果而远乐果,是颠倒、不颠倒贤愚差别,所以〈辩修分位〉随后建立。因行圆满,自然获得殊胜道果,清净诸行波罗蜜多,圆满成就无上乘法,有大堪能,有大威德,有大智慧,有大方便,能于十方普坐道场,作师子吼,雷音响彻三千大千世界,引摄度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所以〈辩得果〉、〈辩无上乘〉二品最后建立。总辩五果,显示无上佛乘最极殊胜。

  《唯识三十颂》为世亲菩萨所造,大唐玄奘三藏大师所译,自古以来众所称叹,是唯识学的必读论典。因其匠心独运,睿思善巧,引得后来十大论师竞相作释;后我三藏玄奘大师为其高足窥基法师所请,主护法菩萨义,杂糅其他九家,译成《成唯识论》。此论实是彪炳史册的巨制,修学唯识要义所依的宝典。此颂是世亲菩萨即将舍报之际所造,总六百言,用以阐述大乘法相唯识的深妙理趣。内容以境、行、果三,摄一切法。前二十四颂明唯识之相,建立大乘殊妙甚深极甚深的唯识缘起道理;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显示缘起唯识实性;次四颂随顺唯识缘起道理发起修习,观唯识实性,以明唯识要义的修行分位;最后一颂明转依果,而又以显示究竟圆满转依的无上佛果为极致。

  此论以甚深缘起和缘起实相为转变世间成出世间的理论依据;以通达、随顺、修习为用功加行;以圆满转得染分识成净分智为究竟的佛果。系统地说明了人们的经验世界、现象世界皆是认识的境界,皆是以阿赖耶识为根本的八识转变而成的。由此精密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而成熟的阿赖耶识缘起学说,并进而论述了三自性、三无性等唯识的核心理论,以及有关唯识学修行实践的一系列次第及方法,从而在《唯识二十颂》反证“唯识无境”义外,正面阐发了“唯识无境”说。因之,前者又名《摧破邪山论》,后者又名《高建法幢论》。此《唯识三十颂》是古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唯识学派的基本论典,我国的唯识宗即主要依此论典而建立。

  思鹏居士来到《法音》编辑部工作后,在工作之余,我们也偶尔得以抽暇聚谈佛法,相交甚契。可谓:思往圣,愿比邻,游目驰怀,念圣教之兴衰,不避一己之所任也。

  近由华文出版社将思鹏居士佛学著作选出八种正式出版,以飨教内同好,同时也有资教外学者、爱好者参阅。因受所嘱,爰为之序。

  

《《唐思鹏著作集》序》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道次第开示点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