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五卷

  第五卷

  上一次给诸位介绍了前六识是依根立名的,建立这个名称,具足五个意思就是依根、发根、属根、助根、如根,这一段跟诸位介绍过了,就是前六识它的来源,今天我们们接着再看第二末那识,末那是第七识,末那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就叫作意,因为与第六意识名字相重复,所以要是把它翻出来,变成第六意识是意识,第七识也是意识,为了简别,就是区分明白起见,所以第七识就用梵音,用末那,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识。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法,第六识是第七识的作用,第六识称为意识它是依根建立的,因为它的根叫作意,所以我们叫它作意识,譬如前面五识,依眼根建立的我们叫眼识,依耳根建立的叫耳识,它是依意根建立的所以叫意识,但是前面那个五识,它的根是属于色法,它不是心法,末那它是属于心法,它不是色法,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搞清楚,此地有个简单的批注,说意是业用,识是体,这是解释意与识,前面这个意,就是第六意识,后面这个识就是末那识,所以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体,第六意识是末那识的用,末那识的业用,所依的根,我们叫它做意根,末那本身也是能依之识,所以合来起讲,识就是意,所以末那它确确实实是意识,我们方便讲呢,是意识之体,第六意识之用,虽然是体,它本身也有作用,第六意识是依它而起作用的,底下有个简单的注,这个简单注,我们在讲第二表的时候,会给诸位说明白,心,我们常讲的心是指第八,它有集起的意思,识是指前六,因为它了别的意思殊胜,七但名意,就是未那识,我们叫它做意识,有恒转等无间义,就是它这一方面特别殊胜,这个意思我们也放在下面再说,它无集起了别故,这个无,不能说完全无,只是与第八、与前六识比较起来,它这个力量薄弱;你像了别,前六识了别的意思,很殊胜,集起呢,这个是第八最殊胜。

  再看第三,说明阿赖耶,阿赖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藏识,这个藏是说的业用,藏就是像仓库一样,收藏东西,藏是藏的意思,识是体,在唯识里面讲,它有三个意思,就是能藏、所藏、执藏,有这三个意思,能藏呢?是诸法与识为缘,这个括号里头,诸位要好好记住,这是唯识论里面所说的,下面是我们的解释,诸法与识为缘这是能藏的意思,识与诸法为缘这是所藏的意思,我们看底下的小注,第一个讲能藏,指识体能藏诸种子,持称义边说,我们举一个比例来说,阿赖耶好象是个仓库,这个房子称之为仓库,一定它是收藏一些物品,我们才叫做仓库;如果这个里面没有收藏东西,这个房子就不会叫做仓库了,所以就它收藏物品来说,它叫做仓库;这是指识体,它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这一切法是指什么呢?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所谓是身心宇宙、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种子都是阿赖耶所藏的,都藏在这个里面,阿赖耶广大无边,真是尽虚空遍法界就是阿赖耶的库藏,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阿赖耶种子所现的相分,所以我们自己的根身,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六根所接触外面这广大的境界,无有穷尽的宇宙,全都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是我们自己本人,所以我们自己身体,以及整个的环境,不但包括六凡、四圣的法界也包括在其中,全是自己阿赖耶所变现之物,这个是世间人不相信的,前面讲过了,不相信宇宙是唯识所变,不相信一切法是唯识所变,佛菩萨相信这一切法是阿赖耶所变,是唯识所变的,我们可以说佛菩萨与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一个认识不一样,这个认识在现代哲学里面叫做人生观、宇宙观。换句话说,佛菩萨的人生观、宇宙观与我们凡夫决定不相同。

  说到这个地方,为什么说佛法不是宗教?这个意思诸位也一定明了了,为什么说佛法也不是哲学,这个意思也显示出来了,为什么呢?哲学与宗教,都是有能有所,你看在这个意思里头已经没有能所了,虽然讲能所,可是能所都是自己,不是说自己之外,自己有能,自己之外有所,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佛法里面所研究的,是自己研究自己,所分别的是自己分别自己,因此分别即是无分别,研究也等于没有研究,因为完全是在自体份上来说的,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建立,当然,说建立,说的很容易,事实上不简单,为什么不简单呢?这里面的道理,没有透彻了解,没有对它虔诚的肯定的,算是不容易,所以佛法讲信,讲到正信,就是虔诚肯定的去接受它、去理解它,这个就是所谓是解悟,从理解当中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觉悟之后,要紧的就是怎么样去把它证悟,去证实,证实了,才是真正变成自己的,自己是入了这个境界,在佛法里面所谓是修行证果,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正我们这个宇宙人生错误的观念,这个是比什么都要要的,因为观念如果正确了,诸位要知道行为就正确了。

  那么行为正确,什么标准的行为才是正确呢?跟诸位说到最高境界没有标准,如果有标准的才算是正确,这个行为就不是正;你们想想看,订个标准在那个地方,这个标准是正,那个极准它不正,你这个邪正还是对立,你心里还有二法,二法就是迷,不是觉,这个意思很清楚,所以到了最高的境界,你看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一真法界这有没有标准?已经没有标准了,但是在这个以下,是有标准的,标准的建立是给那些没悟的人,它须要标准,它要是没有标准,天下就大乱了,已经悟了的人就不要标准了,为什么呢?他入一真法界,入绝对的境界;没悟的人他住在相对的境界里,相对的境界就要有标准,没有这个标准,就不能维持世间的秩序。

  譬如说世间人讲善法,大家心里欢喜;讲恶法,心里生烦恼,那么这个就要订标准了,才能维系一个正常的秩序。假如在善法里头不生欢喜心,恶法里头也不生烦恼,这善与恶就变成一,对于你是一个感受,没有两种感受,既然没有两种感受,那标准就不需要了,有了标准岂不是累赘,是不是麻烦?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法,但是到没有标准,不须要标准这个境界是很高,你打开《华严经》看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的初住,别教里面讲就是初地菩萨,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金刚经》》里面说的标准,是破了四相的菩萨,你看经上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破我相是破我执,众生、寿者是法执,由此可知我法二执都破了证得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没有标准了。这个时候的修行,佛经里头有一个术语叫无功用道,可见得没有到这个标准,是有功用的在修行;到了这个标准之后,是无功用的修道,所谓是自然任运。这样的修行,跟我们有为法里头的修行,大大的不相同。

  也许诸位要问从圆初住到如来地还有四十二个位次,诸位要晓得,这四十二个位次,是佛的方便说,对我们没悟的人说,已悟的人,没有阶级,要是果然从圆初住到如来地,还建立四十二个阶级,诸位想想,那怎么能叫一心呢?一心里头还分四十二等,这不算一心,所以要晓得这是权说不是实说,是对我们凡夫说,可是到了一心,一心程度的确有浅深不一样,所以佛给我们说这个四十二个阶级,也不算是假的,但是在他们心里头决定没有这个念头,譬如说初住菩萨遇到等觉菩萨,决定不会说,他的程度比我高,我还不如他,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呢?如果有我、有他,你看看那四相都具足了,有我相,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有了,没有这个念头。等觉菩萨看初住菩萨也没有这个念头,心决定是平等的,是清净的,虽然是清净,是平等,就是真正的那个平等,清净还是有差别,虽有差别,绝不起一念,绝对不会像我们凡夫,这个是初住菩萨。那是二住菩萨,二住菩萨知道初住菩萨的境界,初住还不知道二位的境界,不会像我们这样子,在那里分别计较,所以这是入了状况之后,我们才晓得这个道理。

  这就是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种子,统统是阿赖耶所藏,对阿赖耶讲,阿赖耶是能藏,持种这个意思这一边来说它是能藏的意思,识与诸法为缘,是指所藏种子也。识就是仓库,仓库要对它所收藏的那些物品上说,这些物品就是它的所藏;它所藏的,这个是从度熏义边说,这是与杂染互为缘。要晓得阿赖耶广大无边,无所不藏,它什么都含藏,因此什么都会变现,它既有种子,它就会变现,就会现行,所以诸位要是晓得这个道理了,你对于宇宙之间,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你也就能明了了。譬如说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龙,现在有人说龙未必是真的,我们学过唯识的人,对这个事情,见解就不一样了,世间人有人怀疑有,有人认为可能没有,是虚构的;在唯识学家讲是有。为什么呢?因为万法唯心所造,你心里面能想得出来,就会变现这个境界,境随心转,心是能变,相是所变。你心里动了念头,就有相,这个相就是阿赖耶的种子,一旦将来遇到缘,这个相就会起现行。虽然有这些森罗万象,你要晓得,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的,没有真实可言,为什么呢?因为能变的阿赖耶就不真,所变的相那里是真实的?如果这个相要是真实的,诸位想一想这事事无碍就讲不通了。

  我们今天事与事真的有障碍,这个障碍从那里来的呢?障碍是把妄相误认为真实,所以才产生障碍,这个就叫迷、叫执着,是从这个地方产生的,如果我们的迷执要是打破了,就能够证得事事无碍,虽然与杂染为缘,这个只是阿赖耶与杂染为缘,它与真如本性不相干,这一点要记清楚,我们在第一表里头就给诸位说过,识是从性变的,变出来的,同时我们在讲席当中,这一份讲义诸位拿去细细的看,如果有问题要提出来,提出来我们把它讨论,因为我们讲的时候,不必一项一项都那么细细的来说。

  第三个意思叫执藏,执就是执着、执持,执第二能变,这就是讲的末那识,末那它是执着,遍计所执,执藏此识为我言,它执着什么?执着阿赖耶是自己,如果执着阿赖耶的全体是自己,那就成佛了,那就没事了,这就不算是毛病了。你看看…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