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六卷

  第六卷

  诸位看唯识简介,第二表。首先说明识是从性变出来的,所以这个性,我们底下讲它有内有外。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内外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学佛的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有这个遍计所执,一说内外,马上把它分了,内是内,外是外;内不是外,外不是内,这个就麻烦了,就没法子入唯识之门,也没法子入大乘之门。所以大乘佛法,无论讲内外,讲中边统统都是一,都不是二。那么这个内外下面就分了,心意识这个就是内,境就是外。识是从性变现出来的,说是内外还是一体,内就是讲的见分,外就是讲的相分,见相一个自证分,这个后头会给诸位说明,底下有三段批注,它这个注一是在第一表里头,这个注就是注第一表所划的图,第一表里面这个注一,法性如是,旁边有个批注,这是当年李老师讲的时候,可以说里头差不多有一半是李老师讲的,我的旧笔记,另外一半是补充的,此是解释性之来湩,是法性如是,但是虽是解释性之来源,性没有来源,怎么能够解释呢?

  所以下面说“世说解性”,世说就是世间人如此说,在佛法里面讲都是戏论,因为众生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竟,说阿赖耶识,识是从性变现的,性又从那来的呢?这个是喜欢追根究底,那么世间说呢?这是以中国说法,举出两个,一个是列子,一个是易经里面所讲的,实际上易经只是讲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逻辑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是相通的,但是后来儒家把太极上又加个无极,实际上这个都是佛教的思想,宋儒都是学佛的,把佛教的理论,佛教的思想,附会在儒家的经里面,易经是儒家学说的基础,也就是学说的根本,可以说六经都是易经的脚注,易经里面所讲的,确确实实是说的宇宙的本体现象,拿我们今天来讲就是体相用三大,就说这个问题。所以无极是宋儒推之上曰纯善之性,曰无极,动呢?就叫做太极,这是宋儒说的,在以前没有这个说法,讲太极呢?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说法,这是举孔子为例。最初有这么一桩事情,大学谓之明德,所以这个明明,诸位想一想,明德不明了,才要再恢复明,如果已经明了,上头那个明就不必要了,所以明明德就是要修德,不要上面那个明字,单单讲明德,那是性德,因为性德本有;就好象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本觉本有,当然可以修得,不觉本无,当然可以离开,如果不觉本有,本有就离不开了,就断不掉了,因为它本无。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拿这个原则,你可以推想到六道轮回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烦恼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不生不灭是本有,当然可以证德,我们才会相信,才会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这个注子诸位自己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我们研究,还是从第二表来说起,先看注三,第一个是说八识可以分为四个部份,前五识是一个部份,它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以前五识可以合起来成为一个部份,第六识是一部份,第七识是一部份,第八识是一部份,将来我们在读唯识,如果讲“八识四部”,它就是指的这些。其次说明名称的异同,这八个识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们常常称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称之为心,也可以称之为识,八个都叫识,这是它的名称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别开来称,第入称之为心,第七称之为意,前六都叫做识,这是分别的称它,于是在宗门教下常常说离心意识,那么你就晓得离心意识是什么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这就是离心意识,这离心意识,诸位特别要记住,是对自己来说的,离心意识就是不用心意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不用心意识,是对自己说的,如果对别人也不用心意识,那就错误了,对自己不用心意识,真性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可是对别人要用,就是要从自己清净心里面变起心意识为他受用,这个是佛菩萨,自受用里面没有心意识,他受用的要心意识,我们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识,这个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识,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的,是舍识用根,就是舍心意识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底下第三条说“名种之别”,别是讲区别,八识或者我们讲百法,就是五蕴,这个地方专门着重在八识上说的,八识就是五蕴,前五种就是受蕴,就是受,第六识就是想,第七识就是行,第八就是识,就是五蕴里面讲的受、想、行、识,如果要从百法里面来讲,那这个配法就不是这样的了,百法里面讲这个受是五★行心所里面的受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是这个受心所,单独列的一蕴。想蕴呢?也是五★行里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个相应的心所里面有两个心所独立成为两蕴,其余的还有四十九个相应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的心所,全部都是属于行蕴,识蕴就是八识,前五识,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识里头,色就是色法十一个,五根六尘,这就把整个百法里面,九十四种有为法统统包括尽了,五蕴就是百法,五蕴要是配八识来说,就是这个讲法,这是单单配八识来说的。后面这一条,我们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因为底下还要来讨论,就是八识的功用,前五是分别,这个分别,实际上是了别,分别就是了别,分就是分开来,譬如说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这个就是分开或者是分别了别,是这个意思,所以千万不要看到分别,前五识有分别心,那就错了。如果单单讲眼识,眼识就是了别,因为它前面讲了五识,五识各了别各的境界,又个不同,这个分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别,了别色声香味触,所以这个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别了别,所以这个分别是了别的意思。

  第六识叫恒易转,换句话说,它是最不稳定。我们常常讲主意不定,主意不定就一事无成,所以我期望同学们,如果你希望要有成就,就要拿定主意。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无论在哪一方面,他要是有成就的话,他的主意是坚定的,他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就是连打仗都是如此。美国人在韩战、越战就是主意不定,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敌人要强大的多,可是结果打了败仗,原因在哪里?主意不定。所以他这些军事装备没办法保护自己,到最后还是吃了败仗,所以主意一定要定。

  第六意识极不稳定,所以叫心猿意马,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如果我们再要不拿定主意,你的光阴就浪费了,现在觉悟决定不晚,所以要把主意拿定,拿定就是学一样东西。我也是常常劝大家,在佛法里头要扎根,要有根底,没有根底,很难,太难、太难了;好象要建大楼,你的楼愈高,你这个地基打得愈深、愈坚固,你才能够建高楼,基础不稳固,那怎么行呢?那没有办法。奠定基础是要从待人接物、背诵经典上,认真的着手。想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目前生活环境里面,要做相当程度的自我牺牲,就是要忍受苦难,要肯吃亏,要能够放得下。为什么呢?我们这个心定了,心清净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了,道业才能够生根,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名闻利养还能够动摇我们的心志,诸位想一想,你这个道业的根就扎不下去,为什么呢?心随名利转。这个事情是麻烦。

  所以以往莲池大师他一生之所以成就,他常常对人说,他是得力于遍融大师的教导。遍融大师教他什么?遍融大师在当年是佛门的泰斗,是当世的高僧大德,他为了要到他那里请教,去求法,三步一拜,到他的道场,你们想想看,这多么虔诚,那个时候他年轻,二十几岁出来参学的时候,到了道场之后,老和尚看到他来了,这么虔诚,也集了大众在讲堂去接见他,拜进了之后,跪在地下求法,老和尚说:“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就给他说了这一句话,别人听了之后都笑笑:「我们以为老和尚有宝贵的开示,这么虔诚拜到这里,原来是老生常谈。」这话老和尚常常讲,常常讲怎么样?听的人耳边风,莲池大师听了很感动,所以他给别人讲:「你们不可以这样说。」他是真正体会到了,所有修行失败的人,都是被名闻利养害了,他这一句话,他听进去了,这个就是印祖所说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这一句话他真正觉悟了,晓得这一句话是对症下药,所以他一生远离名闻利养,他道业基础才能够奠定。

  名利人之所好,今日出家之人,也不能避免,不晓得这个对自己伤害之大,它将你整个道业、整个前途,统统给你摧毁了,有几个人晓得这个东西利害,如果我们把名闻利养从心地里面拔除,名闻利养跟我不相关,你的心自然清凉自在,清净心才是法器,清净心决定不受世间的干扰,什么魔王外道对你不发生作用,这样的人在这一生,道业必定有成就,所以莲池大师的成就,他一生常常说,得利于遍融法师这一句话点醒了他,他能成为一代祖师,一句话点醒了,而遍融大师这一句话常常说,没有几个人在这一句话里头觉悟过来,都把它听做老生常谈,不以为意,所以在当时没有第二个莲池大师。

  遍融大师对一切人并不保留,并不是说对莲池大师特别好,不是的!他虽然十分恭敬,对待他跟对待别人一律平等,没有偏差,为什么莲池大师得利益呢?他听了这句话,他开悟了,他明白了;别人听了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他不知道名闻利养对修行人所造成的伤害,他体会不到。所以出家人,真正是个学道的人,出家、在家都一样,你要想道业成就,首先要把我所有的统统把它断掉,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我,你的道业就不要想成就了,为什么呢?有了个我所有,就是累赘,你的心就不能定,就是这第六意识恒易转,你主意就不定,要把它舍弃掉,不要害怕,我舍弃掉了,那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道业才能成,你什么都有了,你道业就不能成就,什么都没有了,佛、菩萨、护法神护持你;你什么都有了,护法神远离你,为什么呢?你自己有办法,用不着他,他来了,你也不会恭敬他,用不着他,因为你自己样样都有了。什么都没有,护法神就要照顾你,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我们对于一个学道的人也是…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