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我们这一学期连今天是二天,下个星期还有一次,所以我把时间全都来讲百法。百法里面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心法,所以我们也用了很多的时间来讨论。实际上时间还是嫌太短,心法里面的精义,还是不能够往深处广泛的来研究,心所法以下都好懂,为什么呢?我们现代的心理学,可以说都研究到了,在心理学范围之内了。唯独八识,在前五识跟意识,心理学上会讨论到,阿赖耶跟末那这是现代心理学所没有能够涉及到的问题,但是阿赖耶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大根大本,本源没有找到,那么这个学术自然是有问题的。在此地我们跟诸位介绍到的,是以表解为中心,批注它注的很简单,多半都是用比喻,希望诸位自己去看,我们用六个小时的时间,来给诸位介绍表里面所列的,大家看心所有法的表解,就是四十九面的表解。
为什么叫做心所有法呢?心就是指八识,是说这些法是八识所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八识的作用,在唯识里面它有三个定义:第一、就是这些法不能够单独生起,一定要依靠心,就好象枝叶花朵一样,它不能单独生,它一定要靠根本,如果没有根,它就不能生,八识就是它的根本,它是依八识所生起的,这是定义里面第一条。第二、它一定与心相应,就是它起来之后,与心相应称之为心所有法,还有与心不相应的,不相应的另外算一类,不包括在这一类,那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我们暂时不讨论它,这是专门说它起作用是与心相应的。第三个定义,它必定是系属于心的,心有八个,就看它与哪一个心相应;与哪一个心相应,就系属于那一个心。譬如讲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是八个识统统都有,如果与第八识相应的,它就系属于第八识;与第七识相应的,它就系属于第七识。我们这个本子没有附八识规矩的表解,旧本子上有,八识规矩的表解我们也有单张的,诸位一看就晓得,排列得非常清楚。
五十一个心所又分为六类:第一类就是遍行。遍是普遍的意思,所谓普遍,它里头含着有四个意思,第一是说遍一切心,八个心王里面统统都有。第二是遍一切地,这一切地是指三界六道,唯识把三界分成九地,欲界算一地,这个范围很广大,包括了欲界的六层天,当然包括了阿修罗道、人道、三恶道,这整个合起来称为五趣杂居地,这算一地,色界四禅算四地,初禅算一地,二禅算一地,一共四地,四空天也算四地,所以一共合起来叫九地,诸位将来看到经里面讲的九地,就是说的三界,说三界就是九地,遍行心所是遍及九地,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统统都包括在里头,可见得它作用的范围相当广泛,第三它遍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它都能达到,第四它遍三性,唯识里面讲三性就是善性、恶性(就是不善的性),以及无记性、善、恶、无记它都有,由此可知这五个心所,作用确实是广大,遍行简单的介绍到此地。
第二讲别境。别就是差别,这个意思是说它是各别缘各别的境界,这个心所它才能够生起来,不像前面五遍行,前面五个心所是同时起作用,不是单独的,所以唯识学家常讲五遍行五个心所,构成了一个念头,而且它的速庠,实在是太快了,五遍行一个一个来观察的时候,不但不是我们的能力能办得到的,恐怕八地菩萨还看得不甚清楚,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个念头,换句话说,一个生灭里面就包括了五遍行,由此可知,五遍行里头每一个心所是一个念头的五分之一,你想想看这个多么微细,就是因为它太微细了,速度太念了,所以阿赖耶变的相分,我们误以为真实,这不能不说没有道理,我们看电影,一秒钟才二十四个生灭,镜头一开一合一个生灭,一秒钟开合二十四次,我们已经就被骗了,被迷惑了,以为那个动作是真的,不晓得它本来是不生不灭,我们就被欺骗了,那么想想看,如果一秒钟二十几万开合,你怎么能够觉察它是虚妄的?所以遍行心所,在说起来一条一条给诸位介绍,它真正起作用,我们很不容易去体会,不要说观察了,连小乘阿罗汉九次第定,都见不到,我们凡夫心思昏昧、散乱,当然是观察不到;不但观察不到,连体会意思都不容易。我们今天在经论里面读到这个问题,晓得有这回事情,这个在心法里面可以说是极深的一层。
佛常讲不动地才见到阿赖耶识,换句话说,他才见到五遍行心所的活动,往上去,九地、十地、等觉愈往上就看得愈清楚,八地菩萨才见到遍行心所活动的状况。可是别境则不然了,别境这个念头要粗得多了,它所缘的境界也有四类,第一是讲它所喜欢的境界,这个是不一定的,他所喜欢的境界不一定是善与恶,这是不一定的,譬如好善之人,他所欢喜的是善事,恶人他就喜欢作恶,所以这个所乐之境,我们今天来讲就是欲望,有这个欲望去引导它,这个心所才能够生起来;第二是决定的境界,如果这个境界要是不决定,这个心所也不会生,所以它缘的是决定的境界,第三是曾经习的境界,就是过去有经验,过去曾经学习过,这个学习的意思是很广泛的,第四是所观之境界,这五个心所它各缘的不一样,就是各缘各的境界,不像前面五遍行,它是缘一个共同的境界,五个心所缘共同的境界,这是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界限,等我们讨论到的时候,我们再说。
第三善心所,一共有十一种,这是归纳起来的数字,如果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讲,那个数字就多了,这是天亲菩萨把它归纳,遍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这十一法的确它的性质属于善良的,也唯有在善心当中,它才能够生起,佛法讲善的标准,必定是教我们得利益,现世得利益,来世还得利益这个才叫善;如果现世得利益,来世不得利益,这个不叫善,这是佛法讲善恶标准与世间一般见解差别就在此地,世间一般见解认为我现在马上得利益,就得好处,这个叫善,后果怎么样他就想不到,尤其讲到来世,他更没有想到长远的利益,佛法里面的善,是长远的利益,只要是这十一个心所,我们要是常常来用它,换句话说,你生生世世得善果,得福报。
第四是讲根本烦恼有六法,这六法的性质,就叫做根本烦恼,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它生的,所以它叫根本烦恼,既然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它生的,那么底下讲随烦恼,随烦恼当然是它所生的,为什么叫它为烦恼呢?烦的意思就是扰乱,使人心烦,得不到清净,恼乱有情众生,它这一搅和、一扰乱,果报就苦了,六道轮回可以说就是它制造的,我们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所得苦乐之报,也就是它在主宰的,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心所,一定要认识清楚,认识了就不受它的害,不认识才会受它的害,认识就是所谓的觉,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就是指烦恼心所,烦恼心所一现前,你要是能够觉察,立刻晓得它了,那么我们就不受它的害。
第五随烦恼有二十类,称做随烦恼,意思就是说它是随根本烦恼而起来的,唯识论里面讲“随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分是分别,位是位次,就是一类一类的,位也可以当类讲,就是随根本烦恼分类里头所现的差别,根本烦恼有六类,所以随烦恼那些是属于那一类的?那些是从贪生起来的?那些是从瞋恚生起的?各有各的类别,不相同。等是平等,与那一类烦恼相等,流是流类,所以称之为等流,等流这两个字在佛法,尤其在唯识里面我们会常常看到。
最后一条叫不定,不定心所有四种,它与前面五类不相同,前面五类性质属于善的,就是善的,决定不是恶的,恶的决定不是善的,但是这四个心所不定,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要看它现行的境界而定,就是看它现行起作用时来讲。底下说与此相应,这个此就是心王,括孤里头的王是批注,就是与此相应。
百法在此地只是给诸位作一个简略的介绍,希望引起诸位同修对于唯识的爱好,这一次我们《百法明门》六种批注的本子,已交给印刷厂印了,这六种批注,可以称得上权威的批注,都是好注,大概这个月可以印出来。因为我们大专讲座用这个作教材,实际上这个教材没有办法照着讲,照这个讲的话,一年也讲不完,提供诸位作参考,讲座里面我们介绍的还是用这个表解,详细的都在这个本子里面,我们现在继续看底下的表解,第五十页,诸位看遍行。
遍行心所有五,就是触、作意、受、想、思,下面有简单的批注,这个批注都是百法明门论窥基大师所解释的,他解释的多,此地只是摘录一、二句最重要的,给我们作说明,我们初学的要记,就是这个东西一定要把它记住,你记表解里的注就好,简单明了,五遍行的名称:触、作意、受、想、思就是这五类,首先跟诸位说明,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它排列的顺序很重要,因为顺序是不能够颠倒的,所以诸位要是记诵百法,顺序不能颠倒,它是有层次的,瑜伽师地论里头的顺序是作意在前,是作意、触、受、想、思,可是在唯识论里面是触在前面,那我们讲这个顺序不能颠倒,而《瑜伽师地论》与《唯识论》在五十一心所第一个心所,这里头我们就看到排列的方式不一样,这个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它疏忽了,把它颠倒了,不是的。因为《瑜伽师地论》是菩萨教化二乘圣者,所以作意摆在第一位,那是对阿罗汉、辟支佛对那些人讲的;而《唯识论》是对凡夫讲的,所以对凡夫讲的第一个是触。二乘圣者他已经不触了,不触怎么办?不触就要劝他作意,作意的时候,后面才有触;所以排列的顺序不一样,是因为教学的对象不相同,摄机不一样,是这样的情形。到以后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看《唯识论》,看到这个顺序不一样,就不至于怀疑,晓得它教学的对象不一样,触怎么解释呢?“由根境识三和所生”,根是根身,像眼耳鼻舌身五根,境是境界,眼根所对的境界是色尘,耳根所对的境界是声尘,有根有境还要有识,像我们在《楞严经》里面最近所念到的十八界,根尘识这三种和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叫做触,触是三者和合所产生的…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