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七卷▪P2

  ..续本文上一页结果,换句话说,触就是接触,所以这个触不是触尘,触尘单是身根所对的叫触尘,这个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但是六根,它这个连阿赖耶也相应,末那、阿赖耶里头都有,简单讲就是接触境界,境界初接触的时候,这一接触立刻底下一个心所就起来了,所以它是连带作用,刚才讲速度非常之快,那么这就有作意。

  作意是“引心趣境”,引是引导,前面根尘识三和所产生的结果,这个是触心所起来了,如果单有触要是没有作意,诸位想一想那里会成一念呢?不能成一念。所以立刻就有作意,立刻就有作意的心所起现行,这个作意我们可以说就是攀缘。但是这个攀缘要看在哪一个心王上,如果在第七、第八识极其微细,第八识是极微微细,第七识是极单纯,七是什么呢?只攀缘第八识见分的一分,所以它是极其单纯。要是在第六识跟前五识的现象,比较上粗显,虽然粗显,也不是我们容易觉察得到。

  第三个是受,第四个是想。在五蕴里面,诸位要记住,就是将受、想这二个心所,建立成单独的两蕴,色、受、想、行、识,色蕴、受蕴就是此地的受心所,想蕴就是此地的想心所,行蕴是除了这两个心所之外,其余四十九个统统包括在行蕴里头,所以行蕴包含的范围很广大,不但是相应的四十九个包括在里面,不相应的二十四个心所也包括在里头,所以行蕴它摄的心所最多。受是“领纳顺违俱非境”,所以受就是领受,也就是我们讲的感受。感受的境界可以分为二类,顺境:就是顺我们的心意,能够令我们生欢喜,生乐受。「违」是违背了我们的意思,能令我们得到苦的感受。「俱非」是没有苦乐;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无记性,说不上苦乐的境界,这个感受是没有像苦乐那样的明显,所以它在造业的力量也薄弱,不太容易感受到果报。

  有了作意它才有受,有受它里头就有想,想蕴是“于境取像”,实在讲这个取像,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分别?因为别境才分别,但是“想”它也是有分别的,这个分别太微细了,极细的分别,我们常讲心性分别:于境取像,到思这才构成一念,“令心造作”,思是什么呢?思是有了界限,诸位想想看,这个想,想里头还没有界限,所以批注“于境取像”,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看想中国文字,就会令我们联想到,古圣先贤创造文字的时候,佛法并没有到中国来,虽然在历史上传说的记载,佛出生的时候,就照我们中国古时候的记载来说,是周朝昭王二十四年,算到今天三千多年,照外国的记载,现在他们算佛历才二千五百多年,就照中国来算,是周昭王的时候,我们中国在那个时候已经有文字了,而且我们的文化水准世相当之高了。从造字上你看“想”这个字,想在六书里面讲是会意,底下一个心,心里头有一个相,这是想,心里面有个相,这个相里头并没有分别,没有起分别,只是心里头有个相而已,所以与佛法这个心所:于境取相的意思,可以说是完全相符合,所以我们常讲思想,思是思,想是想,实在讲是两桩事情,思是有造作,想没有造作,想只是取相而已,没有造作,这个「思」是心里有了界限,有分别了,你看它上面是个「田」,那个「田」就是界限,就划了界限了。想里头没有划界限,只是有相,但是相里头还没有分别,到思这就有了分别,有了善恶、好丑这些分别,到有分别,批注上说“令心造作”,造作作的什么?造作的是业。所以到这个地方才能讲构成了一念,一念我们讲就是一个生灭,也就是造的有业了,如果我要是能够觉察在五遍行里面,我们到受或者到想为止,换句话说,你就不造业,微细的末那与阿赖识,真的我们不能觉察,甚至于我们连体会都体会不到,就是它的行相太微细了;但是前六识的五遍行,我们如果心比较清净一点,可以体会得到,我们眼见色、耳闻声,这个境界比较粗显,我们第六意识在打妄想,也能够体会得到,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止于相,不在相里面起分别,给诸位说,我们与这些大菩萨起的作用,实在讲是无二无别,在境界里面离了分别心,没有分别当然就没有执着,执着是因分别以后才坚固的执取,所以没有分别就不面有执着,这就不造业,遍行就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再看底下一条别境。此地批注是:“别境五心所与各心王相应时”,底下是举的例子,诸位自己去看,我们还是看表解,诸位看第五十一面,别境简单的说,就是造作了,我们一般讲造业了,业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善业,一类是恶业,不管你造善,造恶,总而言之,你离不开别境这五类的心所,除了善恶之外,譬如我们现在学佛,特别是念佛,修的是净业,净业也是五别境在造的,所以净业还是它造的,由此可知,善恶染净都离不开它,这五个心所,刚才给诸位说了,它各有各的境界,虽然它也是造作的一桩事情,是一个事情,可是一个事情里头,各有各的境界,好象一个机关里面有五个职员,五个职员是共同来作一桩事情,但是它各人有各人的职守,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范围,但是它是起联合作用的,譬如像军事上作战,现在讲的陆海空联合作战,但是陆军是陆军,空军是空军,它各有各的范围,但是作战时它能够配合起来,作一个整体战,这五个各有各的范围,但是造业的时候,它是总体的,它是联合的,它与前面五遍行性质不相同,五遍行虽然是五个人,但是它的工作性质完全是一样的,并不是一个一个分开的,所以它叫遍行心所,这个它每一个人是分开的,所以各有各的境界,名称是“欲、胜解、念、定、慧”。这个顺序也是不能颠倒的,好象办事的程序一样,它是有一定程底的。

  第一个是欲,刚才讲了,这个欲就是欲望,“缘所乐境起希望”,这个乐是爱好,这个境界是它喜欢的,因此不一定是善、恶、无记,对这个境界它有了希望,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攀缘心,有了这个欲望,可见得这个独立的一个境界。

  第二个心所叫胜解,胜是殊胜,解是理解,“缘决定境印持之”,境界它明了,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下了决心,而且这个决心它能够修持住,印就是印可,持是保持,这个就叫做胜解。

  第三叫念,此地的念定慧,不是五根、五力里头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叫根五力里面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五根五力里面的念定慧,那必定修行人才有,不是修行人没有,而这个念定慧是一切人统统都有,一切众生每个人都有,他要是没有,他就不造业了,所以名词是一样,意义不相同。念是“缘曾习境令心明记”,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经验,过去所经历的记得很清楚,不会忘记,就叫做念;以今天来讲,就是我们所谓的经验。经验愈丰富的,他造业的力量就愈大。

  定就是讲专心,“缘专一境令心不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专心,不管作什么事情,你用心要是专,这个事情就很容易成就。慧是“缘所观境而起拣择”,就是它在境界里选择,为了要达成它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欲望,它在手段、方法上有所选择,它能够选择,那么这个就是它的慧,如果我们将别境心所,这个造作是造一桩善事的话,譬如说别人有了苦难,它发了慈悲心,要去帮助别人,这是欲心所,它有了这个希望,想去帮助别人,对于别人的苦难他确实理解,知道得很清楚,这就是他的胜解;想想过去也曾经帮过别人,这个就是他有经验,或者他自己虽然没有帮过别人,他看到别人作过这些慈善事业,吸取他人的经验,这也是念,从过去的经验当中或者从别人的经验当中,他专心去作这个专心就是定。

  至于用什么方式去作?用什么方法去作,他在里面考虑,在里面选择,这就是慧。这是我们讲作一桩善事,造作时是有这些层次、有这些心里,如果要是作恶,同样的这五个心所一个都少不了,譬如作小偷对人家的财物起了贪心,他要希望得到,可见得他也有欲心所,他对于这个财物很肯定,认为这个对自己有决定的好处,有一定的利益,一点都不怀疑,这就是他的胜解,或者过去也曾经作过这个事情,是有前科的,或者看到别人作,他吸取这个经验,这个是他的念,去抢劫,去偷盗也都要专心,不专心你也偷不到东西,所用的手、方法这就是慧,所以你想想看作恶、作善都离不开别境的五心所,我们修行,无论是在行门或是解门,同样的也离不开别境的五心所,我们今天研究唯识,对于佛法这一门的学问,很爱好,能够发生兴趣,这就是欲心所,我们希望能够理解它,希望能够获得,对于唯识的教义,能够肯定的相信它,这是胜解,所以说同样的须要这五心所,乃至于念佛,我们希望得一心不乱,希望在来世我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别境心所依旧是不能离开,所以,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这五个心所,这五个心所我们要是善于利用,则能成就一切善法,不善运用,那就会成就一切不善法,至于善与不善,是下面心所里面所说的标准。

  诸位请看善十一法,刚才说过,这十一善法的性质,是善而无恶,它是与造恶完全相违背的,实实在在是善,第一个叫信,这个信底下就要加以解释了,这是善心所的信,譬如作小偷的,他相信自己今天一定能偷到东西,这不是这个信,这个信里头不包括你有信心能够作恶,你能够得到恶的成就,这不是这个信,所以这个信它有定义的。“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这是善心所里面的信心所,实是讲真实,真实是说什么呢?是讲的本性,纵然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读论语,大家相信孔子与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消息,在野史所记载的,最早也是周朝未年的时候,秦汉之际佛法传说有到中国来,但是没有被人注意到,真正注意到也就是国家派使节去求法的,是在汉明帝的时候,以前当然有可能有些到中国来的,没有受到尊重,没有受到注意,当然对中国文化不产生任何影响,可是孔子在论语里面,曾经跟我们说过,讲到性本善,孔子讲的还不是性善,他讲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夫子说的。主…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