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张性善的是孟子,主张性恶的是荀子,他们讲的都有道理,圣人的境界那确实是不一样。性相近,跟佛说法就很相似,佛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性相近。无所谓善恶,性是一样的。贤人就要降一等了,不是从第一义而是从第二义者,从第二义看,性本与十一善心所就相应,为什么呢?这十一个善心所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与生俱来的,那么讲性本恶也有根据,为什么呢?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心所与二十个随烦恼也是与生俱来的,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也有道理;所以你仔细去研究都能够讲得通,都能够言之成理。所以《三字经》里面讲:「人之初,性本性」,你能够相信,这个性是相接近的,本来是善的,这个是真实的,这个是“实”,这个是德。相信我们能够成圣成贤,这个是“能”。
所以对于真实之法,对于德能,深不是浅,忍就是认可,就是同意,实德能这三者,是真实的,是我们可以证得的,这叫做信心,所以这个信是通凡也通圣,世间要想作一个贤圣君子,他所凭借的就是这个信心,他要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圣成贤成君子,或者是不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善人,换句话说,他善心所第一个他信心失去了,我们今天所讲的自信心,人要是把自信心失去掉了,当然一切善法不会成就,为什么呢?他自己不相信自己,所以这个是在三界之内成就一切善法,首先你要有信心,佛法里面常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世间善法第一个是讲信心,出世间的善法,第一条还是讲信心,你看《华严经》的四科,第一个就是信,信、解、行、证。你不相信你自己能作佛,那你决定不能作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当然往生不了,所以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不是凭空建立的,是有理论依据的,世间有世间的理论,所谓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圣人,他能作得到,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要相信自己。
大经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要我们有信心,必定能够作佛,因为你本来是佛,现在不是佛了,可见得是丧失了信心,所以我们不能成就,那么再说佛法里面唯识确实是相当艰难的一门学问,古人也曾经劝告我们,虽然是很难,但是值得学,为什么值得学呢?因为这门学问通了,世出世间法都通了,难是难一点,还是值得,能不能学会呢?那就在你自己的信心了,你果然具足了前面别境五心所,加上你的信心,那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东西要专心,要有耐心,不怕艰苦,你才会有成就,这问学问从百法入门,必修的课程有五蕴论、有观所缘缘论、有二十颂、有三十颂、有成唯识论、有瑜伽师地论、有解深密经,我们讲六经十一论,这几样是最重要的,所以诸位要是专修唯识,你就可以从这几部论,经是大经,取解深密经,取这一种,但是你要想修学,要克期取证,就是自己要订下一个进度表,或是三年、或是四年,一定要把这些经论学完,四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专攻唯识的话,就是我刚才给诸位说的这几种书,就足够你四年去读;而且你还要专心、专攻,一个人去学,所谓是孤陋寡闻,很苦。所以修学是离不开师友,老师,指导我们的人,同学,必须一天到晚互相切磋琢磨,在一块研究讨论,这是一门大学门。
所以将来有这个机缘,同学们真正对这个学问有爱好,能够结合三、五个同志,人多了当然更好,但是不容易,很不容易得到,有个三、五个人在一块用上三、四年的时间来专攻,经里面是以《解深密经》为根本,这是唯识的根本经;论里面是《瑜伽师地论》。要想专攻唯识,要是不专攻《瑜伽师地论》,那是不行的。但是你要攻《瑜伽师地论》,先要以《成唯识论》作基础,所以在课程方面,是以第一个阶段,就是以《成唯识论》为主,包括《百法》、《五蕴论》、《观所缘缘论》、《二十颂》、《三十颂》、《成唯识论》,这得要两年,得两年的时间来专攻,包括《成唯识论》的窥基大师的《疏记》。
第二个阶要就是以《瑜伽师地论》与《解深密经》这两部为主。至少也要两年的时间专攻,一天至少要用八个钟点的时间,一天要有八小时的课程,四年毕业,这样在唯识上确确实实奠定了深固的基础。这是唯识宗或者,我们今天讲唯识学系必修的课程,有价值。能够花上四年的时间,以后无论研究大乘佛法任何一个宗派,那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地方花上四年的时间,值得!不是不值得。
那么诸位想一想,你要是专攻来作研究,护法,这就是你的福报、你的因缘。今天要是在学校里面,学校没有这个课程,纵有这个课程,没有这么专,这个东西要专攻,不专攻不行!所以说提供修学的环境,四年当中让你作学生,能够把一切世俗的事情都放下,这是很大很大的福报。如果一旦有这个机缘,这个机缘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佛法里常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自己要善于把握,轻易放过,以后想再得到这个机会,不容易了,我们图书馆这个环境,所苦的就是没有宿舍,专攻,确确实实要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呢?一天到晚要在一块研究讨论,虽然书不多,它有相当的深度,要很勤奋的去研究,四年才能够达成目标。我们图书馆在设备上来说,大至上可以提供五、六个人作研究工作,这设备是够的,我们目前有五部藏经,这个典籍大致上还可以供给五、六个人用的时候,是不会有问题的,要的就是要专心。这是善心所可以说是根本的一个心所,就是我们一定要建立自己坚强的信心,自信心。
第二个是惭,第三个是愧,惭愧这两个心所是善心所。什么叫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这两个心所,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良心,心良,良是善良,善良的心,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致良知,也就是特别要发挥这两个心所,惭是自发力,就是我们自己的良知良能,他的作用就能够,崇是崇尚,重是尊重,能够崇尚,能够尊重贤人善事,对于贤人善事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个叫惭。所以这个是自发力,自发的叫惭,愧就不是自发的,但是它的作用,与这个是一样的,可是它是受外面力重而发的心,“依世间力,羞耻过恶”,世间是什么?舆论,我要是作了不好的事情,别人会指责我,为了怕别人的指责,自己压制自己,不敢为非作歹,这个叫愧,也就是说愧对别人。由此可知,这个愧心所不及惭心所,惭心所是以自发力,并不是受外面力量影响的,愧心所是受外面力量影响的,但是它不敢作恶,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它是属于善心所,这两个心所能够教我们成就一切善法,精进不懈,所以佛法里头很推崇这两个心所。
你看看印光老法师,这可以说是我们近代的大贤,净土宗近一代的祖师,他老人家自称,称「惭愧僧」,我们在《文钞》里头常常看到的「惭愧学人」。换句话说,他这个是示现的,也就是教给我们,今日之下修行人,能够常常以这两个心所现行,就好了。在净业里面,我们求个功夫成片,带业往生就能作得到,如果这两心所要是失掉了,那个麻烦可就大了,那就是烦恼心所里头无惭、无惭,无惭是什么?没有良心,今天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学派,就是提倡无惭、无愧,我都看到书摊上有叫厚黑学,那就是无惭、无愧一派,脸皮要厚、心要黑,换句话说,这种人就是无恶不作,他自己没有天良,也不怕别人责备,作了坏事情,报纸上注销来了,你看,我出名了,报纸上今天登我了,你看那个皮多厚,良心多黑,他以为他在社会上能占到便宜,实在讲果报在三途。不堪设想,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要警觉到的,知道那是邪知邪见,绝对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接着看,下面无贪、无瞋、无痴,这三条也叫做三善根,佛法里面常说的善根,善根就是指这个三条,那么这个是讲世间法;一切善法都是三善根所生的,出世间的善法,是从精进所生的,所以出世间的善报,就是三善根加上精进,因为出世间法,如果不精进就不能成就,也可以说出世间法的善报,只有一条,就是精进,诸位要是读欧阳大师内学训示,他老人家就是这样说法的,贪、瞋、痴就是三毒烦恼,是根本烦恼前面的三条,此地是将贪、瞋、痴翻过来,无贪、无瞋、无痴,意思是什么呢?“于三有及造成三有之具无着。”三有,三是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是指果报,就是三界的果报,“及造成三有之具”,就是三界果报的业因,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了对于三界的果报以及三界的业因,都不贪着,这个叫无贪。
那我们可以说,三界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泛,三恶道业因就是贪瞋痴,不但贪瞋痴要舍掉,人道的业因是五戒,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人道的业因,得人间富贵果报,天道的业因,欲界天是十善,我们常讲十善业道,色界、无色界是四禅八定再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个就是三有之具,能够造三界的果报,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了,三恶道的因与果,我们是要离开它,这是对的;五戒、十善,佛常常说,那我们应当要执着,为什么也不可以执着呢?诸位要晓得,五戒、十善在佛法里面讲是根本法,正所谓如果我们做人都做不好,你要想成佛、成菩萨那就没指望了,佛法是建立在人天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因此善人好人是学佛的根本,我们应当要修,虽要修,不要执着,我们对于人天的善因,人天的善果,可以修,可以享受,不能执着,一执着这个里面就生烦恼了,不执着没有烦恼,所以你不执着,真正没有贪心,以无贪心去修善,以无贪心去接受善的果报,这个虽然在修因证果上来讲,心地是清凉自在,这叫真善。
那么看看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人在修因,在行善的,也有许许多多人,今天在享受果报的。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一下,修善因的人他有烦恼,天天在做好事,他烦恼不断;在享福的人,今天社会上有崇高地位的,有许多财富的,他也是烦恼离不开,所谓是富贵而不乐,这个原因在哪个地方呢?就是因为他的三善根没有现前,他对于他的修因、果报都执着,…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