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七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張性善的是孟子,主張性惡的是荀子,他們講的都有道理,聖人的境界那確實是不一樣。性相近,跟佛說法就很相似,佛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性相近。無所謂善惡,性是一樣的。賢人就要降一等了,不是從第一義而是從第二義者,從第二義看,性本與十一善心所就相應,爲什麼呢?這十一個善心所也是我們本來具有的,與生俱來的,那麼講性本惡也有根據,爲什麼呢?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就是六個根本煩惱心所與二十個隨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不能說它沒有道理,也有道理;所以你仔細去研究都能夠講得通,都能夠言之成理。所以《叁字經》裏面講:「人之初,性本性」,你能夠相信,這個性是相接近的,本來是善的,這個是真實的,這個是“實”,這個是德。相信我們能夠成聖成賢,這個是“能”。

  所以對于真實之法,對于德能,深不是淺,忍就是認可,就是同意,實德能這叁者,是真實的,是我們可以證得的,這叫做信心,所以這個信是通凡也通聖,世間要想作一個賢聖君子,他所憑借的就是這個信心,他要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夠成聖成賢成君子,或者是不相信自己能夠成爲一個善人,換句話說,他善心所第一個他信心失去了,我們今天所講的自信心,人要是把自信心失去掉了,當然一切善法不會成就,爲什麼呢?他自己不相信自己,所以這個是在叁界之內成就一切善法,首先你要有信心,佛法裏面常講“信爲道源功德母”,世間善法第一個是講信心,出世間的善法,第一條還是講信心,你看《華嚴經》的四科,第一個就是信,信、解、行、證。你不相信你自己能作佛,那你決定不能作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當然往生不了,所以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不是憑空建立的,是有理論依據的,世間有世間的理論,所謂是人皆可以爲堯舜,堯舜是聖人,他能作得到,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要相信自己。

  大經裏面,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只要我們有信心,必定能夠作佛,因爲你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了,可見得是喪失了信心,所以我們不能成就,那麼再說佛法裏面唯識確實是相當艱難的一門學問,古人也曾經勸告我們,雖然是很難,但是值得學,爲什麼值得學呢?因爲這門學問通了,世出世間法都通了,難是難一點,還是值得,能不能學會呢?那就在你自己的信心了,你果然具足了前面別境五心所,加上你的信心,那有不成就的道理?這個東西要專心,要有耐心,不怕艱苦,你才會有成就,這問學問從百法入門,必修的課程有五蘊論、有觀所緣緣論、有二十頌、有叁十頌、有成唯識論、有瑜伽師地論、有解深密經,我們講六經十一論,這幾樣是最重要的,所以諸位要是專修唯識,你就可以從這幾部論,經是大經,取解深密經,取這一種,但是你要想修學,要克期取證,就是自己要訂下一個進度表,或是叁年、或是四年,一定要把這些經論學完,四年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專攻唯識的話,就是我剛才給諸位說的這幾種書,就足夠你四年去讀;而且你還要專心、專攻,一個人去學,所謂是孤陋寡聞,很苦。所以修學是離不開師友,老師,指導我們的人,同學,必須一天到晚互相切磋琢磨,在一塊研究討論,這是一門大學門。

  所以將來有這個機緣,同學們真正對這個學問有愛好,能夠結合叁、五個同志,人多了當然更好,但是不容易,很不容易得到,有個叁、五個人在一塊用上叁、四年的時間來專攻,經裏面是以《解深密經》爲根本,這是唯識的根本經;論裏面是《瑜伽師地論》。要想專攻唯識,要是不專攻《瑜伽師地論》,那是不行的。但是你要攻《瑜伽師地論》,先要以《成唯識論》作基礎,所以在課程方面,是以第一個階段,就是以《成唯識論》爲主,包括《百法》、《五蘊論》、《觀所緣緣論》、《二十頌》、《叁十頌》、《成唯識論》,這得要兩年,得兩年的時間來專攻,包括《成唯識論》的窺基大師的《疏記》。

  第二個階要就是以《瑜伽師地論》與《解深密經》這兩部爲主。至少也要兩年的時間專攻,一天至少要用八個鍾點的時間,一天要有八小時的課程,四年畢業,這樣在唯識上確確實實奠定了深固的基礎。這是唯識宗或者,我們今天講唯識學系必修的課程,有價值。能夠花上四年的時間,以後無論研究大乘佛法任何一個宗派,那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花上四年的時間,值得!不是不值得。

  那麼諸位想一想,你要是專攻來作研究,護法,這就是你的福報、你的因緣。今天要是在學校裏面,學校沒有這個課程,縱有這個課程,沒有這麼專,這個東西要專攻,不專攻不行!所以說提供修學的環境,四年當中讓你作學生,能夠把一切世俗的事情都放下,這是很大很大的福報。如果一旦有這個機緣,這個機緣就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佛法裏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自己要善于把握,輕易放過,以後想再得到這個機會,不容易了,我們圖書館這個環境,所苦的就是沒有宿舍,專攻,確確實實要生活在一起,爲什麼呢?一天到晚要在一塊研究討論,雖然書不多,它有相當的深度,要很勤奮的去研究,四年才能夠達成目標。我們圖書館在設備上來說,大至上可以提供五、六個人作研究工作,這設備是夠的,我們目前有五部藏經,這個典籍大致上還可以供給五、六個人用的時候,是不會有問題的,要的就是要專心。這是善心所可以說是根本的一個心所,就是我們一定要建立自己堅強的信心,自信心。

  第二個是慚,第叁個是愧,慚愧這兩個心所是善心所。什麼叫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這兩個心所,就是我們世俗人講的良心,心良,良是善良,善良的心,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致良知,也就是特別要發揮這兩個心所,慚是自發力,就是我們自己的良知良能,他的作用就能夠,崇是崇尚,重是尊重,能夠崇尚,能夠尊重賢人善事,對于賢人善事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這個叫慚。所以這個是自發力,自發的叫慚,愧就不是自發的,但是它的作用,與這個是一樣的,可是它是受外面力重而發的心,“依世間力,羞恥過惡”,世間是什麼?輿論,我要是作了不好的事情,別人會指責我,爲了怕別人的指責,自己壓製自己,不敢爲非作歹,這個叫愧,也就是說愧對別人。由此可知,這個愧心所不及慚心所,慚心所是以自發力,並不是受外面力量影響的,愧心所是受外面力量影響的,但是它不敢作惡,不敢爲非作歹,所以它是屬于善心所,這兩個心所能夠教我們成就一切善法,精進不懈,所以佛法裏頭很推崇這兩個心所。

  你看看印光老法師,這可以說是我們近代的大賢,淨土宗近一代的祖師,他老人家自稱,稱「慚愧僧」,我們在《文鈔》裏頭常常看到的「慚愧學人」。換句話說,他這個是示現的,也就是教給我們,今日之下修行人,能夠常常以這兩個心所現行,就好了。在淨業裏面,我們求個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就能作得到,如果這兩心所要是失掉了,那個麻煩可就大了,那就是煩惱心所裏頭無慚、無慚,無慚是什麼?沒有良心,今天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學派,就是提倡無慚、無愧,我都看到書攤上有叫厚黑學,那就是無慚、無愧一派,臉皮要厚、心要黑,換句話說,這種人就是無惡不作,他自己沒有天良,也不怕別人責備,作了壞事情,報紙上注銷來了,你看,我出名了,報紙上今天登我了,你看那個皮多厚,良心多黑,他以爲他在社會上能占到便宜,實在講果報在叁途。不堪設想,這是我們學佛的人要警覺到的,知道那是邪知邪見,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我們接著看,下面無貪、無瞋、無癡,這叁條也叫做叁善根,佛法裏面常說的善根,善根就是指這個叁條,那麼這個是講世間法;一切善法都是叁善根所生的,出世間的善法,是從精進所生的,所以出世間的善報,就是叁善根加上精進,因爲出世間法,如果不精進就不能成就,也可以說出世間法的善報,只有一條,就是精進,諸位要是讀歐陽大師內學訓示,他老人家就是這樣說法的,貪、瞋、癡就是叁毒煩惱,是根本煩惱前面的叁條,此地是將貪、瞋、癡翻過來,無貪、無瞋、無癡,意思是什麼呢?“于叁有及造成叁有之具無著。”叁有,叁是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是指果報,就是叁界的果報,“及造成叁有之具”,就是叁界果報的業因,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了對于叁界的果報以及叁界的業因,都不貪著,這個叫無貪。

  那我們可以說,叁界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叁惡道業因就是貪瞋癡,不但貪瞋癡要舍掉,人道的業因是五戒,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人道的業因,得人間富貴果報,天道的業因,欲界天是十善,我們常講十善業道,色界、無色界是四禅八定再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這個就是叁有之具,能夠造叁界的果報,那麼也許有人要問了,叁惡道的因與果,我們是要離開它,這是對的;五戒、十善,佛常常說,那我們應當要執著,爲什麼也不可以執著呢?諸位要曉得,五戒、十善在佛法裏面講是根本法,正所謂如果我們做人都做不好,你要想成佛、成菩薩那就沒指望了,佛法是建立在人天基礎上,所以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因此善人好人是學佛的根本,我們應當要修,雖要修,不要執著,我們對于人天的善因,人天的善果,可以修,可以享受,不能執著,一執著這個裏面就生煩惱了,不執著沒有煩惱,所以你不執著,真正沒有貪心,以無貪心去修善,以無貪心去接受善的果報,這個雖然在修因證果上來講,心地是清涼自在,這叫真善。

  那麼看看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人在修因,在行善的,也有許許多多人,今天在享受果報的。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一下,修善因的人他有煩惱,天天在做好事,他煩惱不斷;在享福的人,今天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有許多財富的,他也是煩惱離不開,所謂是富貴而不樂,這個原因在哪個地方呢?就是因爲他的叁善根沒有現前,他對于他的修因、果報都執著,…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