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这个善十一,看表解里面“行舍”这一条,上一次讲到不放逸,现在我们接着讲行舍,什么叫行舍?实际上这是两个意思,行就是行业,我们今天讲行为、造作,舍就是不着相,可见得这是相当的功夫,舍的意思,也就是平常讲的放得下,这个主要说的是第七识,因为在五蕴里面,行就是指的第七识,受想行识。“由前精进三根”,它与不放逸,体相是相同的,体是相同的,不放逸的体是精进不根,这三根诸位要记住,就是前面讲的无贪、无瞋、无痴,这个三善根,精进就是勤,是以这四个为它的体。
“令心平等正直”,这是善法,心在境界里头这是不能不造业,凡夫所造的是善、恶、无记,但是你所造作,你要是不能够从心地放下,那么你就决定与烦恼相应,所以这个里头有取舍得失,就会有这些东西,虽然造作,造作之后,能放得下,这个放得下,就是佛法里讲的不着相,不着相,心才能够平等正直,那么这个平等正直是不是菩提心里面所讲的平等正直呢?给诸位说是的,菩提心是无漏法,换句话说,必须要我执破了之后,这个行舍才是与菩提心相应,那就是菩提心,我执要是没有破,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这个人他对一切事看得很淡,虽然作事情很积极,但是什么事情看得淡,能提得起,能放得下,这个就是行舍,所以它是世间的善法。特别显示在诸天,像色界、无色界天,他们修学的是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我们用这四个字来解释行舍,慈悲喜是行,虽然他修慈悲喜,他能放得下,他不着相,这个就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所以是三界之内的圣人;用慈悲喜舍来看行舍这个善心所,就非常的明显,也很容易懂得。
善法最后一条是不害。“悲愍有情,不为损恼。”佛法里面常讲,慈的定义就是没有瞋恨,一个人到没有瞋恚心了,怎么不顺的境界,逆境里头不生一点瞋恚心,这是慈;悲就是不害,前面讲的平等正直,平等正直的表现,就是不害,这个注注得好!虽然很简单,对于一切众生,不为损恼,损是叫他损失,就是讲伤害,伤害到别人,恼是什么呢?叫他心里不高兴、生烦恼,所以我们真正要想修善,作世间善人,在佛法,善人的标准就是这十一条,具足这十一条,在佛法里面就称得上人天的善人,决定不落三恶道,这个在人天里面有殊胜的果报,所以经上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叫众生起了烦恼了,心里不高兴了,这还算什么菩萨呢?世间善法都没有了,有漏的善法都没有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
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家那个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不善,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还有烦恼的这种行为,还有这个念头,那与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再想想,我们对于一切众生为什么要伤害他?为什么要使他生烦恼?什么原因呢?还不是自己放不下,你自己真的要是什么都能放下,你对于众生怎么会有伤害的心?怎么会有伤害的事?所以由此可知,放得下是世出世间善法的根本!这个十一法,它的性质纯善,决定不是恶,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这十一个虽然是善心所,虽然是非常之好,可是一般人来讲我们都具足,但是力量太薄弱了,敌不过烦恼心所,就好象一个团体里头,这几个人真正是好人,他人数少,力量弱,还有一帮恶人,势力很大,人数很多,所以往往善人出不了头,办不成事,道理就在此地,既然学佛了,我们得尽心尽力培养这十一个善心所,远离二十六个烦恼心所,才能够作到世间善人,才能够与善法相应。
再看底下这个表,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的性质,与善心所的性质完全相反,它能够恼乱众生,那么把烦恼归纳起来,这是有六个,这称之为根本,根本里面的前面三条,又叫做三毒,那是最严重的,可以说是根本的根本,这个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诸位从这个表解里一看,就知道我们平常讲的见思烦恼,前面五种是属于思惑,后面的恶见,就是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前面五条是八十一品思惑,见思惑就是讲的根本烦恼,“贪瞋痴障破戒定慧三德。”我们要想成就戒定慧,你要是不把贪瞋痴三毒烦恼拔除,你的戒定慧就修不成,所以我们今天想想修道的人,在佛门里面不管是在家、出家,你苦修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没有成就?你之所以不成就,那是因为你的障碍没有去掉,这个就是自己的障碍没有去掉,带着障碍来修戒定慧,不能成功,所以诸位,特别是大乘佛法里讲三慧,三慧是什么?闻思修就是建立在慧的基碬上,闻慧、思慧、修慧,所以你想想不除贪瞋痴行吗?决定不行!贪瞋痴不除,在佛法里不管你修那一个法门,你的果报只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你们要是不相信,你们大家都常常在念八大人觉经,你看八大人觉经安士高大师传记里面所讲的他那个同学,他前世那个同学,明经好施,是大法师,经典通达,讲经说法又喜欢布施,我们今天看到这样的人,那好得不得了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他没有贪心,他也不愚痴,就是有一点瞋恚,结果怎么样呢?还落在畜生道,在畜生道里面去享福,就像我们台湾拜的妈祖一样,水神,作了龙王了,他是个蛇身,畜生道,去作神去了,诸位想想,多么的可怕,这个就是说明贪瞋痴没有除尽,怎么修,六道里头有漏福报,这个问题太严重,所以诸位要想成就,要想在这一生往生,我们一定要把这六个根本烦恼拔除,特别是贪瞋痴,这个细相不要再说了,下面讲慢。
慢是“恃己才能,于他高举”,贡高我慢,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这个在百法论里面,这百法论大概也快要印好了,解释得很详细,诸位自己去研究,在佛经里面讲慢有七种,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七大类我在此地,不必细说;而这个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是很容易坏事情,是大障碍。所以礼记里面曲礼,你看看一打开,儒家的教学,也教诫学生傲不可长。这个意思是傲慢人人都有,你要是没有,你就成佛菩萨了;所以人人都有,希望你不要增长就好了。因为儒家讲的世间法,三界六道之内的,你只要不增长就有好处。佛法讲出世间法,超越三界,越超三界那这个东西要不得,有了这个东西,你超越不了三界,所以儒家是伏断,佛法里面要灭断,不能有,那么怎么样修这个东西呢?儒家教我们学谦虚,你看易经里面六十四卦「谦卦,六爻皆吉。」,纯是吉利的,六十四卦只有这一卦,其余的每一卦里头,都有吉、有凶,唯独谦卦里头没有凶相,所以教我们学谦、学敬。你看礼的精神就是在敬,《礼记》里面说得好,什么叫做礼呢?自卑而尊人。你们想想,这是教我们作什么?就是伏灭与生俱来的傲慢烦恼。孔老夫子自己就作榜样,他对人非常谦虚,虽然是圣人,对于一个小孩,有的时候有事情,还得要请教他,自己不晓得请教他。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太庙,太庙的情形,他熟悉得太多了,他还样样都问那些执事的人,这个表现什么?谦虚、恭敬。佛陀在世的时候,你们看看《佛本迹经》,你去看看《释迦谱》,《释迦方志》所记载的,佛陀在世时对于每一个人都恭敬,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现在学了一点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瞧不起,这个不行!这个不会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学谦,要学敬。
所以大乘佛法里头修行的纲领:十大愿王,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第二个是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你们看看这三条,这个三条就是消我们自己的业障,实在是了不起,佛法给我们讲的清清楚楚,我们自己不肯干,那有什么办法呢?每一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增长罪业而不能够消除罪业,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要认真的去修学,连佛对于一切众生都恭敬,都没有架子,我们今天千万不要认为一出家了,穿上圆圆搭衣,你们一切众生见到我要顶礼、要恭敬,要对我供养,这个念头错了,我们凭什么?佛菩萨明心见性,他都不是这个样子,他都对人很谦虚、很恭敬,我们凭什么?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就是它与第七识是同时的,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我爱;就是贪,我慢;就是傲慢,我痴、我见,这四大烦恼常相随,是根本烦恼,不断,那就是障碍,戒定慧修不成功。
底下一个是疑。这个疑,注得很清楚,“于诸谛理,犹豫不决。”这个我要给诸位稍稍说明一点,因为禅宗里头,常常讲到,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疑是烦恼?要晓得,禅宗里面讲的疑,字是一样的,音也是一样的,意思不一样,这个疑是怀疑,犹豫不决;谛、理,我们讲是真理!圣教,犹豫不决!怀疑!怀疑怎么样呢?他不相信,这个就是烦恼。禅家所讲的那个疑,不但是禅家,我们研究教也是如此。学佛的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他也是犹豫不决,但是相信,而是自己程度不够,所以这个疑它里头没有烦恼,因为他是肯定的,自己程度不够;那佛说的是对,没有话说,我们在求证,所以这个才有开悟的希望。
譬如佛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没见过,过去也没有听过,一般人听了这个不相信,哪有这个事情?这个东西根本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那这个就是烦恼里面的疑了。这是烦恼,障碍了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障碍了他的解行,这个是大烦恼。那么我们听了佛讲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没见到,但是我们相信佛,佛说的总不错,我们照这个去修,虽然去修,境界没有现前,这个就叫做疑情。带着疑情,不断的去修,你要是得到功夫成片了,有点消息了,这就小悟了;再进一步到事一心,亲证到这个境界了,这就大悟了,证到理一心,彻悟了,大澈大悟;这个就是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是这么个道理。
那么在经论里面讲这个疑,依六事,这个六事,这是烦恼。
第一个是不闻正法。没有佛教弘扬的处所,这个处所太多太多了,我们不要说别的地方,拿我们地球来看,我们这个地球上,多少个国家,多少人民?有佛法的地方有几处呢?没有佛法的地方有几处呢?简直就不成比…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