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我們這一學期連今天是二天,下個星期還有一次,所以我把時間全都來講百法。百法裏面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心法,所以我們也用了很多的時間來討論。實際上時間還是嫌太短,心法裏面的精義,還是不能夠往深處廣泛的來研究,心所法以下都好懂,爲什麼呢?我們現代的心理學,可以說都研究到了,在心理學範圍之內了。唯獨八識,在前五識跟意識,心理學上會討論到,阿賴耶跟末那這是現代心理學所沒有能夠涉及到的問題,但是阿賴耶可以說是心理學的大根大本,本源沒有找到,那麼這個學術自然是有問題的。在此地我們跟諸位介紹到的,是以表解爲中心,批注它注的很簡單,多半都是用比喻,希望諸位自己去看,我們用六個小時的時間,來給諸位介紹表裏面所列的,大家看心所有法的表解,就是四十九面的表解。
爲什麼叫做心所有法呢?心就是指八識,是說這些法是八識所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八識的作用,在唯識裏面它有叁個定義:第一、就是這些法不能夠單獨生起,一定要依靠心,就好象枝葉花朵一樣,它不能單獨生,它一定要靠根本,如果沒有根,它就不能生,八識就是它的根本,它是依八識所生起的,這是定義裏面第一條。第二、它一定與心相應,就是它起來之後,與心相應稱之爲心所有法,還有與心不相應的,不相應的另外算一類,不包括在這一類,那就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我們暫時不討論它,這是專門說它起作用是與心相應的。第叁個定義,它必定是系屬于心的,心有八個,就看它與哪一個心相應;與哪一個心相應,就系屬于那一個心。譬如講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是八個識統統都有,如果與第八識相應的,它就系屬于第八識;與第七識相應的,它就系屬于第七識。我們這個本子沒有附八識規矩的表解,舊本子上有,八識規矩的表解我們也有單張的,諸位一看就曉得,排列得非常清楚。
五十一個心所又分爲六類:第一類就是遍行。遍是普遍的意思,所謂普遍,它裏頭含著有四個意思,第一是說遍一切心,八個心王裏面統統都有。第二是遍一切地,這一切地是指叁界六道,唯識把叁界分成九地,欲界算一地,這個範圍很廣大,包括了欲界的六層天,當然包括了阿修羅道、人道、叁惡道,這整個合起來稱爲五趣雜居地,這算一地,色界四禅算四地,初禅算一地,二禅算一地,一共四地,四空天也算四地,所以一共合起來叫九地,諸位將來看到經裏面講的九地,就是說的叁界,說叁界就是九地,遍行心所是遍及九地,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統統都包括在裏頭,可見得它作用的範圍相當廣泛,第叁它遍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它都能達到,第四它遍叁性,唯識裏面講叁性就是善性、惡性(就是不善的性),以及無記性、善、惡、無記它都有,由此可知這五個心所,作用確實是廣大,遍行簡單的介紹到此地。
第二講別境。別就是差別,這個意思是說它是各別緣各別的境界,這個心所它才能夠生起來,不像前面五遍行,前面五個心所是同時起作用,不是單獨的,所以唯識學家常講五遍行五個心所,構成了一個念頭,而且它的速庠,實在是太快了,五遍行一個一個來觀察的時候,不但不是我們的能力能辦得到的,恐怕八地菩薩還看得不甚清楚,爲什麼呢?我們常常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個生滅就是一個念頭,換句話說,一個生滅裏面就包括了五遍行,由此可知,五遍行裏頭每一個心所是一個念頭的五分之一,你想想看這個多麼微細,就是因爲它太微細了,速度太念了,所以阿賴耶變的相分,我們誤以爲真實,這不能不說沒有道理,我們看電影,一秒鍾才二十四個生滅,鏡頭一開一合一個生滅,一秒鍾開合二十四次,我們已經就被騙了,被迷惑了,以爲那個動作是真的,不曉得它本來是不生不滅,我們就被欺騙了,那麼想想看,如果一秒鍾二十幾萬開合,你怎麼能夠覺察它是虛妄的?所以遍行心所,在說起來一條一條給諸位介紹,它真正起作用,我們很不容易去體會,不要說觀察了,連小乘阿羅漢九次第定,都見不到,我們凡夫心思昏昧、散亂,當然是觀察不到;不但觀察不到,連體會意思都不容易。我們今天在經論裏面讀到這個問題,曉得有這回事情,這個在心法裏面可以說是極深的一層。
佛常講不動地才見到阿賴耶識,換句話說,他才見到五遍行心所的活動,往上去,九地、十地、等覺愈往上就看得愈清楚,八地菩薩才見到遍行心所活動的狀況。可是別境則不然了,別境這個念頭要粗得多了,它所緣的境界也有四類,第一是講它所喜歡的境界,這個是不一定的,他所喜歡的境界不一定是善與惡,這是不一定的,譬如好善之人,他所歡喜的是善事,惡人他就喜歡作惡,所以這個所樂之境,我們今天來講就是欲望,有這個欲望去引導它,這個心所才能夠生起來;第二是決定的境界,如果這個境界要是不決定,這個心所也不會生,所以它緣的是決定的境界,第叁是曾經習的境界,就是過去有經驗,過去曾經學習過,這個學習的意思是很廣泛的,第四是所觀之境界,這五個心所它各緣的不一樣,就是各緣各的境界,不像前面五遍行,它是緣一個共同的境界,五個心所緣共同的境界,這是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界限,等我們討論到的時候,我們再說。
第叁善心所,一共有十一種,這是歸納起來的數字,如果在瑜伽師地論裏面講,那個數字就多了,這是天親菩薩把它歸納,遍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這十一法的確它的性質屬于善良的,也唯有在善心當中,它才能夠生起,佛法講善的標准,必定是教我們得利益,現世得利益,來世還得利益這個才叫善;如果現世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這個不叫善,這是佛法講善惡標准與世間一般見解差別就在此地,世間一般見解認爲我現在馬上得利益,就得好處,這個叫善,後果怎麼樣他就想不到,尤其講到來世,他更沒有想到長遠的利益,佛法裏面的善,是長遠的利益,只要是這十一個心所,我們要是常常來用它,換句話說,你生生世世得善果,得福報。
第四是講根本煩惱有六法,這六法的性質,就叫做根本煩惱,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它生的,所以它叫根本煩惱,既然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它生的,那麼底下講隨煩惱,隨煩惱當然是它所生的,爲什麼叫它爲煩惱呢?煩的意思就是擾亂,使人心煩,得不到清淨,惱亂有情衆生,它這一攪和、一擾亂,果報就苦了,六道輪回可以說就是它製造的,我們在六道裏面舍身受身,所得苦樂之報,也就是它在主宰的,所以我們對于這些心所,一定要認識清楚,認識了就不受它的害,不認識才會受它的害,認識就是所謂的覺,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就是指煩惱心所,煩惱心所一現前,你要是能夠覺察,立刻曉得它了,那麼我們就不受它的害。
第五隨煩惱有二十類,稱做隨煩惱,意思就是說它是隨根本煩惱而起來的,唯識論裏面講“隨根本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分是分別,位是位次,就是一類一類的,位也可以當類講,就是隨根本煩惱分類裏頭所現的差別,根本煩惱有六類,所以隨煩惱那些是屬于那一類的?那些是從貪生起來的?那些是從瞋恚生起的?各有各的類別,不相同。等是平等,與那一類煩惱相等,流是流類,所以稱之爲等流,等流這兩個字在佛法,尤其在唯識裏面我們會常常看到。
最後一條叫不定,不定心所有四種,它與前面五類不相同,前面五類性質屬于善的,就是善的,決定不是惡的,惡的決定不是善的,但是這四個心所不定,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惡,要看它現行的境界而定,就是看它現行起作用時來講。底下說與此相應,這個此就是心王,括孤裏頭的王是批注,就是與此相應。
百法在此地只是給諸位作一個簡略的介紹,希望引起諸位同修對于唯識的愛好,這一次我們《百法明門》六種批注的本子,已交給印刷廠印了,這六種批注,可以稱得上權威的批注,都是好注,大概這個月可以印出來。因爲我們大專講座用這個作教材,實際上這個教材沒有辦法照著講,照這個講的話,一年也講不完,提供諸位作參考,講座裏面我們介紹的還是用這個表解,詳細的都在這個本子裏面,我們現在繼續看底下的表解,第五十頁,諸位看遍行。
遍行心所有五,就是觸、作意、受、想、思,下面有簡單的批注,這個批注都是百法明門論窺基大師所解釋的,他解釋的多,此地只是摘錄一、二句最重要的,給我們作說明,我們初學的要記,就是這個東西一定要把它記住,你記表解裏的注就好,簡單明了,五遍行的名稱:觸、作意、受、想、思就是這五類,首先跟諸位說明,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它排列的順序很重要,因爲順序是不能夠顛倒的,所以諸位要是記誦百法,順序不能顛倒,它是有層次的,瑜伽師地論裏頭的順序是作意在前,是作意、觸、受、想、思,可是在唯識論裏面是觸在前面,那我們講這個順序不能顛倒,而《瑜伽師地論》與《唯識論》在五十一心所第一個心所,這裏頭我們就看到排列的方式不一樣,這個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它疏忽了,把它顛倒了,不是的。因爲《瑜伽師地論》是菩薩教化二乘聖者,所以作意擺在第一位,那是對阿羅漢、辟支佛對那些人講的;而《唯識論》是對凡夫講的,所以對凡夫講的第一個是觸。二乘聖者他已經不觸了,不觸怎麼辦?不觸就要勸他作意,作意的時候,後面才有觸;所以排列的順序不一樣,是因爲教學的對象不相同,攝機不一樣,是這樣的情形。到以後我們看《瑜伽師地論》看《唯識論》,看到這個順序不一樣,就不至于懷疑,曉得它教學的對象不一樣,觸怎麼解釋呢?“由根境識叁和所生”,根是根身,像眼耳鼻舌身五根,境是境界,眼根所對的境界是色塵,耳根所對的境界是聲塵,有根有境還要有識,像我們在《楞嚴經》裏面最近所念到的十八界,根塵識這叁種和合所産生的結果就叫做觸,觸是叁者和合所産生的…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