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六卷▪P5

  ..续本文上一页根尘识统统起作用,所以与定中意识起作用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条,第三段是末那。

  末那恒思,怎么叫恒呢?因为它恒思量,底下有二条二个注,“染有我,净无我”,为什么呢?末那是染净依,这个讲的是第七识,什么叫染有我呢?这个就是见惑,所谓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末那就染了,四大烦恼里面第一个就是我见,这是相当麻烦的,我们一般讲的我执,所以它是属于见惑,这个是相对的,因为有我,就有人,就有众生,就有寿者,从相对里头建立的,凡是相对的,就是染污意,底下举了例子,身我、法我、无我,我就是执着,执着这个染污意,这个染污意是什么呢?它的体性我们要搞清楚,就是阿赖耶识里面见分的一分,阿赖耶的见分广大无边,我们在广大无边的见分里面,执着一分,好象整个大海是阿赖耶的见分,只执着大海里头起一个水泡泡,把那个水泡泡执着认为是我,这叫我执,水泡泡有没有呢?实际上没有,你们看水泡泡从这个地方飘到那里去了吗?你们仔细去观察,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今天根身,执着这一分精神,我们的精神就是阿赖耶的见分,那么这个见分在那里呢?这个事实真相必须搞清楚,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去想去,好象今天我们手上拿了一个无线电收音机,我们拨了中广的频道,在听音乐,我们把音乐、音声就比就阿赖耶的见分,这个收音机就比作我们的身体,你想想这个音声是在他的身体里面吗?我们一面走着一面听着,我们移动一步,这个地方的位置与这里改变了,你收音机在此地,电流在这个地方,收音机搬到这边来,是不是这个电流跑到这儿来了?不是的。这个电流还是在这里好好不动,我们不明的白这个真相,以为就在这个里头,走到那里它跟到那里,那有这个道理?这是绝大的误会,我们的身体就好象收音机一样,而我们阿赖耶的见分,就像电流一样,充遍了整个虚空,无论我们身体移到那个地方,都当处相应的,不是前面跟着来的,楞严里面给我们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几个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这种执着叫虚妄的执着,这一执着就变成染污了。

  这个地方有个批注,第一条:有我六识为善,乃成有漏,第七识有这个执着,前六识无论作什么善事,统统叫有漏善法,有漏善法诸位要记住,三界里面有善报,它有果报。世间人认为果报好,贪图果报,学佛的人晓得果报不好,不但那恶的果报不好,善的果报也不好,最好没有果报,所以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真好。底下说明“我”有三类,一种是身我,我是身见,把这个身执着是我,二是法我,法我是执着有,一切万法都把它当做实在的,这是法我,第三是无我,无我是执着空,我没有了,实际上执着空,不是真正的无我,真正的无我在后面:净无我,这是无漏的,这个地方无我是指什么呢?譬如讲无想天,四空天里面的无我,都是属于染有我,它是不是真的无我呢?它还是有我,它执着一个无我,它还有个无我,有个无我,当然还是有我,有有我跟有无我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它没有真正作到无我,真正作到无我,这才是无漏,真正无我是转识成智以后,这才能作到真正的无我,表里面给我们列的,染这就是有我,净这是无我,所以在此地要着眼的就是染与净,如果是染净相对,那个净还是不净,还是属于染,必须要超越染净,才叫做净,所以无我也是如此,无我与有我相对的这个无我,还是有我,所以底下注的有身我、法我、无我,这个无我就是有无相对的,超越相对的才是真正的无成,所以下面染有我里面的无我,与净无我的无我,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但是染净两字,不太容易看出来,如果我们把染净看做相对的染净,那就错了,这一桩事情,我们留在起信论里头再详细的研究,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也就超越染净之净。

  染有我旁边的小注是见惑,相对的,讲到见惑这就是属于见思烦恼了,我们通常说之为见解上的错误,底下的小注,第一:末那执着有我,前六识虽然为善,善全是有漏的,因为它有我执,我执还很不容易破除,但是不破我执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三界之内是有漏的,与有漏法相应,由此可知如果要想超越三界,必须破我执,我与我所这个观念要断尽,这才有能力超越三界。染有我里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叫身我,身就是生身,执着我们现前的身心认为是我,这可以说是三界之内的凡夫,普遍的执着,纵然到无色界天了,无色界天在凡夫位里面,六道里头它算是最高了,比我们下两界的人,那要聪明得多,他不执着色身是我,可是它执着神识是我,所以他还是有我执,只是我执的对象不一样就是了。因此非想非非想天人,他还是逃不出三界,在这一点诸位要记住。欲界天人就有神通了,五通具足,能够自在的变化,在我们凡夫看起来,那真是羡慕之极,诸位要晓得那依然是凡夫!我们对于这个境界决定不可以迷恋,迷恋那就上他的当了,《楞严》后头有辨魔,《起信论》也有一段很长的文字未辨别。第二是法我,诸位一看就晓得,这个法我就是法执,身我是人我执,法我是法我执,无我就是空执,执着空、着空的,这统统都是属于有执着,这三种执着,通常凡夫有前面两种执着,就是我法二执,无想天与四空天它是执着空,换句话说都没有破执着,破了执着这就叫无漏了。你看小乘圣者,我们讲阿罗汉,阿罗汉断见思烦恼,破人我执,这就算是净无漏了,所以到阿罗汉才是真正的无我,不过虽然讲无我,它的程度还很浅,他只是无生我,法我它还有,在圆教来说,要到初住位的菩萨,这个时候已经破一分法执,证一分法身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就是远离我法二执,要向这个方向去迈进,才能够得到殊胜的成就,下面再给诸位介绍阿赖耶识。

  阿赖耶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在古时候翻作“无没”,意思就是说它永远存在,它不会失去的,翻这个意思也是很对的,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藏识,这是新译,藏里面就含着能藏、所藏、执藏。批注五:“藏为能、所、执三也。”所藏就是万法的种子,我们今天称为印象或者是习气,就是持的这些,第二个意思就是异熟,异是讲变异,熟是说成熟,这里头有三种,第一个是时,时是讲因果不同时,从因到果不是一时的,譬如一个植物像种瓜,瓜子是因,把瓜子种下去,总要三、四个月才成熟结瓜,所以从因到果不同时,先因后果,因果不同时,纵然讲莲花,佛法常以莲花表法,莲花很特别,就是它因果同时的,有花的时候,莲蓬里头就有莲子,可是诸位想想,还是不同时,为什么?虽然有花莲蓬里头有莲子,那莲子没有长成,没有熟,所以莲子从开始长,到它长成熟的时候,还是不同时,不过这个莲花是比较特别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看到它有花,莲蓬里就看到它有莲子,这是佛法常用莲花表法,表因果不二这个意思。

  阿赖耶里面确确实实无论是心法,或者是色法,为什么说解脱之道在此呢?就是它有这三个特性,于是我们求解脱的人就有了理论上的依据,有理论的依据,当然就是善巧的方法,此地这也许是省略,从因到果当中一定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因也不能结果,所以佛法解脱之道,就在缘上,这个缘里面,小乘法着重在事相上,断恶修善,大乘法里面着重在心法上,我们今天所谓的心理建设、改变心理,大乘法在这个地方。在事相上修行,不能够圆满的把心转变过来,当然也有影响、也转变,转变的不究竟、不圆满,如果是究竟、圆满把这个心改正过来了,事上无有不善。而且这个善是属于无漏善法,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我们今天读《华严》特别偏重在《四十华严》,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要作佛,诸位晓得,从理论上讲,毫无问题,为什么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本有,那怎么不能作佛呢?如果说佛性没有,那我们今天讲,我们学佛要作佛,这个恐怕是有问题,佛性没有,佛性是本有,而且佛性从来就没有失去过,这还有什么问题呢?佛性从来没有失去过,在《起信论》里面称之为本觉,马呜菩萨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妄心、妄想,不觉就是无明、妄想,可见得无明、妄想是本来无,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断掉,不要怕。这个烦恼断不掉,烦恼本来无,决定可以断掉。

  所以学佛,首先要建立这个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学佛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这信心建立,在菩萨果位上就是信位,十信位的菩萨,如果你要是没有这个信心,换句话说,你还在菩萨门外,你连十信都没有,什么叫初信,初信的条件就是相信佛性本有,相信无明,不觉本来空,他相信这个,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初信位的菩萨,相信我们自己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虽然没有证得,相信!这个叫信位菩萨,菩提心证得了,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你坚决相信自己有,向这个方向努力去修学,这就是信位菩萨。

  我们要修,诸位要晓得,我们发心要大,诸佛菩萨都是这样期望我们,都是这样勉励我们,十法界我们学谁呢?学佛学。菩萨那都不甘心,一定要学佛,这个是诸位要特别记住的,如果你那个心,只是在菩萨位上,换句话说,你将来最大的成就,就是菩萨,距离究竟的果地,那还有一段相当的路程,我们为什么不学佛呢?如果说你的悲心很重,内里头要学佛,外修菩萨行,这个可以,这是悲心重的一类众生,自己内里头决定要学佛,受法乎上,我们的目标是在最上层,我们在日用平常修菩萨行,舍己为人,菩萨行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个是悲心特别重。但是诸位又要晓得一桩事情,菩萨的慈悲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没有般若波罗密,你就不能修方便行,你们看看《华严经》里面十波罗密,光是以般若波罗密作基础,般若波罗密是根本智,由根本智再变出后得智,后得智是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如果你没有根本智,你就是对一切众…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