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P5

  ..續本文上一頁根塵識統統起作用,所以與定中意識起作用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條,第叁段是末那。

  末那恒思,怎麼叫恒呢?因爲它恒思量,底下有二條二個注,“染有我,淨無我”,爲什麼呢?末那是染淨依,這個講的是第七識,什麼叫染有我呢?這個就是見惑,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末那就染了,四大煩惱裏面第一個就是我見,這是相當麻煩的,我們一般講的我執,所以它是屬于見惑,這個是相對的,因爲有我,就有人,就有衆生,就有壽者,從相對裏頭建立的,凡是相對的,就是染汙意,底下舉了例子,身我、法我、無我,我就是執著,執著這個染汙意,這個染汙意是什麼呢?它的體性我們要搞清楚,就是阿賴耶識裏面見分的一分,阿賴耶的見分廣大無邊,我們在廣大無邊的見分裏面,執著一分,好象整個大海是阿賴耶的見分,只執著大海裏頭起一個水泡泡,把那個水泡泡執著認爲是我,這叫我執,水泡泡有沒有呢?實際上沒有,你們看水泡泡從這個地方飄到那裏去了嗎?你們仔細去觀察,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今天根身,執著這一分精神,我們的精神就是阿賴耶的見分,那麼這個見分在那裏呢?這個事實真相必須搞清楚,我再舉一個例子,你們去想去,好象今天我們手上拿了一個無線電收音機,我們撥了中廣的頻道,在聽音樂,我們把音樂、音聲就比就阿賴耶的見分,這個收音機就比作我們的身體,你想想這個音聲是在他的身體裏面嗎?我們一面走著一面聽著,我們移動一步,這個地方的位置與這裏改變了,你收音機在此地,電流在這個地方,收音機搬到這邊來,是不是這個電流跑到這兒來了?不是的。這個電流還是在這裏好好不動,我們不明的白這個真相,以爲就在這個裏頭,走到那裏它跟到那裏,那有這個道理?這是絕大的誤會,我們的身體就好象收音機一樣,而我們阿賴耶的見分,就像電流一樣,充遍了整個虛空,無論我們身體移到那個地方,都當處相應的,不是前面跟著來的,楞嚴裏面給我們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幾個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這種執著叫虛妄的執著,這一執著就變成染汙了。

  這個地方有個批注,第一條:有我六識爲善,乃成有漏,第七識有這個執著,前六識無論作什麼善事,統統叫有漏善法,有漏善法諸位要記住,叁界裏面有善報,它有果報。世間人認爲果報好,貪圖果報,學佛的人曉得果報不好,不但那惡的果報不好,善的果報也不好,最好沒有果報,所以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真好。底下說明“我”有叁類,一種是身我,我是身見,把這個身執著是我,二是法我,法我是執著有,一切萬法都把它當做實在的,這是法我,第叁是無我,無我是執著空,我沒有了,實際上執著空,不是真正的無我,真正的無我在後面:淨無我,這是無漏的,這個地方無我是指什麼呢?譬如講無想天,四空天裏面的無我,都是屬于染有我,它是不是真的無我呢?它還是有我,它執著一個無我,它還有個無我,有個無我,當然還是有我,有有我跟有無我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它沒有真正作到無我,真正作到無我,這才是無漏,真正無我是轉識成智以後,這才能作到真正的無我,表裏面給我們列的,染這就是有我,淨這是無我,所以在此地要著眼的就是染與淨,如果是染淨相對,那個淨還是不淨,還是屬于染,必須要超越染淨,才叫做淨,所以無我也是如此,無我與有我相對的這個無我,還是有我,所以底下注的有身我、法我、無我,這個無我就是有無相對的,超越相對的才是真正的無成,所以下面染有我裏面的無我,與淨無我的無我,這是我們比較容易看得出來的,但是染淨兩字,不太容易看出來,如果我們把染淨看做相對的染淨,那就錯了,這一樁事情,我們留在起信論裏頭再詳細的研究,如何才能達到真正的清淨,也就超越染淨之淨。

  染有我旁邊的小注是見惑,相對的,講到見惑這就是屬于見思煩惱了,我們通常說之爲見解上的錯誤,底下的小注,第一:末那執著有我,前六識雖然爲善,善全是有漏的,因爲它有我執,我執還很不容易破除,但是不破我執就沒有辦法出離叁界,叁界之內是有漏的,與有漏法相應,由此可知如果要想超越叁界,必須破我執,我與我所這個觀念要斷盡,這才有能力超越叁界。染有我裏面有叁個意思,第一個叫身我,身就是生身,執著我們現前的身心認爲是我,這可以說是叁界之內的凡夫,普遍的執著,縱然到無色界天了,無色界天在凡夫位裏面,六道裏頭它算是最高了,比我們下兩界的人,那要聰明得多,他不執著色身是我,可是它執著神識是我,所以他還是有我執,只是我執的對象不一樣就是了。因此非想非非想天人,他還是逃不出叁界,在這一點諸位要記住。欲界天人就有神通了,五通具足,能夠自在的變化,在我們凡夫看起來,那真是羨慕之極,諸位要曉得那依然是凡夫!我們對于這個境界決定不可以迷戀,迷戀那就上他的當了,《楞嚴》後頭有辨魔,《起信論》也有一段很長的文字未辨別。第二是法我,諸位一看就曉得,這個法我就是法執,身我是人我執,法我是法我執,無我就是空執,執著空、著空的,這統統都是屬于有執著,這叁種執著,通常凡夫有前面兩種執著,就是我法二執,無想天與四空天它是執著空,換句話說都沒有破執著,破了執著這就叫無漏了。你看小乘聖者,我們講阿羅漢,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破人我執,這就算是淨無漏了,所以到阿羅漢才是真正的無我,不過雖然講無我,它的程度還很淺,他只是無生我,法我它還有,在圓教來說,要到初住位的菩薩,這個時候已經破一分法執,證一分法身了,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我們,真正學佛的人一定要向這個方向去努力,就是遠離我法二執,要向這個方向去邁進,才能夠得到殊勝的成就,下面再給諸位介紹阿賴耶識。

  阿賴耶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在古時候翻作“無沒”,意思就是說它永遠存在,它不會失去的,翻這個意思也是很對的,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藏識,這是新譯,藏裏面就含著能藏、所藏、執藏。批注五:“藏爲能、所、執叁也。”所藏就是萬法的種子,我們今天稱爲印象或者是習氣,就是持的這些,第二個意思就是異熟,異是講變異,熟是說成熟,這裏頭有叁種,第一個是時,時是講因果不同時,從因到果不是一時的,譬如一個植物像種瓜,瓜子是因,把瓜子種下去,總要叁、四個月才成熟結瓜,所以從因到果不同時,先因後果,因果不同時,縱然講蓮花,佛法常以蓮花表法,蓮花很特別,就是它因果同時的,有花的時候,蓮蓬裏頭就有蓮子,可是諸位想想,還是不同時,爲什麼?雖然有花蓮蓬裏頭有蓮子,那蓮子沒有長成,沒有熟,所以蓮子從開始長,到它長成熟的時候,還是不同時,不過這個蓮花是比較特別一點,就是因爲我們看到它有花,蓮蓬裏就看到它有蓮子,這是佛法常用蓮花表法,表因果不二這個意思。

  阿賴耶裏面確確實實無論是心法,或者是色法,爲什麼說解脫之道在此呢?就是它有這叁個特性,于是我們求解脫的人就有了理論上的依據,有理論的依據,當然就是善巧的方法,此地這也許是省略,從因到果當中一定要有緣,如果沒有緣,雖有因也不能結果,所以佛法解脫之道,就在緣上,這個緣裏面,小乘法著重在事相上,斷惡修善,大乘法裏面著重在心法上,我們今天所謂的心理建設、改變心理,大乘法在這個地方。在事相上修行,不能夠圓滿的把心轉變過來,當然也有影響、也轉變,轉變的不究竟、不圓滿,如果是究竟、圓滿把這個心改正過來了,事上無有不善。而且這個善是屬于無漏善法,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我們今天讀《華嚴》特別偏重在《四十華嚴》,也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要作佛,諸位曉得,從理論上講,毫無問題,爲什麼呢?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本有,那怎麼不能作佛呢?如果說佛性沒有,那我們今天講,我們學佛要作佛,這個恐怕是有問題,佛性沒有,佛性是本有,而且佛性從來就沒有失去過,這還有什麼問題呢?佛性從來沒有失去過,在《起信論》裏面稱之爲本覺,馬嗚菩薩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妄心、妄想,不覺就是無明、妄想,可見得無明、妄想是本來無,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斷掉,不要怕。這個煩惱斷不掉,煩惱本來無,決定可以斷掉。

  所以學佛,首先要建立這個信心,這比什麼都重要。學佛四個階段:信、解、行、證,這信心建立,在菩薩果位上就是信位,十信位的菩薩,如果你要是沒有這個信心,換句話說,你還在菩薩門外,你連十信都沒有,什麼叫初信,初信的條件就是相信佛性本有,相信無明,不覺本來空,他相信這個,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初信位的菩薩,相信我們自己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雖然沒有證得,相信!這個叫信位菩薩,菩提心證得了,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所以你堅決相信自己有,向這個方向努力去修學,這就是信位菩薩。

  我們要修,諸位要曉得,我們發心要大,諸佛菩薩都是這樣期望我們,都是這樣勉勵我們,十法界我們學誰呢?學佛學。菩薩那都不甘心,一定要學佛,這個是諸位要特別記住的,如果你那個心,只是在菩薩位上,換句話說,你將來最大的成就,就是菩薩,距離究竟的果地,那還有一段相當的路程,我們爲什麼不學佛呢?如果說你的悲心很重,內裏頭要學佛,外修菩薩行,這個可以,這是悲心重的一類衆生,自己內裏頭決定要學佛,受法乎上,我們的目標是在最上層,我們在日用平常修菩薩行,舍己爲人,菩薩行是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個是悲心特別重。但是諸位又要曉得一樁事情,菩薩的慈悲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沒有般若波羅密,你就不能修方便行,你們看看《華嚴經》裏面十波羅密,光是以般若波羅密作基礎,般若波羅密是根本智,由根本智再變出後得智,後得智是方便波羅密、願波羅密、力波羅密、智波羅密;如果你沒有根本智,你就是對一切衆…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