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沙弥戒、比丘戒这个是小乘戒,菩萨是大乘戒,在家同修受戒的时候,你受三皈五戒,是小乘戒,你受菩萨戒是大乘戒,所以大小乘戒并行,这种修行方法确实是很殊胜的。
底下是讲果报,果报你看“引满二业”,引业是讲的正报,满业是讲的依报,这就是依正两种果报。所以看旁边小注第四,实际上底下这个表,我已经列出来了,引业指五趣总报,满业指五趣身别报,诸位看表解,这个表解弯过来,你看这一边,引为总报业,指第八识,我们以人道来讲,我们到人道来投胎,这是前世,我们这个业力可以说相当的复杂,五戒的业力很强,先得果报,我们到人道来投胎,得到这个人身,这是总报,这是引报,引业,就是在六道轮回里面,牵引我们到那一道去投胎,这叫做引业,这个就是第六识,我们一般讲神识去投胎。
底下讲异熟身酬引业,异熟身是相续相,这里面牵涉到有很深的道理,这个异熟等我们讲到阿赖耶识的时候,再给诸位说明,满业是别报业之前六识所得的体,譬如说我们到人道来投胎,大家在前世都作有五戒之业因,都得到人身,可是虽得到人身,我们面貌不相同,这就是满业,就是别报,我们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我们寿命长短不相同,这些跟我们身体正报不一样,这是属于满业,都得到人身这是引业,所以给诸位说,引业是无记性的,可以说是平等的,都得一个人身,在满业上讲不平等了,满业牵涉到过去善恶的业报,所以这个果报是相当复杂。再有我们生活的环境不相同,就是贫富贵贱不一样,这个是依报的环境不相同。所以前六识,异熟身它这个是间断的,前面八识是相续的,酬满业就是苦乐忧喜舍,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这个是讲果报,三业造作一定感受六道轮回的果报。六道轮回从那里来的?是自己制造的,苦乐种种的受,从那里来的,也是自己制造的,我们看别人享乐,不要去嫉妒,嫉妒造业;不要去障碍,障碍造的业更重,为什么呢?各人各人的果报,如果我们再造业,那我们来生得到的是更不如意,比这一生还要差。如果你要觉悟了,从此之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今生种种不如意,到来生会得大自在,为什么呢?今生修的善业多恶业少,来生必定是得自在。
第二讲“诸识独最”,这个旁边我批注的是造业,第六意识在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里面,讲到造业它是第一,这个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有净业,它都是第一,造善业它是第一,造恶业它也是第一,我们学佛修净业它也是第一,譬如说我们念佛人目标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诸位要知道,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第六意识心,都是意识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不仅如此,总想能证得理一心不乱,但是诸位要晓得理一心不乱是以事一心不乱为基础,再往上提升的,由此可知,在修行的最初这个阶段,我们用的确实是第六意识心,虽然我们今天常常强调舍识用根,可是毕竟我们还是舍不了,舍不了呢?你还是用的第六意识心,到第六意识心用到清净无染,自然就转成智能了,就是舍识用根,所以这个里头它有过程,它有程序的,不能够躐等的,到达转识成智了,世出世间一切真相,统统都明了了,正如唯识所说,后面一条说“轮回不停”。轮回就是第六意识的力量在推动的,换句话说轮回就是它制造的,如果不是它,哪里会有轮回呢?没有轮回这个相。法界缘起这个相,有;轮回的相没有。法界缘起的这个相,给诸说是实相,所以你要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过来的时候,你看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境界呢?是一真法界。你见到法界缘起,从法界缘起里面看,法界是平等一相,清净寂灭相,在一般的讲法,八地菩萨才亲证到,八地菩萨证得。如果把尺度放宽一点,我们也可以说圆教初住以上就已经入了这个境界,但是入的粗、浅,位次越往上,这个境界越细、越清楚,这都是一真法界。
在净土里面说,实报土与常寂光净土,这个里头不但没有轮回,而且也没有十法界,缘起有没有?有缘起,那么我们也许最关心一件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没有力量能证得呢?我相信每一个同修都关心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诸位,能不能证得,不要问别人,问你自己,换句话说,你自己肯不肯去求证,如果你自己肯,像经论里面说的,直下承当,你确实在一生当中,可以证得,为什么呢?因为用功这个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你,你要肯干,那你当然可以证得,一生决定可以成佛,我们再讲一切经里头,有两部经叫根本*轮,一部是《华严》,一部是《法华》,佛在这两部经里面,都摆出样子给我们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一生成佛,没等第二生。《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都是讲一生。因此可知,这个一生是可以办得到。
可是我在讲席里头跟诸位讲,我们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要是不具足,那么就没有指望了,三个要具足呢?这一生一定成就,这三个条件经上讲: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我在讲席当中又补充了三条,实际上这三条善根福德因缘都有了,我怕诸位因为常常念经,善根福德因缘有口无心念过去了,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提醒诸位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要通达理论,第二要晓得方法,第三要明了境界,这三桩事情都是善根福德所包含的,理论通达了没有怀疑,方法明了了,你可以修行,你自己有了办法,境界知道了,你的信心增长,决定不会退转,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我自己到那个阶级,自己知道,前面情况怎么样我晓得,后面的情况是怎么样我也晓得,我现在自己在那个地方,我也知道,信心充足,法喜充满。前面什么不知道,里头什么也不晓得,迷在里头,这个修行很苦,换句话说,好象自己走路一样,走在大路当中,不晓得自己在那里,这是很苦恼的事情,所以境界要晓得。
那么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可不可以都搞清楚呢?可以,这个大家放心,佛法讲的,你要是具足有这个因缘的话,确实可以,所以佛法是自古以来,都有师承的,就是当我们自己没有搞清楚的时候,这些条件不具足的时候,我们要依靠老师,要依靠一个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统统搞清楚了就可以离开老师,为什么呢?你可以独立了,可以不必再依靠老师。拿《华严经》作比喻,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善财童子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你看《华严经》这一段经文讲的本末二会,文殊菩萨是本会,在四十华严里面三卷经,头三卷这是本会,就是善财还没有具足这个条件,那他要跟老师,他要依靠老师,文殊菩萨就是它的老师,这个我们讲师承,他这些条件统统都具足了,不必再依靠老师了,这就出去参学:五十三参,那是自修、自悟、自证,不必再依靠老师。由此可知,开头,依靠老师非常重要,必须在老师会下成就这些条件,才可以独立。
那么究竟要跟老师跟多久呢?这每个人不一定,我们看看中国这些古大德,有些人很短,有些人期限很长,所以跟老师的时间是不一定,而是以具足这些条件为圆满,你跟老师一天,一天当中你都具足了,那你就毕业了,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具足,那么就十年毕业、二十毕业、三十年毕业,一生当中条件都不具足,一生都不能离开老师,这是古大德他们垂范的典型,这是我们的好榜样,那么亲近老师这里头确确实实也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个我们浅而言之,所谓善根,就是你能够听得懂,这是善根,你能够明辨邪正是非,这是你的善根,你有这个能力,你对于老师能够尊重,在学习期间当中,你有恒心,你有耐心,这是你的福德,为什么呢?我不成就,我不离开老师一步,这是福报、福德,因缘是老师、同学、道场我们今天讲一切设备,同参道友,这是因缘,这些统统具足,不太容易,那也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并不是很简单的,你要是统统具足了,可以说成功就在望,指日可待。
独头意识后头还有一个批注,就是这一张的最后,讲独头意识,这里头又分三种,我们都要搞清楚,第一种叫定中意识,这是与定相应的,譬如修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修九次第定这是阿罗汉所得到的禅定,以念佛法门来说,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定中意识,这一种统统是讲修行人,也就是讲修行人之所用心,这个用心算是得法,即用第六意识心用得很如法。
下面两种就是一般凡夫,独散意识,就是我们现前,独是简别他不是五俱,它独自起来的,这里头没有其它的跟它一起,散是散乱,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散乱心,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一般人头脑糊里胡涂的,糊里胡涂的这个就是独散意识,如果是五俱起意识,头脑有条理、很清楚,独散意识这个人就是糊里胡涂、迷惑颠倒,就是这样的情形,这种情形也是我们常常能看见的,还有一种是梦中意识,你为什么会梦?作梦也是独头意识在起作用,所以梦里头你的神志决定没有清醒的时候那么清楚,原因在那个地方呢?因为清醒的时候是五俱起意识,所以头脑特别清楚,作梦的时候,它不是五俱起,它是独头意识,所以梦之境界就不太清楚。
这底下注明的:『此即独散意识,因其形相内略异于五识,故别立此★』,这个就是梦中的独散的意识,统统都是属于独头意识起的作用。下面批注为什么叫它独头?“以皆不与五识俱起,”定中、独散,梦中它都不与前五识同时起作用,“虽已得自在者”,这个已得自在者就是定中意识,像阿罗汉,像我们得一心不乱的,这是已经得自在了,可是定中意识是得于五识俱起,就是得自在的人它可以,梦中的境界还是跟我们醒的时候,一样的清楚,那只有在定中才行,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此地单讲:“然今且取未得自在者言,”专门讲凡夫,得到定的人,已经得自在的人,它虽然是与前五识起作用,但是那个前五它不是与根尘起作用,单单是五识起作用,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凡夫起作用是…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