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沙彌戒、比丘戒這個是小乘戒,菩薩是大乘戒,在家同修受戒的時候,你受叁皈五戒,是小乘戒,你受菩薩戒是大乘戒,所以大小乘戒並行,這種修行方法確實是很殊勝的。
底下是講果報,果報你看“引滿二業”,引業是講的正報,滿業是講的依報,這就是依正兩種果報。所以看旁邊小注第四,實際上底下這個表,我已經列出來了,引業指五趣總報,滿業指五趣身別報,諸位看表解,這個表解彎過來,你看這一邊,引爲總報業,指第八識,我們以人道來講,我們到人道來投胎,這是前世,我們這個業力可以說相當的複雜,五戒的業力很強,先得果報,我們到人道來投胎,得到這個人身,這是總報,這是引報,引業,就是在六道輪回裏面,牽引我們到那一道去投胎,這叫做引業,這個就是第六識,我們一般講神識去投胎。
底下講異熟身酬引業,異熟身是相續相,這裏面牽涉到有很深的道理,這個異熟等我們講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再給諸位說明,滿業是別報業之前六識所得的體,譬如說我們到人道來投胎,大家在前世都作有五戒之業因,都得到人身,可是雖得到人身,我們面貌不相同,這就是滿業,就是別報,我們身體健康狀況不相同,我們壽命長短不相同,這些跟我們身體正報不一樣,這是屬于滿業,都得到人身這是引業,所以給諸位說,引業是無記性的,可以說是平等的,都得一個人身,在滿業上講不平等了,滿業牽涉到過去善惡的業報,所以這個果報是相當複雜。再有我們生活的環境不相同,就是貧富貴賤不一樣,這個是依報的環境不相同。所以前六識,異熟身它這個是間斷的,前面八識是相續的,酬滿業就是苦樂憂喜舍,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這個是講果報,叁業造作一定感受六道輪回的果報。六道輪回從那裏來的?是自己製造的,苦樂種種的受,從那裏來的,也是自己製造的,我們看別人享樂,不要去嫉妒,嫉妒造業;不要去障礙,障礙造的業更重,爲什麼呢?各人各人的果報,如果我們再造業,那我們來生得到的是更不如意,比這一生還要差。如果你要覺悟了,從此之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們今生種種不如意,到來生會得大自在,爲什麼呢?今生修的善業多惡業少,來生必定是得自在。
第二講“諸識獨最”,這個旁邊我批注的是造業,第六意識在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裏面,講到造業它是第一,這個業裏面有善業有惡業有淨業,它都是第一,造善業它是第一,造惡業它也是第一,我們學佛修淨業它也是第一,譬如說我們念佛人目標是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諸位要知道,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都是第六意識心,都是意識心,當然我們的目標不僅如此,總想能證得理一心不亂,但是諸位要曉得理一心不亂是以事一心不亂爲基礎,再往上提升的,由此可知,在修行的最初這個階段,我們用的確實是第六意識心,雖然我們今天常常強調舍識用根,可是畢竟我們還是舍不了,舍不了呢?你還是用的第六意識心,到第六意識心用到清淨無染,自然就轉成智能了,就是舍識用根,所以這個裏頭它有過程,它有程序的,不能夠躐等的,到達轉識成智了,世出世間一切真相,統統都明了了,正如唯識所說,後面一條說“輪回不停”。輪回就是第六意識的力量在推動的,換句話說輪回就是它製造的,如果不是它,哪裏會有輪回呢?沒有輪回這個相。法界緣起這個相,有;輪回的相沒有。法界緣起的這個相,給諸說是實相,所以你要是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過來的時候,你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境界呢?是一真法界。你見到法界緣起,從法界緣起裏面看,法界是平等一相,清淨寂滅相,在一般的講法,八地菩薩才親證到,八地菩薩證得。如果把尺度放寬一點,我們也可以說圓教初住以上就已經入了這個境界,但是入的粗、淺,位次越往上,這個境界越細、越清楚,這都是一真法界。
在淨土裏面說,實報土與常寂光淨土,這個裏頭不但沒有輪回,而且也沒有十法界,緣起有沒有?有緣起,那麼我們也許最關心一件事情,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力量能證得呢?我相信每一個同修都關心這個問題,我可以告訴諸位,能不能證得,不要問別人,問你自己,換句話說,你自己肯不肯去求證,如果你自己肯,像經論裏面說的,直下承當,你確實在一生當中,可以證得,爲什麼呢?因爲用功這個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別人不能代替你,你要肯幹,那你當然可以證得,一生決定可以成佛,我們再講一切經裏頭,有兩部經叫根本*輪,一部是《華嚴》,一部是《法華》,佛在這兩部經裏面,都擺出樣子給我們看,《華嚴經》裏面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沒等第二生。《法華經》裏面龍女八歲成佛,這都是講一生。因此可知,這個一生是可以辦得到。
可是我在講席裏頭跟諸位講,我們要具足叁個條件,這叁個要是不具足,那麼就沒有指望了,叁個要具足呢?這一生一定成就,這叁個條件經上講: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具足這叁個條件,我在講席當中又補充了叁條,實際上這叁條善根福德因緣都有了,我怕諸位因爲常常念經,善根福德因緣有口無心念過去了,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提醒諸位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要通達理論,第二要曉得方法,第叁要明了境界,這叁樁事情都是善根福德所包含的,理論通達了沒有懷疑,方法明了了,你可以修行,你自己有了辦法,境界知道了,你的信心增長,決定不會退轉,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我自己到那個階級,自己知道,前面情況怎麼樣我曉得,後面的情況是怎麼樣我也曉得,我現在自己在那個地方,我也知道,信心充足,法喜充滿。前面什麼不知道,裏頭什麼也不曉得,迷在裏頭,這個修行很苦,換句話說,好象自己走路一樣,走在大路當中,不曉得自己在那裏,這是很苦惱的事情,所以境界要曉得。
那麼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可不可以都搞清楚呢?可以,這個大家放心,佛法講的,你要是具足有這個因緣的話,確實可以,所以佛法是自古以來,都有師承的,就是當我們自己沒有搞清楚的時候,這些條件不具足的時候,我們要依靠老師,要依靠一個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統統搞清楚了就可以離開老師,爲什麼呢?你可以獨立了,可以不必再依靠老師。拿《華嚴經》作比喻,在沒有搞清楚之前,善財童子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你看《華嚴經》這一段經文講的本末二會,文殊菩薩是本會,在四十華嚴裏面叁卷經,頭叁卷這是本會,就是善財還沒有具足這個條件,那他要跟老師,他要依靠老師,文殊菩薩就是它的老師,這個我們講師承,他這些條件統統都具足了,不必再依靠老師了,這就出去參學:五十叁參,那是自修、自悟、自證,不必再依靠老師。由此可知,開頭,依靠老師非常重要,必須在老師會下成就這些條件,才可以獨立。
那麼究竟要跟老師跟多久呢?這每個人不一定,我們看看中國這些古大德,有些人很短,有些人期限很長,所以跟老師的時間是不一定,而是以具足這些條件爲圓滿,你跟老師一天,一天當中你都具足了,那你就畢業了,你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才具足,那麼就十年畢業、二十畢業、叁十年畢業,一生當中條件都不具足,一生都不能離開老師,這是古大德他們垂範的典型,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那麼親近老師這裏頭確確實實也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我們淺而言之,所謂善根,就是你能夠聽得懂,這是善根,你能夠明辨邪正是非,這是你的善根,你有這個能力,你對于老師能夠尊重,在學習期間當中,你有恒心,你有耐心,這是你的福德,爲什麼呢?我不成就,我不離開老師一步,這是福報、福德,因緣是老師、同學、道場我們今天講一切設備,同參道友,這是因緣,這些統統具足,不太容易,那也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並不是很簡單的,你要是統統具足了,可以說成功就在望,指日可待。
獨頭意識後頭還有一個批注,就是這一張的最後,講獨頭意識,這裏頭又分叁種,我們都要搞清楚,第一種叫定中意識,這是與定相應的,譬如修四禅八定,這是世間禅定,修九次第定這是阿羅漢所得到的禅定,以念佛法門來說,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叁昧,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都是定中意識,這一種統統是講修行人,也就是講修行人之所用心,這個用心算是得法,即用第六意識心用得很如法。
下面兩種就是一般凡夫,獨散意識,就是我們現前,獨是簡別他不是五俱,它獨自起來的,這裏頭沒有其它的跟它一起,散是散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散亂心,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一般人頭腦糊裏胡塗的,糊裏胡塗的這個就是獨散意識,如果是五俱起意識,頭腦有條理、很清楚,獨散意識這個人就是糊裏胡塗、迷惑顛倒,就是這樣的情形,這種情形也是我們常常能看見的,還有一種是夢中意識,你爲什麼會夢?作夢也是獨頭意識在起作用,所以夢裏頭你的神志決定沒有清醒的時候那麼清楚,原因在那個地方呢?因爲清醒的時候是五俱起意識,所以頭腦特別清楚,作夢的時候,它不是五俱起,它是獨頭意識,所以夢之境界就不太清楚。
這底下注明的:『此即獨散意識,因其形相內略異于五識,故別立此★』,這個就是夢中的獨散的意識,統統都是屬于獨頭意識起的作用。下面批注爲什麼叫它獨頭?“以皆不與五識俱起,”定中、獨散,夢中它都不與前五識同時起作用,“雖已得自在者”,這個已得自在者就是定中意識,像阿羅漢,像我們得一心不亂的,這是已經得自在了,可是定中意識是得于五識俱起,就是得自在的人它可以,夢中的境界還是跟我們醒的時候,一樣的清楚,那只有在定中才行,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此地單講:“然今且取未得自在者言,”專門講凡夫,得到定的人,已經得自在的人,它雖然是與前五識起作用,但是那個前五它不是與根塵起作用,單單是五識起作用,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凡夫起作用是…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