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的愈多,操心愈多,愈不自在,你要想自在,统统放下,什么都没有就自在了。这个理,你们听了也认为不错,也点头,你就是放不下,换一句话说你还是不自在,统统舍尽了,你所得到的是一切圆圆满满的;你不肯舍,你所得到的就是那一点点,有限的一点点,而且还得不到,还会失舍,随时会失掉,所以第六识、第上识它的功用,你要搞清楚,你喜用它,修行证果,成佛作祖是它,你不会用它,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教你堕三涂、受轮回也是它,所谓是罪魁功首,造罪业它第一、一等,你要说修功德,它也是一等,这个就是指的第六意识,所以先要它稳定、专一就会成功,可是你自己一定要去找,它为什么不专一,要找这个原因,找到之后,把它消除,心自然就清净,就专一了。
第七是“恒思量”,旁边注的“有定所”,它与第六意识不一样,第六意识是无有定所,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第七识有定所,定在那里呢?我执,虽有定所,不好、迷惑,所有烦恼的根源都从它生的,有了我了,当然就想我所有,如果你要是真破了,我都没有了,那来的我所有呢?到后面我们再细讨论。
第八“含藏异熟”,我这个地方注的,含是包含,藏是收藏,异熟,就是因缘果时,它是会变的,变异成熟,怎么个变异成熟法,下面再讲。诸位再看注二,注二给我们解释八识的性质,首先说“不动唯性”,第一表里头用圆圈作个符号,作个代表,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是不动的,不动的真性里面具足无量的智能、无量的德能,佛与大菩萨就是住在不动这个本性,譬如经里常讲,八地菩萨证得了不动地,换句话说八地菩萨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就是不动地,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萨,与如来的果位上实在没有什么两样,他所用的心,就是大圆镜智,心要是动了,有一念妄动,这就变成识了,前面第一表里面我们说过,它一动就变成识了,这个识我们叫它做阿赖耶识。
“集起唯心”,这是说明阿赖耶识,集是集种,集合种子,无量无边的种子,统统收集在阿赖耶,阿赖耶像个大仓库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种子统统都在阿赖耶识里头,这是集的意思;起就是起现行,起作用,这个唯心,这个心就是第八识,第八名心,诸位要晓得,集起两个意思是同时的,譬如我们讲现起,眼前的一切现象,这就是阿赖耶的起现行,这个现行是剎那剎那现起,所以这个现行它不是真的,经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你就想想它这个现行是生灭的,生灭的现行是前后不相道的,个个是独立的,就好象我们看电影那个底片一样,张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行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一面起现行,一面这个种子落在阿赖耶里去,所以阿赖耶现行与种子好象在那里循环,永远在循环,循环在这个上面了,就是现行;下面了就是种子,不断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就是阿赖耶的相。那阿赖耶多大呢?广大无边,一迷了真如本性,整个本性变成了阿赖耶;如果你一觉悟了,整个阿赖耶就是真如本性。这一段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谁识里可以算是根本法,我们要是不把它搞清楚,以后对于唯识就会发生很多的障碍。
我们看注四这一段,在这一段里面,先说五俱起识,这个就是明了意识,五俱起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此地所列的三项,这三项里面,分别是第六识,是与第六俱起,就是分别识,染净是与第七俱起的,是末那识,意里头有染净,根本依就是八识,八识里面它有业相、转相、境界相,它里头包括三个,加上前面两个,一共是五种,无论哪一个识起作用,必定有这五种,所以叫它做五俱起识。
旁边有个小批注释根本依。根本就是种子,我们今天所谓的印象、习气,譬如说我们见色、闻声,心里面落了印象,这个印象在唯识里面就叫做种子,种子今人称之为印象,种子的力量有强弱不同,有的力量很强,有的力量徇薄弱,这个意思我们也容易懂,好比印象有深有浅,如果特别氅意这个印象就会很深,如果没有注意,这个印象力量就显得很浅,力量强的先受报,力量弱的后受报,将来果报有先后的不相同,这个是我们要注意到的。
五俱起识底下有个三,这个三是批注,“前五了别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是了别外面的境界,“五识分了五境”,这个五识就是前五识,眼识它只了别色尘,耳识只了别闻尘,各有各的对象,彼此不会混杂,可是第六识就不一样,第六是总了五境,它有这个能力,就是五尘境界落谢影子,它都能够缘得到,因此它的功能也特别大,这是简单的给诸位说明什么叫五俱起识,这个都是唯识里面很重要的法相名词,我们要记住,将来在唯识经论里头常常会看到。第二讲独头意识,独头就是指第六识,意有主宰的意思,这个后面有两条注子,第一个注子是后头所列的第二,这是讲它恒易转。小注里头第二是说性界,受恒易转,也就是前面讲的第六识恒易转,曾经简略的给诸位介绍过,即主意不定,主意不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学佛,世间事情你要是拿不定主意,朝三暮四,无论是大事小事都不会有成就,哪些不定呢?你看这个地方举出了三类:
第一个是讲性,性有善、有恶、有无记,不稳定,譬如说我们对人,一会儿一个念头,想想这个人不错,对他很好,是善心所;一会儿想想他有很多毛病,这叫恶心所。所以它的念头常常在转,因为念头常常在转,所以才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如果这个念头不转了,那好的永远是好,恶的永远是恶。就是因为这个念头转得很快,甚至于自己都控制不了,这个讲善恶之性。三性不稳定。
第二个讲界,这个界特别是讲果报,我们在六道轮回不稳定,这个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总是在这里头轮回,而且我给诸位说,色界、无色界去的机会比较少,欲界里面的机会最多,所以总是超越不了欲界,这三界里面是欲界最苦,为什么脱离不了呢?就是五欲你断不掉,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佛给我们讲这叫地狱五条根,这五桩事情断不了,欲界就不能够超出,我们讲念佛求生净土,这五桩事情要是不能够摆脱,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成,为什么呢?就好象绳索一样,它把你牵在这个地方,像我们坐船,船的缆绳一样,它有五条缆绳,有一条牵住你,你这个船就不能开动,这是我们特别要记住的,如果不断五欲六尘,三界就出不去,这个是变化很大,生生世世都在这里转变,舍身受身极不稳定,果报不稳定,前面一条是造因不稳定,就是造业不稳定,恒易转,第二条是果报不稳定,也恒易转,第三条是享受不稳定,享受是苦乐忧喜舍,我们想想人生在世,苦多乐少,这个可以说是剎那剎那都在那里变化,这个是极不稳定。
那么独头意识,注意看下面,它的功用第一个是动身业,意好象总司令一样,它是发号司令在那里指挥,我们身体一切的动作,都是它在那里支配,第二个是发语,一切的言语,也是意在操纵的,它在那儿作主,譬如我们说一句话,要问你这句话什么意思,意在那儿作主的,那独头意识它本身的活动就是意业,动身业就是身业:身的造作,发语业是言语的造作,由此可知,身语意三业的造作,是以意为主。那么我们可以说意清净了,身语都清净;意是染污的,纵然身之礼拜、语之赞佛,都不清净。譬如说我们心里头巴结佛,求佛保佑我升官发财,我对他礼敬、对他称赞,这个礼敬,称赞都不清净,为什么呢?你有企图,如果佛不保佑你升官发财,那么你对他就不礼敬,也没有称赞,所以诸位要晓得,意业不净礼敬、称赞都是不清净的,假如意业是清净的,打人、骂人都是清净的。曾经有同学来问我,《四十华严》里面甘露火王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你作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父母就是甘露火王,为什么呢?父母打你、骂你,是为了你好,为了爱护你,所以是清净的,不是染污的;别人作错了事情,你看他打不打他?骂不骂他?他才不理他,佛陀教诫他的学生,有的时候也有骂,有责备的时候,那是清净的,所以说意业清净了,身语都清净,意业不清净的时候,身语都不清净,最重要的就是意业,既然三业有造作了,有造作必定有果报,决定不会说造作之后没有果报,给诸位说没有这个事情。所以经论里头常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来的时候,众生害怕了,他在造作的时候,他不害怕,他忘掉了;果报现前的时候,他害怕了,这个时候害怕有没有用处?一点用都没有,菩萨对于这个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果报来了他不怕,纵然堕地狱,他也不怕,为什么呢?知道这个是自作自受,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他能够逆来顺受,这是菩萨。他明白人,菩萨是怕造因,菩萨怕造业,他知道造业要受果报的。
那么我再告诉诸位,小乘人害怕的是怕身语业,所以小乘戒戒在那里呢?身口七支,这个是小乘戒,大乘戒怎么样呢?大乘戒不禁身言,大乘戒戒在意地,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譬如讲杀生,小乘戒一定要把有情的生命杀死了,这才犯戒,起心动念不犯乘,那个人我恨他,我想杀他,但是我没有杀他,这个不犯戒,所以小乘戒跟世间法律是差不多的,你心里起念头,确实没有这个行为,不构成法律的刑责。可是大乘戒里面就不行,大乘戒里起心动念就犯戒了,这个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大乘戒是戒在意业,不戒身语,因为意业清净,身语自然清净,所以身语就不必戒了,小乘戒在事,身语是事,不戒在心,大乘是论心不论事,这个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小乘戒多,好持,容易作得到,大乘菩萨戒虽然不多,不容易作到,因为它是在起心动念之处。在中国无论是出家在家,是大小乘戒同时修学的,这个跟从前印度以及现在的南洋小乘国家的佛教不一样。譬如泰国,他们只有小乘戒没有菩萨戒,在中国受戒的时候,譬如说三坛大…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