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有的愈多,操心愈多,愈不自在,你要想自在,統統放下,什麼都沒有就自在了。這個理,你們聽了也認爲不錯,也點頭,你就是放不下,換一句話說你還是不自在,統統舍盡了,你所得到的是一切圓圓滿滿的;你不肯舍,你所得到的就是那一點點,有限的一點點,而且還得不到,還會失舍,隨時會失掉,所以第六識、第上識它的功用,你要搞清楚,你喜用它,修行證果,成佛作祖是它,你不會用它,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教你墮叁塗、受輪回也是它,所謂是罪魁功首,造罪業它第一、一等,你要說修功德,它也是一等,這個就是指的第六意識,所以先要它穩定、專一就會成功,可是你自己一定要去找,它爲什麼不專一,要找這個原因,找到之後,把它消除,心自然就清淨,就專一了。

  第七是“恒思量”,旁邊注的“有定所”,它與第六意識不一樣,第六意識是無有定所,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第七識有定所,定在那裏呢?我執,雖有定所,不好、迷惑,所有煩惱的根源都從它生的,有了我了,當然就想我所有,如果你要是真破了,我都沒有了,那來的我所有呢?到後面我們再細討論。

  第八“含藏異熟”,我這個地方注的,含是包含,藏是收藏,異熟,就是因緣果時,它是會變的,變異成熟,怎麼個變異成熟法,下面再講。諸位再看注二,注二給我們解釋八識的性質,首先說“不動唯性”,第一表裏頭用圓圈作個符號,作個代表,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是不動的,不動的真性裏面具足無量的智能、無量的德能,佛與大菩薩就是住在不動這個本性,譬如經裏常講,八地菩薩證得了不動地,換句話說八地菩薩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這個就是不動地,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薩,與如來的果位上實在沒有什麼兩樣,他所用的心,就是大圓鏡智,心要是動了,有一念妄動,這就變成識了,前面第一表裏面我們說過,它一動就變成識了,這個識我們叫它做阿賴耶識。

  “集起唯心”,這是說明阿賴耶識,集是集種,集合種子,無量無邊的種子,統統收集在阿賴耶,阿賴耶像個大倉庫一樣,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種子統統都在阿賴耶識裏頭,這是集的意思;起就是起現行,起作用,這個唯心,這個心就是第八識,第八名心,諸位要曉得,集起兩個意思是同時的,譬如我們講現起,眼前的一切現象,這就是阿賴耶的起現行,這個現行是剎那剎那現起,所以這個現行它不是真的,經裏面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你就想想它這個現行是生滅的,生滅的現行是前後不相道的,個個是獨立的,就好象我們看電影那個底片一樣,張張是獨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行的狀況就是這個樣子,一面起現行,一面這個種子落在阿賴耶裏去,所以阿賴耶現行與種子好象在那裏循環,永遠在循環,循環在這個上面了,就是現行;下面了就是種子,不斷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變種子,這個就是阿賴耶的相。那阿賴耶多大呢?廣大無邊,一迷了真如本性,整個本性變成了阿賴耶;如果你一覺悟了,整個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這一段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誰識裏可以算是根本法,我們要是不把它搞清楚,以後對于唯識就會發生很多的障礙。

  我們看注四這一段,在這一段裏面,先說五俱起識,這個就是明了意識,五俱起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的,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此地所列的叁項,這叁項裏面,分別是第六識,是與第六俱起,就是分別識,染淨是與第七俱起的,是末那識,意裏頭有染淨,根本依就是八識,八識裏面它有業相、轉相、境界相,它裏頭包括叁個,加上前面兩個,一共是五種,無論哪一個識起作用,必定有這五種,所以叫它做五俱起識。

  旁邊有個小批注釋根本依。根本就是種子,我們今天所謂的印象、習氣,譬如說我們見色、聞聲,心裏面落了印象,這個印象在唯識裏面就叫做種子,種子今人稱之爲印象,種子的力量有強弱不同,有的力量很強,有的力量徇薄弱,這個意思我們也容易懂,好比印象有深有淺,如果特別氅意這個印象就會很深,如果沒有注意,這個印象力量就顯得很淺,力量強的先受報,力量弱的後受報,將來果報有先後的不相同,這個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五俱起識底下有個叁,這個叁是批注,“前五了別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是了別外面的境界,“五識分了五境”,這個五識就是前五識,眼識它只了別色塵,耳識只了別聞塵,各有各的對象,彼此不會混雜,可是第六識就不一樣,第六是總了五境,它有這個能力,就是五塵境界落謝影子,它都能夠緣得到,因此它的功能也特別大,這是簡單的給諸位說明什麼叫五俱起識,這個都是唯識裏面很重要的法相名詞,我們要記住,將來在唯識經論裏頭常常會看到。第二講獨頭意識,獨頭就是指第六識,意有主宰的意思,這個後面有兩條注子,第一個注子是後頭所列的第二,這是講它恒易轉。小注裏頭第二是說性界,受恒易轉,也就是前面講的第六識恒易轉,曾經簡略的給諸位介紹過,即主意不定,主意不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學佛,世間事情你要是拿不定主意,朝叁暮四,無論是大事小事都不會有成就,哪些不定呢?你看這個地方舉出了叁類:

  第一個是講性,性有善、有惡、有無記,不穩定,譬如說我們對人,一會兒一個念頭,想想這個人不錯,對他很好,是善心所;一會兒想想他有很多毛病,這叫惡心所。所以它的念頭常常在轉,因爲念頭常常在轉,所以才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如果這個念頭不轉了,那好的永遠是好,惡的永遠是惡。就是因爲這個念頭轉得很快,甚至于自己都控製不了,這個講善惡之性。叁性不穩定。

  第二個講界,這個界特別是講果報,我們在六道輪回不穩定,這個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總是在這裏頭輪回,而且我給諸位說,色界、無色界去的機會比較少,欲界裏面的機會最多,所以總是超越不了欲界,這叁界裏面是欲界最苦,爲什麼脫離不了呢?就是五欲你斷不掉,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佛給我們講這叫地獄五條根,這五樁事情斷不了,欲界就不能夠超出,我們講念佛求生淨土,這五樁事情要是不能夠擺脫,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爲什麼呢?就好象繩索一樣,它把你牽在這個地方,像我們坐船,船的纜繩一樣,它有五條纜繩,有一條牽住你,你這個船就不能開動,這是我們特別要記住的,如果不斷五欲六塵,叁界就出不去,這個是變化很大,生生世世都在這裏轉變,舍身受身極不穩定,果報不穩定,前面一條是造因不穩定,就是造業不穩定,恒易轉,第二條是果報不穩定,也恒易轉,第叁條是享受不穩定,享受是苦樂憂喜舍,我們想想人生在世,苦多樂少,這個可以說是剎那剎那都在那裏變化,這個是極不穩定。

  那麼獨頭意識,注意看下面,它的功用第一個是動身業,意好象總司令一樣,它是發號司令在那裏指揮,我們身體一切的動作,都是它在那裏支配,第二個是發語,一切的言語,也是意在操縱的,它在那兒作主,譬如我們說一句話,要問你這句話什麼意思,意在那兒作主的,那獨頭意識它本身的活動就是意業,動身業就是身業:身的造作,發語業是言語的造作,由此可知,身語意叁業的造作,是以意爲主。那麼我們可以說意清淨了,身語都清淨;意是染汙的,縱然身之禮拜、語之贊佛,都不清淨。譬如說我們心裏頭巴結佛,求佛保佑我升官發財,我對他禮敬、對他稱贊,這個禮敬,稱贊都不清淨,爲什麼呢?你有企圖,如果佛不保佑你升官發財,那麼你對他就不禮敬,也沒有稱贊,所以諸位要曉得,意業不淨禮敬、稱贊都是不清淨的,假如意業是清淨的,打人、罵人都是清淨的。曾經有同學來問我,《四十華嚴》裏面甘露火王這是什麼意思?我說你作錯了事情,父母責備你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父母就是甘露火王,爲什麼呢?父母打你、罵你,是爲了你好,爲了愛護你,所以是清淨的,不是染汙的;別人作錯了事情,你看他打不打他?罵不罵他?他才不理他,佛陀教誡他的學生,有的時候也有罵,有責備的時候,那是清淨的,所以說意業清淨了,身語都清淨,意業不清淨的時候,身語都不清淨,最重要的就是意業,既然叁業有造作了,有造作必定有果報,決定不會說造作之後沒有果報,給諸位說沒有這個事情。所以經論裏頭常常講,衆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來的時候,衆生害怕了,他在造作的時候,他不害怕,他忘掉了;果報現前的時候,他害怕了,這個時候害怕有沒有用處?一點用都沒有,菩薩對于這個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果報來了他不怕,縱然墮地獄,他也不怕,爲什麼呢?知道這個是自作自受,那有什麼法子?所以他能夠逆來順受,這是菩薩。他明白人,菩薩是怕造因,菩薩怕造業,他知道造業要受果報的。

  那麼我再告訴諸位,小乘人害怕的是怕身語業,所以小乘戒戒在那裏呢?身口七支,這個是小乘戒,大乘戒怎麼樣呢?大乘戒不禁身言,大乘戒戒在意地,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難。譬如講殺生,小乘戒一定要把有情的生命殺死了,這才犯戒,起心動念不犯乘,那個人我恨他,我想殺他,但是我沒有殺他,這個不犯戒,所以小乘戒跟世間法律是差不多的,你心裏起念頭,確實沒有這個行爲,不構成法律的刑責。可是大乘戒裏面就不行,大乘戒裏起心動念就犯戒了,這個是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大乘戒是戒在意業,不戒身語,因爲意業清淨,身語自然清淨,所以身語就不必戒了,小乘戒在事,身語是事,不戒在心,大乘是論心不論事,這個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小乘戒多,好持,容易作得到,大乘菩薩戒雖然不多,不容易作到,因爲它是在起心動念之處。在中國無論是出家在家,是大小乘戒同時修學的,這個跟從前印度以及現在的南洋小乘國家的佛教不一樣。譬如泰國,他們只有小乘戒沒有菩薩戒,在中國受戒的時候,譬如說叁壇大…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