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諸位看唯識簡介,第二表。首先說明識是從性變出來的,所以這個性,我們底下講它有內有外。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內外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學佛的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都有這個遍計所執,一說內外,馬上把它分了,內是內,外是外;內不是外,外不是內,這個就麻煩了,就沒法子入唯識之門,也沒法子入大乘之門。所以大乘佛法,無論講內外,講中邊統統都是一,都不是二。那麼這個內外下面就分了,心意識這個就是內,境就是外。識是從性變現出來的,說是內外還是一體,內就是講的見分,外就是講的相分,見相一個自證分,這個後頭會給諸位說明,底下有叁段批注,它這個注一是在第一表裏頭,這個注就是注第一表所劃的圖,第一表裏面這個注一,法性如是,旁邊有個批注,這是當年李老師講的時候,可以說裏頭差不多有一半是李老師講的,我的舊筆記,另外一半是補充的,此是解釋性之來湩,是法性如是,但是雖是解釋性之來源,性沒有來源,怎麼能夠解釋呢?
所以下面說“世說解性”,世說就是世間人如此說,在佛法裏面講都是戲論,因爲衆生有一個毛病,喜歡追根究竟,說阿賴耶識,識是從性變現的,性又從那來的呢?這個是喜歡追根究底,那麼世間說呢?這是以中國說法,舉出兩個,一個是列子,一個是易經裏面所講的,實際上易經只是講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個邏輯跟我們佛法裏面講的是相通的,但是後來儒家把太極上又加個無極,實際上這個都是佛教的思想,宋儒都是學佛的,把佛教的理論,佛教的思想,附會在儒家的經裏面,易經是儒家學說的基礎,也就是學說的根本,可以說六經都是易經的腳注,易經裏面所講的,確確實實是說的宇宙的本體現象,拿我們今天來講就是體相用叁大,就說這個問題。所以無極是宋儒推之上曰純善之性,曰無極,動呢?就叫做太極,這是宋儒說的,在以前沒有這個說法,講太極呢?自古以來就有這個說法,這是舉孔子爲例。最初有這麼一樁事情,大學謂之明德,所以這個明明,諸位想一想,明德不明了,才要再恢複明,如果已經明了,上頭那個明就不必要了,所以明明德就是要修德,不要上面那個明字,單單講明德,那是性德,因爲性德本有;就好象起信論裏面所講的本覺本有,當然可以修得,不覺本無,當然可以離開,如果不覺本有,本有就離不開了,就斷不掉了,因爲它本無。諸位要是懂得這個道理,拿這個原則,你可以推想到六道輪回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煩惱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不生不滅是本有,當然可以證德,我們才會相信,才會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這個注子諸位自己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我們研究,還是從第二表來說起,先看注叁,第一個是說八識可以分爲四個部份,前五識是一個部份,它有很多類似之處,所以前五識可以合起來成爲一個部份,第六識是一部份,第七識是一部份,第八識是一部份,將來我們在讀唯識,如果講“八識四部”,它就是指的這些。其次說明名稱的異同,這八個識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們常常稱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稱之爲心,也可以稱之爲識,八個都叫識,這是它的名稱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別開來稱,第入稱之爲心,第七稱之爲意,前六都叫做識,這是分別的稱它,于是在宗門教下常常說離心意識,那麼你就曉得離心意識是什麼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這就是離心意識,這離心意識,諸位特別要記住,是對自己來說的,離心意識就是不用心意識,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不用心意識,是對自己說的,如果對別人也不用心意識,那就錯誤了,對自己不用心意識,真性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可是對別人要用,就是要從自己清淨心裏面變起心意識爲他受用,這個是佛菩薩,自受用裏面沒有心意識,他受用的要心意識,我們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識,這個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識,佛菩薩與我們不一樣的,是舍識用根,就是舍心意識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底下第叁條說“名種之別”,別是講區別,八識或者我們講百法,就是五蘊,這個地方專門著重在八識上說的,八識就是五蘊,前五種就是受蘊,就是受,第六識就是想,第七識就是行,第八就是識,就是五蘊裏面講的受、想、行、識,如果要從百法裏面來講,那這個配法就不是這樣的了,百法裏面講這個受是五★行心所裏面的受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是這個受心所,單獨列的一蘊。想蘊呢?也是五★行裏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個相應的心所裏面有兩個心所獨立成爲兩蘊,其余的還有四十九個相應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全部都是屬于行蘊,識蘊就是八識,前五識,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識裏頭,色就是色法十一個,五根六塵,這就把整個百法裏面,九十四種有爲法統統包括盡了,五蘊就是百法,五蘊要是配八識來說,就是這個講法,這是單單配八識來說的。後面這一條,我們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因爲底下還要來討論,就是八識的功用,前五是分別,這個分別,實際上是了別,分別就是了別,分就是分開來,譬如說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這個就是分開或者是分別了別,是這個意思,所以千萬不要看到分別,前五識有分別心,那就錯了。如果單單講眼識,眼識就是了別,因爲它前面講了五識,五識各了別各的境界,又個不同,這個分是這個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別,了別色聲香味觸,所以這個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別了別,所以這個分別是了別的意思。
第六識叫恒易轉,換句話說,它是最不穩定。我們常常講主意不定,主意不定就一事無成,所以我期望同學們,如果你希望要有成就,就要拿定主意。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無論在哪一方面,他要是有成就的話,他的主意是堅定的,他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就是連打仗都是如此。美國人在韓戰、越戰就是主意不定,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敵人要強大的多,可是結果打了敗仗,原因在哪裏?主意不定。所以他這些軍事裝備沒辦法保護自己,到最後還是吃了敗仗,所以主意一定要定。
第六意識極不穩定,所以叫心猿意馬,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如果我們再要不拿定主意,你的光陰就浪費了,現在覺悟決定不晚,所以要把主意拿定,拿定就是學一樣東西。我也是常常勸大家,在佛法裏頭要紮根,要有根底,沒有根底,很難,太難、太難了;好象要建大樓,你的樓愈高,你這個地基打得愈深、愈堅固,你才能夠建高樓,基礎不穩固,那怎麼行呢?那沒有辦法。奠定基礎是要從待人接物、背誦經典上,認真的著手。想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在目前生活環境裏面,要做相當程度的自我犧牲,就是要忍受苦難,要肯吃虧,要能夠放得下。爲什麼呢?我們這個心定了,心清淨了,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了,道業才能夠生根,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名聞利養還能夠動搖我們的心志,諸位想一想,你這個道業的根就紮不下去,爲什麼呢?心隨名利轉。這個事情是麻煩。
所以以往蓮池大師他一生之所以成就,他常常對人說,他是得力于遍融大師的教導。遍融大師教他什麼?遍融大師在當年是佛門的泰鬥,是當世的高僧大德,他爲了要到他那裏請教,去求法,叁步一拜,到他的道場,你們想想看,這多麼虔誠,那個時候他年輕,二十幾歲出來參學的時候,到了道場之後,老和尚看到他來了,這麼虔誠,也集了大衆在講堂去接見他,拜進了之後,跪在地下求法,老和尚說:“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就給他說了這一句話,別人聽了之後都笑笑:「我們以爲老和尚有寶貴的開示,這麼虔誠拜到這裏,原來是老生常談。」這話老和尚常常講,常常講怎麼樣?聽的人耳邊風,蓮池大師聽了很感動,所以他給別人講:「你們不可以這樣說。」他是真正體會到了,所有修行失敗的人,都是被名聞利養害了,他這一句話,他聽進去了,這個就是印祖所說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一句話他真正覺悟了,曉得這一句話是對症下藥,所以他一生遠離名聞利養,他道業基礎才能夠奠定。
名利人之所好,今日出家之人,也不能避免,不曉得這個對自己傷害之大,它將你整個道業、整個前途,統統給你摧毀了,有幾個人曉得這個東西利害,如果我們把名聞利養從心地裏面拔除,名聞利養跟我不相關,你的心自然清涼自在,清淨心才是法器,清淨心決定不受世間的幹擾,什麼魔王外道對你不發生作用,這樣的人在這一生,道業必定有成就,所以蓮池大師的成就,他一生常常說,得利于遍融法師這一句話點醒了他,他能成爲一代祖師,一句話點醒了,而遍融大師這一句話常常說,沒有幾個人在這一句話裏頭覺悟過來,都把它聽做老生常談,不以爲意,所以在當時沒有第二個蓮池大師。
遍融大師對一切人並不保留,並不是說對蓮池大師特別好,不是的!他雖然十分恭敬,對待他跟對待別人一律平等,沒有偏差,爲什麼蓮池大師得利益呢?他聽了這句話,他開悟了,他明白了;別人聽了不明白。爲什麼不明白?他不知道名聞利養對修行人所造成的傷害,他體會不到。所以出家人,真正是個學道的人,出家、在家都一樣,你要想道業成就,首先要把我所有的統統把它斷掉,這個是我所有;那個是我所我,你的道業就不要想成就了,爲什麼呢?有了個我所有,就是累贅,你的心就不能定,就是這第六意識恒易轉,你主意就不定,要把它舍棄掉,不要害怕,我舍棄掉了,那我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道業才能成,你什麼都有了,你道業就不能成就,什麼都沒有了,佛、菩薩、護法神護持你;你什麼都有了,護法神遠離你,爲什麼呢?你自己有辦法,用不著他,他來了,你也不會恭敬他,用不著他,因爲你自己樣樣都有了。什麼都沒有,護法神就要照顧你,這個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對于一個學道的人也是…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