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他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們要照顧他,他要有了,他比我還多,我照顧他作什麼呢?用不著照顧他。所以我們要把一切物舍盡。

  我們建立這個圖書館,建立這個道場,這大樓一直到今天還沒有算完工,手續統統都完全了,我們組織一個財團法人,我絕不參加,財團法人別人去組織,你們去管理,道場呢?你們的,我一無所有,如果我要是在裏頭加個董事長,這個道場是我的,我也完蛋了,爲什麼呢?我對這個要操心,這個道場,有,與我無關;無,與我也無關,我什麼都不操心。佛、菩薩護持,如果你要是有個心,那萬一被人侵占了,把我們趕走了怎麼辦呢?不要等他趕,他一不高興我就走了,我還要他趕?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佛、菩薩是處處地方都給你設了道場,多自在。所以我有這個圖書館,說老實話,這個圖書館的建立,我不自在,爲什麼不自在呢?圖書館訂的這些課程,我天天在此地講,別的地方想請我去一下,我沒有時間,你看從前我沒有地方,哪個地方請我,我就到那個地方去,一年到頭雲遊四海,處處作客,處處觀光,多自在!現在我出去受限製,不自在,這是各有因緣,這個地方同修們有因緣,所以有這個道場的建立,這個道場不拒絕我在此地講經,所以這些大經大論,我們可以長時間來講解,來作研究討論,這是有這個道場的好處。從前我們各地方去講經,那都是看道場主人,他歡喜了,我們就講,他不歡喜了,我們就離開了。小部經決定沒問題,大部經很難講得圓滿。但是佛法之圓滿,絕不是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完了叫圓滿,這是我們世間人眼光看的圓滿,佛法不如是。佛法是以開悟爲圓滿,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完了,你聽了也沒開悟,這不算圓滿。蓮池大師參訪遍融和尚只是一天,只是聽了幾句話,他開悟了,他真正覺悟到名聞利養的害處,他能在一生當中都不沾染名聞利養,這個是圓滿。六祖在忍和尚那個地方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了,那是聽經圓滿,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裏面講圓滿,是講你有悟處,並不是說一部經一定要從頭到尾講完,不一定。譬如佛講《華嚴經》七處九會,九次法會在七個處所,換了七個地方。所以我們要曉得圓滿這個意思是什麼。

  那麼心不爲世間這個環境所轉,如果被佛法轉了,那又是麻煩,凡夫的心被五欲六塵所轉,可憐!學佛的人,心如果被佛法所轉了,一樣的可憐!學不成,你這個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你要親近老師,你要有一個親教師,親教師就是和尚,這個在我們一般講就叫師承,你要有個老師,老師就是負責任指導你的,你要是真正跟這個老師學,你決定成就。老師教學他就是負這個責任,決定成就,成就之大小,那是在你自己的努力,但是可以說決定性的成就。如果你要是不接受老師的指導,沒有老師,沒有師承,這裏學一點,那個地方學一點,學成大雜燴,這是不會成就的,可以說是一無所成,充其量你那個成就叫世間成就,你在世間可以作個教授或者可以作個博士,在佛法裏沒有成就,佛法裏面講的成就,最低級的是保住人身,我這一生得佛法的利益,來生不墮叁惡道,這是最低的成就。我剛才經諸位講的,你要有一個親教師,有一個和尚,他給你決定性的成就,是最起碼你不墮叁惡道,你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一定殊勝。你得人天福報,就是五乘佛法裏頭人天的成就,一定得到的。我們講六祖大師會下成就的四十叁個人,是甲等的成就:明心見性,乙等、丙等的那太多太多了,真是無法計算的。你不聽老師的指導,那叁途有份,那就是沒有成就了;你在世間無論你是怎麼樣輝煌的名聞利養,你來生墮叁惡道,這個不算成就。

  我們讀《安士高傳》,這大家都熟悉的,安士高那個同學,墮在惡道:畜生道,他是蛇身,他去作神,這個神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龍王,我們本身同胞講的媽祖,媽祖是屬于龍王,這個就是不算成就,沒有結果,那我們要研究,他爲什麼沒有結果呢?他沒有離開名聞利養,雖然是明經好施,這在我們講很難得了,叁藏教通達,講經頭頭是道,又喜歡布施,名聞利養他沒有斷盡,爲什麼沒有斷盡呢?他在分衛的時候,分衛就是托缽,齋主供養的飯菜不太好的話,他心裏就不舒服:「我是一個修行人,我對衆生有這麼多的貢獻,怎麼這一缽飯還是這樣的?」心裏難過,這就是名聞利養沒有放下,心地不清淨,沒有開悟。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得的享受,這個享受是業報:我今世的修行,來生的果報,我現前這個果報,是我過去的業報,怎麼可以說我現在的修行,殊勝功德,過去世的業報還現前,那是過去業報沒辦法,你功力不夠大,如果你這個功德果然殊勝的話,現世業報是可以轉的,不是不能轉的,可是轉怎麼樣呢?轉是一種殊勝的心才能轉;如果,唉呀!怎麼還是這樣?這就轉不了,這個念頭怎麼能轉業呢?轉業的念頭是再苦境界還是歡歡喜喜,這是個轉業的念,對于現在生活環境稍稍有一點不滿,有一點厭惡,這個念頭只有造業不能轉業。諸位要曉得清淨心轉業,染汙心造業,所以第六、第七識它造業,它不能轉業。我跟大家講的,是處處爲大家好,諸位要想成就,你要把我講的話牢牢記住。

  你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居士轉業了,了凡居士對于自己的生活有沒有抱怨?有沒有怨言?有沒有像安士高同學那種心情?你們要留意到這一點,我們讀古人的傳記,要體會到這個道理,作爲我們自己修學的借鏡,他犯的什麼過失?這個過失遭遇什麼樣的後果?我們讀了以後,想一想我們有沒有這個過失?如果我們也有這個過失,將來遭遇同樣的後果。洞庭湖這個龍王,他很幸運,他的同學安士高得道了,所以到他要遭大難的時候,他就會救他一把。那麼我們也造了這個業,將來要受這個果報,看看我們附近的同學有沒有得道的呢?如果沒有得道的,我們將來遭難,誰來救我們呢?他是沾了安士高大師的光。可是安士高大師度他,爲他修福,也只是把他脫離了惡道,把他送到忉利天去享天福,畢竟不能出叁界,所以這個果報不是究竟的,究竟的果報,最低限度要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的清淨心,比袁了凡那還要殊勝得多。所以我們要不把世緣放下,這怎麼行呢?

  在家的同修,我在此地要奉勸你們,你要覺悟,你今天的家業,你要冷靜的去想一想,是你自己的嗎?這個有所有權狀,那個也有所有權狀,一大堆,看到都是你自己的。我今天一個同學過去了,在開吊,我在這裏講經不能去,現在正在開吊,羅堅,這一死了,試問問這所有權狀,你都能帶去嗎?你一樣都帶不去。燒成骨灰了,那是你的?你不覺悟嗎?沒有一樣是你自己的!所以我們要覺悟。現前所有的,我常常給諸位說,我們有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今天我們這個道場,我在這兒使用,我不要所有權,我這個用,用一天,這一天用得很自在,明天用不用?不知道,也許明天我死了,還用什麼呢?這就不要用。你這個是心開意解,得大自在,心裏頭一點牽挂都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清淨心是這樣得來的。今天用得很自在,如果想到我明天還要用,你的心就不自在了;你要想這是我所有的,你更不相在了;你說爲兒孫,給諸位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真正爲兒孫是怎麼爲法?爲他培福,這個是真正聰明人爲兒孫。

  前天有個同修來給我講,他弟兄兩個,他的弟弟很聰明,但是不喜歡念書,很會花錢,他來跟我研究,家裏的人對他都很頭痛。那麼他是個學佛的,佛法裏面講得很清楚,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另外是報恩、報怨的。他說不像是報怨的,因爲對他家裏的人都很好,很像討債的。我說既然是討債的,那你就要還債,痛痛快快的還,他要錢的時候,隨他花,還了了,債就完了;可是作父母的人,如果有智能,還債當中爲他修福。他說那這個怎麼還法呢?我就把我印的《大乘起信論》送他叁本,我說這個就是方法,我印這個書,我是每年過生日爲母親回向,印一部書,這一千本書,叁萬五千塊錢,你爲你弟弟跟父母講,譬如這部書,叁萬五千塊錢,用他的名字,贈送給十方,這叁萬五千塊就還他了,還他又給他培福了,他與一切衆生廣結善緣,這是方法。更殊勝的功德利益呢?譬如說我們寒暑假辦大專講座,你出功德,我們辦一次講座大概是十萬塊錢,你拿十萬塊錢,用他作功德主,這十萬塊還他,辦這十天的講座,與一切衆生廣結善緣,這已經還他十萬了,這個還法,他既不拿去吃喝嫖賭去造罪業,還了他錢的時候,已經替他培福,這個還債法,將來這個人他心意會轉,會變成社會上一個好人,會變成國家有用的人才,這是有智能的人,還債的還法。否則的話,他這個錢還是拿去吃喝嫖賭,拿去糟蹋,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看他一年要花多少錢,他們家有錢,是個大財主,你把這些錢拿去替他作功德。

  那麼我舉例子,各大專院校,過去《大藏經》剛剛出來的時,那時候預約價錢很便宜,七千多塊一部,我買了十幾部,贈送給各學校的圖書館,像這種事情,都是還債,都可以還債,你們家裏有的是錢,用這種方式來還債,如果你真正覺悟,你這個弟弟能救回來,將來跟你的一家人相親相愛,給他培福,所以爲兒女培福,應當要在這些地方作,要曉得這個是真正功德利益,特別是在佛門,正法,你要知道正法,在佛門裏面修福,這個福報無量無邊,這樣父母一轉變,變爲他的大恩德主了,他自己不會做,你替他修福,替他培福。這是世間人他不懂,我給諸位說,我今天得自在,我的自在從那裏得到呢?你們大家都看到的,我是十方供養一點一滴統統都布施出去,如果說我還有「我有」、「我所有」,那就壞了,我要是積有就不自在了,你目前有再大的財富,你都不自在。佛光山的星雲法師,萬佛寺的聖印法師見到我的時候,唉呀!還是你自在。我當然自在,他爲什麼不自在呢?一天到晚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爲什麼?他所有的太多了…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