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四卷

  第四卷

  我们虽然把百法次第给诸位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我们晓得从次第当中也就说明了诸法的生起,它的因缘、程序,就在次第里面,可以能够看得出来。今天接着往下面讲,我现在再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归纳一下如是次第:

  第一个心法与心所法。它两个是胜劣一对,因为可以说它都是属于心法,心法是心所法之体,心所是心法之用,所以它里面有心法殊胜,心法胜,心所法劣,这两个是一对;如果将这一对与色法来看,心法、心所法是能生色法,是能,色法是心心所所生之法,这就变成能所一对,心王跟心所是胜劣一对,这个是属于能所一对。这个三法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我们说它做实有,真有,这个实有只是我们凡夫感官里面的实有,这也是不得已而说的,为什么呢?这是个比较说法,因为比起这个心不相应行法,那就是假有,所以前面这一个三法,对不相应行法来说呢?它也是一对,前面是实有,后面这个是假有,那么这个叫假实一对,这个四法合起来那就是上面所说的,这是属于有为,有为与无为两个又是一对,前面四类是有为法,后面一类是无为法,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能看出一共有四对,次第排列得非常清楚。

  今天我们继续要研究的是心法,这个里面有个括号,括号里头有个一,“心法八者,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识。亦名心王,能造万法,如国王统治百姓,威力自在,故论说为一切法中之最胜者也。”

  下面这个表,就是简单介绍这个八种心法,心法的定义,前面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这个表里头列的很简单。眼识是“依众根了初色尘之作用”,前面五根,这个相很明显,了别外境五尘的作用,第六意识是依意根了别法尘之作用,第七末那,此译名意,译是翻译,末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意,也叫作意根,因为第六意识是依它而起的,第八阿赖耶,此译名藏,能藏一切种子,亦名本识,下面括号是“一切最胜”,这八识是唯识里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唯识学里头精华的一部份,换一句话说也是最难懂的一部份,如果这个地方搞清楚了,可以说心所法以下的都很容易,都不难懂,只要把它的作用,把它的境界搞清楚了,就行了,这个八识讲解,既然是难,一切经论里头无非都是以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在过去大专佛学讲座,编的唯识简介,也就是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慈光讲座一共有四张表,表都很简单,我将这个表呢?就在表里面,详细的给它批注了,注了之后,这个表有一份在柜台这边,同学们如果要,在这边登记,这个我们在外面印是一块钱一张,一共是六张,影印了之后,发给同学,你们一面听,我这个笔记写得很详细,你仔细去看,能够了解到一个大概,这个表专门讲的是八识,我们今天讲到八识,当然还要依这个表来讲,八识里面阿赖耶是个根本,所以它叫本识,前面七识,都是阿赖耶转变的。那么阿赖耶从那里来的?这是个大问题,阿赖耶就是真如本性不觉的状态,我们叫它做阿赖耶,也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不觉,《大乘起信论》讲的本觉就是真如本性,依本觉而有不觉,这个不觉就是阿赖耶。诸位要记住,不觉就是无明,觉就是明,你看《楞严》里面常常把「觉明」两个字合起来讲,觉就明,不觉就是无明,无明就叫做阿赖耶,换句话说,这个觉心是不动的,真如本性是不动的,动就是迷,就是不觉,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这一个道理,我们在二六时中,用功夫就有了门道了,有门径有道路,不但唯识修观,你把握到要领了,禅宗的观心,你也晓得门道了,运用在念佛上,你也晓得这句佛号,应当怎么念法,这才叫真正的修行人。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心里面才起一念,就是阿赖耶,就是无明,如何能够保持着一切明了,是不起无明,这就是佛与大菩萨;佛菩萨与我们没有二样,就是它能够不起无明,他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他不动,怎么样才能不动呢?因为他对于事实的真相,他了解得很透彻,他不像我们不知道,不晓得一切法是什么回事情,你看看前面纲领上,给诸位介绍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虽然是真实的,无为法没有名字,言说、名字、心缘统统都没有,无为这个名相,这是依他起的假名,也不可以执着,所以心在境界是清净的,清净心在境界上用事,给诸位说是四智,不是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它怎么会一样呢?那么我们要问,我们怎么样才能作到呢?实在说,《《金刚经》》说的最简单,最扼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八个字,取相是造业,动呢?是起惑,我们讲惑、业、苦三障,它在境界里头心动了,这就迷惑,取着就造业,后来当来有果报,这是一定的,起惑、造业、受报,你不动那你就不迷,你的真如果性不会变成阿赖耶识,它不变;没有取着,他不造业,他那里有果报呢?就没有果报了。所以这都是讲的最高的原理、原则。

  现在我们不谈这些,我们来研究唯识。我们既然晓得这个识是发源于真如本性,然后有八识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整个人生宇宙都是从八识变现出来的,在佛法里面讲,万法唯识,华严里面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也是讲的阿赖耶识。何以晓得《华严》里面讲的这个心是阿赖耶识呢?因为华严是唯识六经十一论之一,它是属于唯识的,所以华严是属于有宗,天台是属于空宗,法华是属于空宗,华严属于有宗,换句话说,宇宙人生都是从这个变现的。这些外教、宗教他们不了解,宇宙人生是上帝造的,所以再问,谁造上帝的呢?这答不出来了。认为上帝是造物主,这是迷信,不了解事实真相,真正的造物主就是阿赖耶,而阿赖耶就是自己的本人,禅宗里面所参的所谓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阿赖耶,实际上阿赖耶是迷了的本人,真正不迷的本人就是真如本性,既然晓得自己与一切万物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那么一切万物跟自己的关系就明白了,这个关系是一体,非常之密切。

  但是我们现在迷了,不晓得是一体,这个事情麻烦,这就苦了,知道是一体,就好象我们身体一样,各部门器官的功能,它互相配合起来,运用得很恰当,这个人身体健康长寿。如果各部门器官都独立了,互相不合作了,你们想想这个生命大概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今天所遭的这个难,所遭的这个果报,就是不晓得宇宙人生是一体,人与人之间才有斗争,才有残杀,不晓得是一体,诸佛菩萨知道是一体,所以他的心是平静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心都是平静的,为什么平静呢?因为是空寂的,心里头有东西,决定不会平静,心里什么都没有,我们其实说个平静,都是多余的,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说平静都是多余的,才真正能作得到。本来无一物就回到法性,就回到了真心理体,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东西一迷就全迷了,不会说是局部的,我对这部份不迷,对那一部份迷,没有这个道理。一迷绝对全迷,但是在迷里面有厚薄不一样,总归是迷就是了。譬如说贪财的人,他对钱财迷得特别重,对于其它的比较轻,但是不管他是重是轻,总而言之,都是迷,全迷;一悟也是全悟,不会说是局部悟了的,没有这个道理。这些佛在《圆觉经》里面讲得很透彻,所谓是无有次第,亦无方便,这是讲的顿悟、顿超。这一点我们要晓得。

  这心意识三者是在内,在内比较不容易觉察得到,前五识表现在外的,容易觉察得到,心意识虽然在内,第六意识,比较上浅一点,我们也容易觉察得到,所以一般人认为我们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推理的这个,认为是心,我们中国人讲这个是心,这是第六意识。至于末那心与阿赖耶心就不晓得了,所以凡人能够知道的心,就是这个心,现在人不叫心,叫脑,认为能够分别、记忆、思惟的是脑的作用,智能愈高的人,脑愈发达,其实还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不是在脑里面呢?你们诸位想想在不在脑里头?如果要在脑里面,阿难尊者要去找心应该能找得到。真的是脑里面所想,这个问题很大,那脑是自己可以发识,如果自己可以发识,这就是真的了,这就不是妄的了,那就决定真实的了,我们举个比喻来说,我们把这个脑的作用,譬如说现在用的计算机,它也能记忆,它也有我们脑同样功能,作成机械人了,但是它的那些程序,是我们人把它输入进去,它才起得了作用,如果没有轮入这些程序它就不起作用,这是我们晓得的。

  那么输入程序的又是谁呢?机械人是我们人在它背后操纵它的,我们这个脑,谁在操纵我们呢?没有人给我们输入的时候,不起作用,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去推想,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机器,第六意识在那里呢?就像无线电波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如果没有本性了,前面我们刚刚读过,从心法到不相应行法,那是有为法,有为法是依他起性,没有真如本性;这些有为法依谁而起呢?这个理有相当的深度,我们今天所见的依正庄严的色相,是心、心所的相分,我们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是不相应行法的相分,为什么?因为它太虚妄,彻底虚妄了,我们讲四分只讲心、心所,这抽象的概念,若有若无,譬你像“得”,你今天得到钱,发了财了,你好欢喜,“得”是什么呢?好象又有我得到,你再一追求,得到相又了不可得,没有!三像「心」、「心所」真的有相,那么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外境的色相,包括自己的根身,根身器界在唯识里叫本质相分,本质相是阿赖耶的相分,所以阿赖耶的相分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世界,阿赖耶的见分,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世界,阿赖耶多大呢?尽虚空遍法界,迷了叫阿赖耶,悟了叫真如本性,所以真如本性跟阿赖耶是一不是二。

  世间人所能体会的,乃至于小乘人它所能够体会得到的,都是第六意识,所以佛在小乘经里面很少讲…

《《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