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布施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多少人和自己父母还算计呢。出家人修布施更难。布施上看我们做的怎么样,这就是受持《法华经》,佛说的功德在这里。再说忍辱,别人说什么都不生气、不发脾气,以耐心、柔软语、平等心去对待,能做到么?有的人没学几天佛,没打几天坐,脾气比谁都大。我们给人念《法华经》,自己受持了么?生气就是没受持《法华经》。再说持戒,持戒的人一言一行都不犯戒,起心动念都不犯戒,那才叫持戒。再看现在人,别说起心动念,一说话就造业。名义上受了三壇大戒,形式上受了,实际上你那戒都受哪去了?实际没做到等于没持戒。一个人爱发脾气、好占便宜,人们顶多说这人不太好;要是大家都知道他信佛或是出家人,提到他时便会说,“某某人还信佛呢,可别让他糟蹋佛了。”就这话,让佛跟你受牵连,给佛门蒙羞。受持《法华经》具体怎么做,再往下就是:精进、禅定、智慧。我们每天禅定了没有?净土的人静坐等于修禅定;参禅的人参禅打坐等于修禅定,离开打坐光参禅,就没有行入。禅定是在坐的基础上产生的。再问,你每天精进了没有啊?嘴上精进是心向外求,而没有向内求。东奔西跑、不注重实践,不叫“精进”,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累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学”,督摄六根才叫无漏学。所以我说读诵受持《法华经》,特别是受持才有功德,佛家才护念你。我打个比方,你拿着书本去种地,你看书看了一万年还是书本理论,倒不如你拿着锄头先锄一下土。我们学佛人要从当下入手实践,实践完了再研究理论。理论重要,但是离开实践,理论是空中楼阁,水中月、镜中花,一无是处。所以我们读诵《法华经》,光读诵没有受持,就没有功德。我说的都是根本问题,不在表面做文章。我劝大家这么做,我自己也这么做,我们共勉。
所以我们读到【法师品】时要切记,不被法华转,不被功德转。佛赞叹他这些弟子、四果罗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些菩萨,发菩提心,续佛慧命,为众生广布《妙法莲华经》。我们没有修得果位或者没有发菩提心,随众看别人怎么去做,我们也学着去做。但如何去把握,要重践行。接着讲读诵受持《法华经》的人,人天供养,佛经所在的地方起七宝塔。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示现成佛,留下的最重要的一部经,开权显实,让人发菩提心。这部经比其他经典都重要,所以要起七宝塔。这里佛对药王菩萨说:在家、出家行菩萨道。佛把在家放在前,没有瞧不起在家人,千万要记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问题。出家人行菩萨道相对容易一些。在家人中有很多人在行菩萨道,凡是在家行菩萨道的人,一叫乘愿再来,修为相当高,否则他在家行菩萨道行不了。满路的荆棘,光用嘴行菩萨道能行么?很多在家行菩萨道的人都是累世出家修行过的人,特别是末法时代,很多行菩萨道的人在白衣之中。很多高僧知道这个事,《金刚经》也告诉我们要破四相,一些世人不知道,所以不要轻视在家人。在家人不要自卑,好好修将来能成佛。女人修不能现女人相作佛,女人可修成佛,女身转男身成佛。不是女人不够庄严,也不是女身不能修成佛。你们知道纣王看到女娲娘娘容貌心生邪念,让一个国家灭亡。如果佛现女人相,会使一些人心生邪念,堕落地狱。所以佛不现女人相是真慈悲,女人身不得作佛。
在家、出家人能看到《法华经》,能信、能受持。其中受持很关键,有的人犯毛病就在这。一听说读诵《法华经》离成佛不远了,就光读这部经,没有受持。佛说这种人还没行菩萨道。一些人误以为读了《法华经》就入菩萨道,不知去受持。佛举了个例子:在高原挖个井,怎么挖都是干土,恐怕白费力气,可是接着挖就出现了湿土,再往下挖出现了泥,这个时候此人才坚定信念,知道水离这不远。说菩萨亦复如是。在高原挖井,挖到干土即声闻,见到湿土即缘觉,见到泥快要出水这就是菩萨,出水就是成功。如果没有闻、没有解,就不能有修行;一定要闻、解、修。可不是我闻了《法华经》就是菩萨,如果你们不能解,不能成就菩提之路。你得闻后,要继续修习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做的,不是说的。说的到,做不到,等于没说;做的到而没说,功德一点不少。一个人做点好事,做了一分说了七分,言过其实;有人做了十分却一点没说,人们会说这人非常好。对你的评价不是在语言上,不在于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的怎么样。佛为什么说思维修习很快就能成佛呢?因为一切菩萨皆从此经出,就为佛道开了方便之门。是真实相,这叫开权显实。《法华经》为修行人讲出了修行实相,不说虚相,不说三乘而唯一乘,不成佛不能在宇宙中了义,达不到究竟。只有成佛才达到彼岸。阿惟越致菩萨能在极乐世界常住么?不能。到达十地菩萨以后,一定有成佛那一天。成佛以后还能在极乐世界么?不能。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得舍离极乐世界的国土,到其他佛国土去。所以阿惟越致菩萨、报身佛国土的菩萨不究竟,只有成佛才究竟、了义,到达彼岸。佛说唯一佛乘,没有余乘,没有成佛不能谈了义。只有证入一地菩萨才会必然成佛,因为他一点也不怀疑。佛教化菩萨靠的是《法华经》,行菩萨道的人靠的是《法华经》。所以《法华经》既教化声闻、缘觉,也教化行菩萨道的人,菩萨行人必须受持《法华经》。若有人闻《法华经》不惊不怖,当知这人是新发意菩萨。发了菩提心没证到一地叫新发意菩萨。你们读《阿弥陀佛经》【边城品】,就是新发意菩萨待的地方,修行五百世到达一地菩萨,进入阿弥陀佛下品下生莲台。佛接着讲,若听闻此经不信,则是增上慢人。就像小孩儿,不听父母的话,就要走一段弯路。年轻人有自己主意,说老一辈人落后了,跟不上形势了。声闻、缘觉不听佛话就跟小孩儿一样,有主意,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以历史朝代兴亡来说,这个朝代兴盛的时候就把它衰败的原因暴露出来了;一个人在他成功之时,失败也在等着他,相辅相成。佛说入如来室,大慈悲心是。我们要有慈悲心讲这部经。我说过有人讲不透、讲不明白,没有把佛家真实意思说出来,人家诽谤你几句,反倒把他弄地狱去了,这是慈悲么?真慈悲绝不会这么做,一定要把佛家真实意思说出来。听众一定是信心坚固,学佛很长时间的人,而且也具备慈悲心。平常人说“我也有慈悲心,”殊不知,不静坐,你的慈悲心就不是真慈悲。我们天天吃的蔬菜有化肥、农药、污染物,何况没吃素前吃的五辛之荤,这些毒素在我们的体内积累。不通过打坐将它们排出来,它们就会在体内作怪,和外面的魔力相通,通不通由不得你决定,它本身就相通。这些东西一作怪,你慈悲心能发起来么?遇到点困难、麻烦,立刻就毁掉。没遇到麻烦时,还觉得发菩提心真好,遇到点困难马上就退缩。慈悲心是靠我们修持、修证到那自然而然发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是佛赐给的。
什么是慈悲心?柔和忍辱心是。柔和是不伤人的语言,不斗争的语言。佛法不是辩论,只要你把佛的意思说透、说全,不用和任何人去争斗,不用计较别人怎么评价。要知道佛住世时还有人诽谤,这是其一。其二谤你的人正是从反面助你成道,他以堕地狱为代价助你,你应当感激他才是。没有这个心,对不起,你讲不了佛法。为什么?谤你这人是小事,谤佛、谤法是大事。怎么个谤佛、谤法?你讲法,人家诋毁你两句,你反唇相讥,以牙还牙。別人会说“这个法师还给别人讲法,他讲的佛法会怎么样。”是不是因你而起谤佛谤法?所以要具足柔和忍辱心,否则讲不了《法华经》。
什么是如来坐?诸法空相,我看过宣化法师讲的《法华经》,宣化法师慈悲、柔软、忍辱,诸法空相这三条完全具足。而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诸法空相,按字面理解不了。从禅定入手,达到诸法空相的境界,你才能讲《法华经》,这样你才人法二空,无我、法二执,才能把《妙法莲华经》的佛妙、法妙讲出来。否则你照本宣科、以文解义,讲不透佛法的真实意思,你只是在做人天福报。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法规定了这三条。我学佛净、禅、密行二十年,只字不敢提“讲法”二字,快到第三十年我才敢说一说。
所以讲《法华经》涉及到法空,法空来自于哪里?首先是我们的身空、意空、心空、性空,才能叫法空。否则你知道法怎么空的?你回答不了。太阳东升西落是不是法?你能把它空么?只有入深禅次定的人,神识离开肉体,感召到这个世界,它看到这世上的空相,而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才叫法空。神识受不受太阳的照触?不受。神识可以穿越时空,往来于宇宙之间,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控制,它没有垢净,就像《心经》里讲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心经》讲的是什么?诸法空相。没有一定禅定的功夫达不到法空,我们讲法的法师达到这一点没有?给人讲法,达没达到不用问,你不用见我,我就知道,骗别人实际是在骗自己。
你具足这三条“慈悲,柔软忍辱,诸法空相”,才能给众生讲解《法华经》。然后是我想精进,愿意讲、往好的去讲,这才是不懈怠。就像人干活似的,我挺能干,就蛮干,可能事与愿违,你干的越多,坏影响越大,你不干还没那么大的影响,所以具备了前三个条件再干,再精进,不至于出错。佛讲的是真话,凡是读诵讲解《法华经》的人,讲到妙处时,讲法者、听法者都能看到遍地金莲,这叫其一祥瑞。其二讲到妙处,…
《妙法莲华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