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布施又聾又啞的殘疾人,多少人和自己父母還算計呢。出家人修布施更難。布施上看我們做的怎麼樣,這就是受持《法華經》,佛說的功德在這裏。再說忍辱,別人說什麼都不生氣、不發脾氣,以耐心、柔軟語、平等心去對待,能做到麼?有的人沒學幾天佛,沒打幾天坐,脾氣比誰都大。我們給人念《法華經》,自己受持了麼?生氣就是沒受持《法華經》。再說持戒,持戒的人一言一行都不犯戒,起心動念都不犯戒,那才叫持戒。再看現在人,別說起心動念,一說話就造業。名義上受了叁壇大戒,形式上受了,實際上你那戒都受哪去了?實際沒做到等于沒持戒。一個人愛發脾氣、好占便宜,人們頂多說這人不太好;要是大家都知道他信佛或是出家人,提到他時便會說,“某某人還信佛呢,可別讓他糟蹋佛了。”就這話,讓佛跟你受牽連,給佛門蒙羞。受持《法華經》具體怎麼做,再往下就是:精進、禅定、智慧。我們每天禅定了沒有?淨土的人靜坐等于修禅定;參禅的人參禅打坐等于修禅定,離開打坐光參禅,就沒有行入。禅定是在坐的基礎上産生的。再問,你每天精進了沒有啊?嘴上精進是心向外求,而沒有向內求。東奔西跑、不注重實踐,不叫“精進”,而且浪費了很多時間。“累劫多聞不如一日修無漏學”,督攝六根才叫無漏學。所以我說讀誦受持《法華經》,特別是受持才有功德,佛家才護念你。我打個比方,你拿著書本去種地,你看書看了一萬年還是書本理論,倒不如你拿著鋤頭先鋤一下土。我們學佛人要從當下入手實踐,實踐完了再研究理論。理論重要,但是離開實踐,理論是空中樓閣,水中月、鏡中花,一無是處。所以我們讀誦《法華經》,光讀誦沒有受持,就沒有功德。我說的都是根本問題,不在表面做文章。我勸大家這麼做,我自己也這麼做,我們共勉。
所以我們讀到【法師品】時要切記,不被法華轉,不被功德轉。佛贊歎他這些弟子、四果羅漢、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一些菩薩,發菩提心,續佛慧命,爲衆生廣布《妙法蓮華經》。我們沒有修得果位或者沒有發菩提心,隨衆看別人怎麼去做,我們也學著去做。但如何去把握,要重踐行。接著講讀誦受持《法華經》的人,人天供養,佛經所在的地方起七寶塔。因爲這是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示現成佛,留下的最重要的一部經,開權顯實,讓人發菩提心。這部經比其他經典都重要,所以要起七寶塔。這裏佛對藥王菩薩說:在家、出家行菩薩道。佛把在家放在前,沒有瞧不起在家人,千萬要記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順序問題。出家人行菩薩道相對容易一些。在家人中有很多人在行菩薩道,凡是在家行菩薩道的人,一叫乘願再來,修爲相當高,否則他在家行菩薩道行不了。滿路的荊棘,光用嘴行菩薩道能行麼?很多在家行菩薩道的人都是累世出家修行過的人,特別是末法時代,很多行菩薩道的人在白衣之中。很多高僧知道這個事,《金剛經》也告訴我們要破四相,一些世人不知道,所以不要輕視在家人。在家人不要自卑,好好修將來能成佛。女人修不能現女人相作佛,女人可修成佛,女身轉男身成佛。不是女人不夠莊嚴,也不是女身不能修成佛。你們知道纣王看到女娲娘娘容貌心生邪念,讓一個國家滅亡。如果佛現女人相,會使一些人心生邪念,墮落地獄。所以佛不現女人相是真慈悲,女人身不得作佛。
在家、出家人能看到《法華經》,能信、能受持。其中受持很關鍵,有的人犯毛病就在這。一聽說讀誦《法華經》離成佛不遠了,就光讀這部經,沒有受持。佛說這種人還沒行菩薩道。一些人誤以爲讀了《法華經》就入菩薩道,不知去受持。佛舉了個例子:在高原挖個井,怎麼挖都是幹土,恐怕白費力氣,可是接著挖就出現了濕土,再往下挖出現了泥,這個時候此人才堅定信念,知道水離這不遠。說菩薩亦複如是。在高原挖井,挖到幹土即聲聞,見到濕土即緣覺,見到泥快要出水這就是菩薩,出水就是成功。如果沒有聞、沒有解,就不能有修行;一定要聞、解、修。可不是我聞了《法華經》就是菩薩,如果你們不能解,不能成就菩提之路。你得聞後,要繼續修習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是做的,不是說的。說的到,做不到,等于沒說;做的到而沒說,功德一點不少。一個人做點好事,做了一分說了七分,言過其實;有人做了十分卻一點沒說,人們會說這人非常好。對你的評價不是在語言上,不在于你說什麼,而是看你做的怎麼樣。佛爲什麼說思維修習很快就能成佛呢?因爲一切菩薩皆從此經出,就爲佛道開了方便之門。是真實相,這叫開權顯實。《法華經》爲修行人講出了修行實相,不說虛相,不說叁乘而唯一乘,不成佛不能在宇宙中了義,達不到究竟。只有成佛才達到彼岸。阿惟越致菩薩能在極樂世界常住麼?不能。到達十地菩薩以後,一定有成佛那一天。成佛以後還能在極樂世界麼?不能。極樂世界的菩薩也得舍離極樂世界的國土,到其他佛國土去。所以阿惟越致菩薩、報身佛國土的菩薩不究竟,只有成佛才究竟、了義,到達彼岸。佛說唯一佛乘,沒有余乘,沒有成佛不能談了義。只有證入一地菩薩才會必然成佛,因爲他一點也不懷疑。佛教化菩薩靠的是《法華經》,行菩薩道的人靠的是《法華經》。所以《法華經》既教化聲聞、緣覺,也教化行菩薩道的人,菩薩行人必須受持《法華經》。若有人聞《法華經》不驚不怖,當知這人是新發意菩薩。發了菩提心沒證到一地叫新發意菩薩。你們讀《阿彌陀佛經》【邊城品】,就是新發意菩薩待的地方,修行五百世到達一地菩薩,進入阿彌陀佛下品下生蓮臺。佛接著講,若聽聞此經不信,則是增上慢人。就像小孩兒,不聽父母的話,就要走一段彎路。年輕人有自己主意,說老一輩人落後了,跟不上形勢了。聲聞、緣覺不聽佛話就跟小孩兒一樣,有主意,是好事同時也是壞事。以曆史朝代興亡來說,這個朝代興盛的時候就把它衰敗的原因暴露出來了;一個人在他成功之時,失敗也在等著他,相輔相成。佛說入如來室,大慈悲心是。我們要有慈悲心講這部經。我說過有人講不透、講不明白,沒有把佛家真實意思說出來,人家誹謗你幾句,反倒把他弄地獄去了,這是慈悲麼?真慈悲絕不會這麼做,一定要把佛家真實意思說出來。聽衆一定是信心堅固,學佛很長時間的人,而且也具備慈悲心。平常人說“我也有慈悲心,”殊不知,不靜坐,你的慈悲心就不是真慈悲。我們天天吃的蔬菜有化肥、農藥、汙染物,何況沒吃素前吃的五辛之葷,這些毒素在我們的體內積累。不通過打坐將它們排出來,它們就會在體內作怪,和外面的魔力相通,通不通由不得你決定,它本身就相通。這些東西一作怪,你慈悲心能發起來麼?遇到點困難、麻煩,立刻就毀掉。沒遇到麻煩時,還覺得發菩提心真好,遇到點困難馬上就退縮。慈悲心是靠我們修持、修證到那自然而然發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不是佛賜給的。
什麼是慈悲心?柔和忍辱心是。柔和是不傷人的語言,不鬥爭的語言。佛法不是辯論,只要你把佛的意思說透、說全,不用和任何人去爭鬥,不用計較別人怎麼評價。要知道佛住世時還有人誹謗,這是其一。其二謗你的人正是從反面助你成道,他以墮地獄爲代價助你,你應當感激他才是。沒有這個心,對不起,你講不了佛法。爲什麼?謗你這人是小事,謗佛、謗法是大事。怎麼個謗佛、謗法?你講法,人家诋毀你兩句,你反唇相譏,以牙還牙。別人會說“這個法師還給別人講法,他講的佛法會怎麼樣。”是不是因你而起謗佛謗法?所以要具足柔和忍辱心,否則講不了《法華經》。
什麼是如來坐?諸法空相,我看過宣化法師講的《法華經》,宣化法師慈悲、柔軟、忍辱,諸法空相這叁條完全具足。而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是諸法空相,按字面理解不了。從禅定入手,達到諸法空相的境界,你才能講《法華經》,這樣你才人法二空,無我、法二執,才能把《妙法蓮華經》的佛妙、法妙講出來。否則你照本宣科、以文解義,講不透佛法的真實意思,你只是在做人天福報。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法規定了這叁條。我學佛淨、禅、密行二十年,只字不敢提“講法”二字,快到第叁十年我才敢說一說。
所以講《法華經》涉及到法空,法空來自于哪裏?首先是我們的身空、意空、心空、性空,才能叫法空。否則你知道法怎麼空的?你回答不了。太陽東升西落是不是法?你能把它空麼?只有入深禅次定的人,神識離開肉體,感召到這個世界,它看到這世上的空相,而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才叫法空。神識受不受太陽的照觸?不受。神識可以穿越時空,往來于宇宙之間,不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控製,它沒有垢淨,就像《心經》裏講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心經》講的是什麼?諸法空相。沒有一定禅定的功夫達不到法空,我們講法的法師達到這一點沒有?給人講法,達沒達到不用問,你不用見我,我就知道,騙別人實際是在騙自己。
你具足這叁條“慈悲,柔軟忍辱,諸法空相”,才能給衆生講解《法華經》。然後是我想精進,願意講、往好的去講,這才是不懈怠。就像人幹活似的,我挺能幹,就蠻幹,可能事與願違,你幹的越多,壞影響越大,你不幹還沒那麼大的影響,所以具備了前叁個條件再幹,再精進,不至于出錯。佛講的是真話,凡是讀誦講解《法華經》的人,講到妙處時,講法者、聽法者都能看到遍地金蓮,這叫其一祥瑞。其二講到妙處,…
《妙法蓮華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