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弗拈出。”“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乃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称念名号,无论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无论是动中还是静中,均可进行,甚至如典籍记载,连八哥、鹦鹉等也能念。其圆顿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称名方便可“自得心开”“入无生忍”“得三摩地”,不可谓不方便。《文殊般若经》中文殊菩萨教入“一行三昧”之法也是采用持名方便,“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无二。”《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载地藏菩萨为婆罗门女时,欲知亡母投生去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也是教以持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该经更有专门一品《称佛名号品》广宣称佛名号功德利益。因为称名方便的“胜异”,故尔观世音菩萨于普门方便中特开称名方便,以持名方便助成普门方便,再以普门方便摄受众生受持《法华经》,归于佛乘。或有善根极成熟,信心成就的众生亦可单刀直入,直接持称菩萨名号,证入诸法实相,得大涅槃。观世音菩萨之持名方便正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因此《观世音普门品》中世尊告敕:“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一部《妙法莲华经》实在是“唯一真实”与“广大方便”关系的美妙揭示!它启迪着后世学人应该重视“方便”,广开“方便”,以方便上求下化,令众生最终归于诸佛之境。
法华漫话系列之二
欢喜造善业随喜修善行
——读《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有感
《妙法莲华经》被称为经中之王。据经中记载,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妙法莲华经》的功德无量无边。历代祖师及二众弟子,很多都是专修法华,成就的人很多。
经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主要讲“闻是经随喜者,随喜为他说,劝人听是经”的殊胜果报。何谓随喜?太虚大师说:“随喜,不违反之意。喜,即受心所中之喜爱,根尘识三和合为受。即领受之境,能领受之心,与心境间之根,和合而起受心也,顺受这喜,违受为苦,不违不顺为舍。凡对一切境,皆先领受而后思想。此品所明为领受之喜,心与所闻之佛境相顺而不相违。苟非夙植善根,何由致此?盖此诸人,本有法性之德,无漏之功,故闻一妙法,便现有随顺喜悦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显现分明,发荣滋长也。见人得益心生欢喜,不生嫉妒,闻所说法与心和顺,不生违戾。”
虽然,太虚大师所讲随喜的真实意境现在还达不到,但可以随顺地种因。有位法师曾很善巧地解释“随喜”,首先自己认识到这份善行的功德,内心非常好乐,很想得到它,但因为自己的种种条件限制,自己现在不能做到,看到他人做了,或经中所讲的殊胜,心生欢喜,如同己得,这样也能得到随喜的功德。
那么,如何认识善业功德的增长广大性呢?以下总结参考了益西彭措及兰仁巴大师所著《承教依次修心法》给大家分享:一、意乐的增长广大性;二、对境的增长广大性;三、由所依的增长广大性;四、造业时间与数量的增长广大性;五、事的增长广大性;六、造业范围的增长广大性。下面分别略作说明:
一、意乐的增长广大性:意乐之中善业最重的是以菩提心摄持,虽然不能生起胜义的菩提心,但可以造作菩提心,读诵之前可以作意是为了利益无边众生成就佛道而读诵此经,以积累此殊胜功德。
二、对境的增长广大性:《妙法莲华经》乃经中之王。三宝之中的法宝也代表着诸佛的清净法身,以恭敬心供养,果报就很大。如:供种种珍宝、妙物薰香、末香、花鬘等外物供养及身语承事,礼拜、合掌、赞叹、为人宣说,爱护法宝不随意放在脏乱之处(如卧室或有灰尘等地),安置在清净之地(供桌、书柜之中)。
三、由所依的增长广大性:出家身比在家身殊胜,因为出家身代表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所做的功德比在家身大,如一位发了菩提心的在家菩萨,做一盏大灯,灯油像四大海那么多,灯蕊像须弥山那样高,这样供佛的功德不如出家发菩提心的比丘一小油灯供佛的功德大。诵经也是如此,身份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四、造业时间与数量的增长广大性:长期持续造作比暂时偶尔造作功德更大,长期坚持不断,每天都是如此,那么天天都会增长功德,诵经也是如此。贵在一门深入,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质的改变,深入到经中佛所讲的意趣,而解脱生死。
五、事的增长广大性:一切法中圣法最希有,佛讲的一切圣法中,《妙法莲华经》又最为殊胜,对此经做十法行,超过世间其它善法的功德。相反谤法的罪业也是极为深重,远远超过一般罪业。所谓十法行,《辨中边论》中云:“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谓书写供养,施供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者,获福无量。”此十法行每一行的解释如下:1)书写:谓于佛所说经律论文,书写流通,使不断绝也;2)供养: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3)施他:谓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4)谛听:谓闻他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德也;5)披读:谓于诸佛所说之经时常披阅看读不释手也;6)受持:谓于诸佛所说教法,从师禀受,持而弗失也;7)开演:谓于如来所说正法时常开示演说,令人信解也;8)讽诵:谓于如来所说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澈,令人乐闻也;9)思维: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维筹量,忆念不忘也;10)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
其中第三项,法布施与财布施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殊胜,《金光明经》里讲:1)法施能使自他都得利益,财施不然,法施能令施者受者都得大福,财施能使施者得福,受者只得眼前小利;2)法施能使众生超出三世,仅以财施不能令出三界;3)法施能利益法身,财施只能长养色身;4)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财施能使双方都受用有尽,法施则使双方受用无尽;5)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只能伏贪。因为在利益上有这种差别,所以法施胜过财施。《金刚经》中也说:“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分譬喻所不能及。”
六、造业范围的增长广大性:同样是造一种业,如果受益或受害的群体范围大,业力就大。印经书广宣流布,让众生得到利益,有多少人受益,我们所做的功德也会随之增长。
除了如上所说善业的六种增长广大性之外,还有四种特殊的增长广大规律:一、特殊时期的增长广大性。如《三摩地王经》说:“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经中还说到末法时期,一天持一条戒的功德胜过正法时代一生受持满分戒的功德。我们现在所得的时代是末法时代,持戒违缘非常大,但是难能可贵,能在这个时代守好戒,功德不可思议。二、特殊地域的增长广大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 三、特殊助缘的增长广大性。如以无我正见,摄持修善功德,则善业能够增长无尽。此处“无我正见”便是最好的助缘。四、特殊行状况的增长广大性。比如,将善业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同成无上菩提,也可以加上现前、增上的都回向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无有灾难,人们都能学习佛法,奉行十善,这样我们现前的环境也会慢慢地变好,更有利于我们的修行。
《华严经》中云:“唯心所变,唯识所现。”只要用心,一定会有作用的,自他都能得利。愿大家都能珍惜暇满人身,及时修善业,莫待老时悔恨终生。莲池大师曾开示:“一日无常到,方知梦中人。”
法华漫话系列之三
成佛快慢谈
参加了好几次《妙法莲花经》诵读的法会了,由于福报不够的原因,每次都没有完整的诵完过。但是每次都很巧,巧在哪里呢?巧在每次都有机缘读到小龙女成佛那一段,我不晓得是不是佛菩萨有意的安排。
于是我就思考啊,这么个八岁的小龙女成佛咋就恁快呢?经上是这么描写的:“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龙女问舍利弗)。(舍利弗)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就是说,龙女在顷刻间就女转男身,成就佛道。由此我又想到米拉日巴尊者,他老人家跟随玛尔巴上师修行(好像跟的时间也并不是很长),也是即身成佛了。这两个故事都在引发我的思考:都说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两位为什么都是这么快呢?
成佛是最究竟的快乐,一旦明白了这个目标,谁不想快呢?好像肚子饿了三天了,回到家,赶紧起灶做饭,就嫌火不够旺、饭熟的慢,恨不得米倒进锅里就变成米饭、赶紧吃到嘴里……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世间做工作、做事业也是,没有一个不想着学业、事业早日成就…
《法华漫话(学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