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弗拈出。”“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乃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稱念名號,無論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無論是動中還是靜中,均可進行,甚至如典籍記載,連八哥、鹦鹉等也能念。其圓頓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燃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以稱名方便可“自得心開”“入無生忍”“得叁摩地”,不可謂不方便。《文殊般若經》中文殊菩薩教入“一行叁昧”之法也是采用持名方便,“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無二。”《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載地藏菩薩爲婆羅門女時,欲知亡母投生去處,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也是教以持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該經更有專門一品《稱佛名號品》廣宣稱佛名號功德利益。因爲稱名方便的“勝異”,故爾觀世音菩薩于普門方便中特開稱名方便,以持名方便助成普門方便,再以普門方便攝受衆生受持《法華經》,歸于佛乘。或有善根極成熟,信心成就的衆生亦可單刀直入,直接持稱菩薩名號,證入諸法實相,得大涅槃。觀世音菩薩之持名方便正所謂“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因此《觀世音普門品》中世尊告敕:“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
一部《妙法蓮華經》實在是“唯一真實”與“廣大方便”關系的美妙揭示!它啓迪著後世學人應該重視“方便”,廣開“方便”,以方便上求下化,令衆生最終歸于諸佛之境。
法華漫話系列之二
歡喜造善業隨喜修善行
——讀《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有感
《妙法蓮華經》被稱爲經中之王。據經中記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妙法蓮華經》的功德無量無邊。曆代祖師及二衆弟子,很多都是專修法華,成就的人很多。
經中《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主要講“聞是經隨喜者,隨喜爲他說,勸人聽是經”的殊勝果報。何謂隨喜?太虛大師說:“隨喜,不違反之意。喜,即受心所中之喜愛,根塵識叁和合爲受。即領受之境,能領受之心,與心境間之根,和合而起受心也,順受這喜,違受爲苦,不違不順爲舍。凡對一切境,皆先領受而後思想。此品所明爲領受之喜,心與所聞之佛境相順而不相違。苟非夙植善根,何由致此?蓋此諸人,本有法性之德,無漏之功,故聞一妙法,便現有隨順喜悅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顯現分明,發榮滋長也。見人得益心生歡喜,不生嫉妒,聞所說法與心和順,不生違戾。”
雖然,太虛大師所講隨喜的真實意境現在還達不到,但可以隨順地種因。有位法師曾很善巧地解釋“隨喜”,首先自己認識到這份善行的功德,內心非常好樂,很想得到它,但因爲自己的種種條件限製,自己現在不能做到,看到他人做了,或經中所講的殊勝,心生歡喜,如同己得,這樣也能得到隨喜的功德。
那麼,如何認識善業功德的增長廣大性呢?以下總結參考了益西彭措及蘭仁巴大師所著《承教依次修心法》給大家分享:一、意樂的增長廣大性;二、對境的增長廣大性;叁、由所依的增長廣大性;四、造業時間與數量的增長廣大性;五、事的增長廣大性;六、造業範圍的增長廣大性。下面分別略作說明:
一、意樂的增長廣大性:意樂之中善業最重的是以菩提心攝持,雖然不能生起勝義的菩提心,但可以造作菩提心,讀誦之前可以作意是爲了利益無邊衆生成就佛道而讀誦此經,以積累此殊勝功德。
二、對境的增長廣大性:《妙法蓮華經》乃經中之王。叁寶之中的法寶也代表著諸佛的清淨法身,以恭敬心供養,果報就很大。如:供種種珍寶、妙物薰香、末香、花鬘等外物供養及身語承事,禮拜、合掌、贊歎、爲人宣說,愛護法寶不隨意放在髒亂之處(如臥室或有灰塵等地),安置在清淨之地(供桌、書櫃之中)。
叁、由所依的增長廣大性:出家身比在家身殊勝,因爲出家身代表叁世諸佛的清淨幢相,所做的功德比在家身大,如一位發了菩提心的在家菩薩,做一盞大燈,燈油像四大海那麼多,燈蕊像須彌山那樣高,這樣供佛的功德不如出家發菩提心的比丘一小油燈供佛的功德大。誦經也是如此,身份不一樣,産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四、造業時間與數量的增長廣大性:長期持續造作比暫時偶爾造作功德更大,長期堅持不斷,每天都是如此,那麼天天都會增長功德,誦經也是如此。貴在一門深入,到一定量時就會産生質的改變,深入到經中佛所講的意趣,而解脫生死。
五、事的增長廣大性:一切法中聖法最希有,佛講的一切聖法中,《妙法蓮華經》又最爲殊勝,對此經做十法行,超過世間其它善法的功德。相反謗法的罪業也是極爲深重,遠遠超過一般罪業。所謂十法行,《辨中邊論》中雲:“此助伴應知,即十種法行,謂書寫供養,施供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行十法者,獲福無量。”此十法行每一行的解釋如下:1)書寫:謂于佛所說經律論文,書寫流通,使不斷絕也;2)供養:謂于佛經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皆應恭敬、尊重、供養;3)施他:謂所聞之法爲他演說或施與經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也;4)谛聽:謂聞他讀誦解說一切經法,深生愛樂,而專心審德也;5)披讀:謂于諸佛所說之經時常披閱看讀不釋手也;6)受持:謂于諸佛所說教法,從師禀受,持而弗失也;7)開演:謂于如來所說正法時常開示演說,令人信解也;8)諷誦:謂于如來所說一切道法,諷誦宣揚,梵音清澈,令人樂聞也;9)思維:謂于如來所說一切法義,思維籌量,憶念不忘也;10)修習:謂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數習,以成道果也。
其中第叁項,法布施與財布施中,又以法布施爲最殊勝,《金光明經》裏講:1)法施能使自他都得利益,財施不然,法施能令施者受者都得大福,財施能使施者得福,受者只得眼前小利;2)法施能使衆生超出叁世,僅以財施不能令出叁界;3)法施能利益法身,財施只能長養色身;4)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財施能使雙方都受用有盡,法施則使雙方受用無盡;5)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只能伏貪。因爲在利益上有這種差別,所以法施勝過財施。《金剛經》中也說:“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分譬喻所不能及。”
六、造業範圍的增長廣大性:同樣是造一種業,如果受益或受害的群體範圍大,業力就大。印經書廣宣流布,讓衆生得到利益,有多少人受益,我們所做的功德也會隨之增長。
除了如上所說善業的六種增長廣大性之外,還有四種特殊的增長廣大規律:一、特殊時期的增長廣大性。如《叁摩地王經》說:“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于彼。”經中還說到末法時期,一天持一條戒的功德勝過正法時代一生受持滿分戒的功德。我們現在所得的時代是末法時代,持戒違緣非常大,但是難能可貴,能在這個時代守好戒,功德不可思議。二、特殊地域的增長廣大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若有衆生于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于諸衆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于彼,何況能于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叁、特殊助緣的增長廣大性。如以無我正見,攝持修善功德,則善業能夠增長無盡。此處“無我正見”便是最好的助緣。四、特殊行狀況的增長廣大性。比如,將善業功德回向一切衆生同成無上菩提,也可以加上現前、增上的都回向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無有災難,人們都能學習佛法,奉行十善,這樣我們現前的環境也會慢慢地變好,更有利于我們的修行。
《華嚴經》中雲:“唯心所變,唯識所現。”只要用心,一定會有作用的,自他都能得利。願大家都能珍惜暇滿人身,及時修善業,莫待老時悔恨終生。蓮池大師曾開示:“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中人。”
法華漫話系列之叁
成佛快慢談
參加了好幾次《妙法蓮花經》誦讀的法會了,由于福報不夠的原因,每次都沒有完整的誦完過。但是每次都很巧,巧在哪裏呢?巧在每次都有機緣讀到小龍女成佛那一段,我不曉得是不是佛菩薩有意的安排。
于是我就思考啊,這麼個八歲的小龍女成佛咋就恁快呢?經上是這麼描寫的:“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叁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龍女問舍利弗)。(舍利弗)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于此。”當時衆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爲十方一切衆生演說妙法。”就是說,龍女在頃刻間就女轉男身,成就佛道。由此我又想到米拉日巴尊者,他老人家跟隨瑪爾巴上師修行(好像跟的時間也並不是很長),也是即身成佛了。這兩個故事都在引發我的思考:都說成佛需要叁大阿僧祇劫,這兩位爲什麼都是這麼快呢?
成佛是最究竟的快樂,一旦明白了這個目標,誰不想快呢?好像肚子餓了叁天了,回到家,趕緊起竈做飯,就嫌火不夠旺、飯熟的慢,恨不得米倒進鍋裏就變成米飯、趕緊吃到嘴裏……這個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世間做工作、做事業也是,沒有一個不想著學業、事業早日成就…
《法華漫話(學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