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是——有不可计数那么多的这类菩萨。
“可是他们究竟有什么分别?”
虽然基本上他们是相同,但假如你要说说他们的不同,那么常精进菩萨是继续不断的入生死流,以救度众生;不休息菩萨是经过广大长远的时间,在生死流中而从不疲厌。
“不疲厌”意谓他不怕疲劳困倦。如果礼佛,或诵经,他不会因一点点的疲倦,就去休息舒松。无论做什么,他从也不休息。不休息菩萨总是非常忙碌,但他绝不起懊丧心,或者无人知晓他所作的善行,他仍是精进不休息的继续工作。他从来不卖弄自己之功德。
有些居士,常到这里来广播他的功德,宣扬自己作了多少功德,或出了多少钱,他这种人十足的与不休息菩萨相反。不休息菩萨经过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劫,从不休息或懒惰。日积成月,月积成年,年积成百千万亿劫,而不休息菩萨从不休息。
“宝掌菩萨”:宝就是宝贝,也就是法宝;掌是手掌。菩萨有以他的行门命名(行门——他修行的法门);有的用他的德行来取名;有的用他的本愿来命名(本愿——他在因地时发这种愿来取名)。这位宝掌菩萨的手掌有种种法宝。他掌上第一法宝是如意珠,这如意珠是遂心如意,无所不至。第二手是绢索手。第三是宝钵手。第四是宝剑手。第五是跋折手。第六是金刚杵手。第七是施无畏手,他这施无畏手是对一切都无所畏惧。这位宝掌菩萨在因地时,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四十二手眼,所以得到宝掌。因为他的掌里具足一切法宝,故叫宝掌菩萨。
“药王菩萨”:听楞严经时,还记得在二十五圣各述圆通,其中就有药王、药上这两位菩萨。这位菩萨在佛教里有一段因缘:在往昔有位转轮圣王,他有一千个儿子。一千个儿子一起发愿出家修行,就是贤劫的千佛。释迦牟尼佛乃贤劫中之第四位佛。转轮圣王另外有个妾妃,又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发愿要护持这一千个哥哥的法,每一位佛出世,他都要护法。小儿子见他哥哥发愿作护法,他就发愿在一千个哥哥成佛时,无论那一个成佛,他都要首先来供养佛;在佛住世时,他都永远来供养。不是只供养一位哥哥,而是一千个哥哥成佛时,他都去供养。在佛入涅槃之后,到了末法时代,他又发愿救度众生,用种种的药品来医治众生的病。无论火灾、刀兵、水灾、瘟疫灾,药王菩萨发愿来救度这一切有病苦灾祸的众生。所以这是药王菩萨宿世的因缘。
药王菩萨专门医治众生的病,他不但医治众生的身病,也医治众生的心病。众生的身心病都治好了,才能修行。
“勇施菩萨”:勇,勇气;施,布施。布施要有一股勇气,才能行布施。如果没有勇气,就不会布施。在六度万行中,布施是第一。万行之中,以六度为主体,六度又以布施为主体。所以我们行布施就是包括六度万行。
布施要有勇猛心,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你布施的时候,以一种不思议的精神来作布施,所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我们作布施是好的,可是如果又想起自己:“我这钱若布施给他人,那我自己又怎么办呢?我这衣服如果布施给他人,我自己又穿什么呢?我这房子布施给他人,那我自己又住什么呢?”这就是没有勇气。一想起自己,就不肯布施——“若我把这饮食给人吃,我自己又吃什么呢?”一旦想起自己,勇气就消散了,再也没有布施的精神。可是勇施菩萨他所作的布施是不假思索,不加考虑的。他看某人有困难,就去帮他,送衣送食,自己能布施多少就多少,总是尽力而为。因为勇施菩萨最勇猛于布施,勇于财施、法施、无畏施,所以叫勇施菩萨。
“宝月菩萨”:这位菩萨以宝月为名。“月光菩萨”:这位菩萨以月光为其名,月光能除晚间的一切黑暗。“满月菩萨”:这位菩萨功德如十五满月。以上菩萨精持戒律,所谓:“严持毗尼,宏范三界,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毗尼即戒律。他们严持戒律犹如宝月那么光明、圆满,能作为三界的大模范、大榜样。所以三位菩萨是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所以说:“持戒精进如满月,身口清净无瑕疵。”
“大力菩萨”:这位菩萨的力量特别大,与得大势菩萨的力量不相上下。“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二位菩萨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怎么超越的呢?也就因为有大力,因为有无量力。
这三位大力、无量力、越三界菩萨都是修同一种行门——精进波罗蜜行门,向前勇迈前进。现在由大力、无量力、越三界来证明,这三个名字都是一样的。大力就是无量力,无量力也就是越三界。他们若没有大力、无量力,也就不可能越三界了。为什么修精进波罗蜜?就因为皆得大力、无量力,得到超越三界的勇气。所以他们常常精进不懈,总向前迈进,这是三位菩萨名字的由来。
“跋陀婆罗菩萨”:“跋陀婆罗”有三种翻译法:1、贤守。2、贤首。3、贤护。这位菩萨修禅定波罗蜜。
1、贤守:因为这位菩萨能看守住佛的家业,故叫贤守。2、贤首:这位菩萨是作众贤之首,在菩萨里是作上座的。他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为菩萨之首,贤人之首。3、贤护:他是圣贤中能护持众生的一位菩萨。
“弥勒菩萨”:他又叫作阿逸多菩萨。“弥勒”译曰慈氏;“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没有任何的天魔外道能胜得了他,他住在兜率内院。他修慈心三昧,也就是修忍辱三昧,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悲心,所以每一位众生见着他,都会发出慈爱心。
弥勒菩萨等释迦牟尼佛不作娑婆世界的教主时,他就来接替佛的教主位。在什么时候他将来接替呢?有一些外道就讲:“弥勒菩萨已出世了。”这简直是在说梦话!释迦牟尼佛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在这个世界(贤劫)每过一百年,人的身材矮了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减到人寿十岁止;那时候再增,也就是每一百年身材增高一寸,寿命增加一岁,等到人寿命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到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才出现于世,教化众生。那时候也就是龙华三会。所以现在这一些外道,不懂佛法,只会乱讲乱说。
现在人的寿命大概是在六十至六十五岁之间,那么等到人寿命减到十岁时,你想一想还有多长的时间?然后再增到八万四千岁,这又有多长的时候?然后再减到八万岁时,弥勒菩萨才出世。所以那些邪门外道尽在说梦话。
“宝积菩萨”:这位菩萨积蓄很多宝贵的东西——无量无边的功德。功德就犹如宝贝、法宝一样。
“导师菩萨”:什么叫导师?导,引导;师,师父。他作众生的引导师父,接引众生,就是引导人归向正路,归于佛道。引导什么样的人?引导堕地狱的人。这人堕地狱了,在那儿受罪受苦,也不晓得要发菩提心,也不知道忏悔,所以导师菩萨就用种种方便法门去引导他,教他再发菩提心,走菩提道。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像前面所说的菩萨摩诃萨有八万人那么多。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尔时”,当尔之时。那个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说这一部法华经之时。在那时有八万菩萨同时来到法会道场。这八万位菩萨都是大菩萨,皆是佛之子。佛为法王,菩萨为法王之子。所以在弥陀经上说:“文殊师利法王子...。”在这一部法华经,这些大菩萨都是法王子。
佛有三个子:1、真子:就是菩萨法王子。他们是佛的外眷属,在外边护持佛。2、内子:一切比丘与罗汉都是佛的内子,佛教里边的眷属。3、外子:一切凡夫众生等,也都是佛的子,不过是佛的外子,在佛法的外边,未学习佛法。这也可以指在佛法里边的外子;他们虽然学习佛法,但未证果,仍在凡夫地位上。,还未达到圣贤之地位,故叫外子。
佛的三个子就包括菩萨、罗汉,与六道众生。三圣六凡合起来就是九法界众生。
“释提桓因”:是梵语,翻译曰“能作”。能作什么呢?能作天主。释提桓因就是一般人所崇拜的天主、老天爷。释提桓因在楞严咒里即是“因陀啰耶”——南无因陀啰耶。因陀啰耶也就是释提桓因。他作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也就是中国一般人所恭敬的玉皇大帝。他虽在天上作皇帝,但还在六凡法界中,谈不上圣贤。所以释提桓因在佛教里来说,是个护法,护持佛教。释提桓因是怎样来的?他在往昔于迦叶佛时,是个很穷的乞婆子。有次见到一座破庙里的佛像金漆剥落,于是就发心联合三十二位女人共同重修庙宇,装饰佛金身。完成了这种殊胜功德,三十三人命终后,皆感现作天主。做首领的穷女人就作忉利天主,其余三十二女人就于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各为天主。忉利天是在须弥山顶上,四王天在须弥山半腰。
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人,同时到法华会上。还有明月天子:此天子如明月之皎洁分辉,令人见到心悦清凉。又有普香天子:此天子喜欢香气,身上常常放香,普熏法界。又有宝光天子:此天子喜欢宝贝,身上有股宝光。普香天子知道一切众生也都欢喜香,于是放出一种普香于世上,把臭气全都驱除。如果不是这位天子放香的话,我们人在世上就真的臭不可闻。宝光天子也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贪心,喜好珍贵之物,故他放出宝光,满众生愿望。愿满则会发菩提心。这两位天子不是只有自己喜欢香与宝,而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欢喜闻香与宝贝,所以他们放出香气宝光,满足众生心愿。也令众生觉悟在世界上,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而发无上菩提心。香是持戒清净,宝乃无相布施。
又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北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之半腰,他们保护着这个世界所有的众生,故称为护世四王。四大天王与其同类之眷属有一万多天人,齐到法华会上。
还有自在天子:此天子非常自在,住在化乐天上。化乐天的快乐是由变化而产生的,在其它天上的快乐,他可以把这快乐变化到自己的天来享受。又…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