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诵经,无论用任何功都要专一。专一修行到内无六根,外无六尘的程度。内也没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尘也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这时候,既无人相,更无我相,无众生相也无寿者相。没有过去心、现在心,也没有未来心,三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这时候就得到一点妙法的滋味。但是还没有确实、真正的知道这个滋味,这时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时候,还不能停止。还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见到本来面目。在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天台宗是说得到一心三谛的境界。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缔。在净土法门里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何谓一心不乱?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漏,成为一个。尽三干大千世界就在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一念里包括了。这时候没有山河大地,没有房廊屋舍,也没有人、我、众生、寿者,什么都空了。若想要停止“南无阿弥陀佛”这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似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这时候是很妙的;你听见人说话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流水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水流风动演摩诃,都是摩诃大法。当你见到七宝莲池里的四色莲花,各放着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黄色黄光这四种光明。这时候可以百界成佛;不但在这个世界成佛,你愿意到那一个地方成佛都可以,这是净土法门里的一心不乱。并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听见声音,譬如听见钟“当”的一声,他就问旁人有没有听见,还以为是一种境界。任何一个用功的人,那种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执着它。禅宗有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算佛来也不要动心,要修得这种定力。不可以佛来就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生欢喜心?须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相都是虚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见是空的,这就是真空。而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见是有,这是妙有。真空本来不空,妙有本来非有。你说这妙不妙?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分证即佛。
虽然到了分证即佛,可是还没究竟。必须要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髅明星而悟道,究竟证果,这就叫究竟即佛。以上所说的是以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到了这个时候才亲证妙法的本体而真正成佛。
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别。正如某人要学楞严咒,他就落到思量和分别上。须知你越思量就越学不会,越分别就越不明白。你若要去想为什么,就不能记住楞严咒。什么也不想,而只知道念楞严咒是我的本份才对。要想记住楞严咒就不要用分别和思量心去念,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思量就是第七意识。我们要用不分别、不思量的妙法,要用真心去学佛法。
妙法虽妙,但会用的人很少。从前,有一位庞居士,这位庞居士开悟之后回想起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直到现在才开悟,觉得这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他想说明了悟妙法的法门,真是:“难、难、难!”怎么难呢?如“十担芝麻树上摊。”芝麻粒是很小的,要把它摊在树上,不是很困难吗?树上根本是不平坦的,摊放每一粒芝麻都会掉落地上,而十担芝麻要用多少时间呢?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修行时,要想改除习气毛病但却偏偏会犯毛病,你想不发脾气,却又偏偏有事情来惹你动怒,好像考验你似的。譬如:想要不喝酒,而偏偏有朋友请你去喝酒。你对他说你戒酒了,他会说:喝了这最后一次再戒吧!然后又有另一个朋友请你,这样下去想要戒酒也不容易。甚至于一切的坏行习气,想要消除是很不容易的。
庞居士认为开悟是很难的,但他开悟的太太却认为不难。她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所有一切草木都是佛的心印法门,祖师西来的妙意处处在百草头上。“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一切青竹黄花都是般若智慧的说法表现。苏东坡曾经说过:“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流的声音就如弥陀经上说的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而山岭的颜色无非是清净法身。你说那个不是妙法?一草一木妙法本然。这究竟有什么难的呢?因为庞居土一家都是开悟的人,而他开悟的女儿庞灵昭也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表示妙法是在日用平常之中。吃饭、穿衣、睡觉...都是妙法,就看我们的领悟了。修道的人终日吃饭谓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谓未穿一缕纱。这并非打妄语,而是心不在焉;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是到了无心的境界上。这时候虽然睡觉但和醒时一样,因为并不糊涂,不像常人作梦,老打妄想。
在中国有位玉琳国师,他很聪明。他师父要他和他师兄在一天一夜里把法华经背熟,谁若能背诵就把法传给谁。他这位师兄一天到晚睡觉,玉琳国师以为他自己一定能比他师兄先背熟这部经。谁知道他去见师父时他师父告诉他说,他师兄昨晚已经能背了。为什么他师兄能这样快背出来呢?因为他的境界已到了睡而非睡,可能是人了定。会用功的人,无论行、住、坐、卧都一样可以入定。不会用功的人会嫌这儿吵,那儿不清净,其实假若你心里清净到处都是清净之地。
上面讲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识。在楞严经上佛陀曾告诉阿难:“成佛是由这六根,堕落也是由于这六根。”六根、六识、十法界都是妙法,都是古来讲心的表现。可是要你不思量不分别,一旦思量和分别就落在意识的巢穴里。因此一般人不能专一其心,转识成智。智是识的变化;智也是妙法。在众生份上是转智成识,是把本有的智慧变成意识,所以由妙变粗,而粗即不妙。在诸佛份上是转识成智;所以在意讥的巢穴里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而证得妙法。
妙法,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按释迦牟尼佛的本门里有十种妙,迹门又有十种妙。本就是佛即妙觉;迹是垂迹,显示种种的痕迹。因妙太广太多了,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曾九十天谈妙。妙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虽知是妙,可是还在不明白处。以下再讲一些公案给大家听,来证明妙法的妙处: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知书写这部经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于是他就恭恭敬敬,一笔不苟的写完全部法华经。当他写完这部经时正是冬天,就在他把笔放到水里泡洗的时候,水里忽然冒出一朵冰莲花,这朵冰莲花越长越高,越长越大。于是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冰莲和尚,这件事情当时很多人看见。
还有一则公案也是证明妙法莲华经的妙。从前有一个和尚,他很有地位,在朝廷里参政。每次他从寺庙到皇宫去都不坐轿,他骑马。每当他坐在马上他就背诵法华经第一卷,到达皇宫时刚好把第一卷背诵完。天天如此,有一天他的马忽然死了;而他寺庙对面的一位居士家里生下一个男孩。婴儿出生前,他的母亲曾梦见对面那位和尚所骑的那匹马撞到她怀里去,不久婴儿就出世了。她觉得奇怪就叫人到庙里去询问,才知那匹马刚死去了。她知道这个男婴便是那匹马来投生的,于是就将这男孩送到庙里。可是男孩很愚痴,无论教他认字或写字他都不会,所以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有一个和尚教他念法华经时,他却很快的把第一卷记住,往后他就记不住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做马的时候,和尚每天在它背上背诵第一卷,所以他能记住。它因为听到法华经而得以投生做人,可想而知这部法华经的功德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了。
在晋朝时代,云南有一位叫陈东院的居士,他深信观世音菩萨。他曾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观世音菩萨道场。在他朝拜完毕,见到一位和尚在念法华经。便请这位和尚替他念经超度亡母,使她离苦得乐,早登天界。在功德圆满时,他家里的一只力气很大的牛,忽然间死去了。当晚这只牛托梦给他,告诉他说:“我是你的母亲,因为口业太重,罪孽太深,所以投生做牛。现在你请法师念经超度我,使我能离开牛身,但还未能离开地狱之苦,你再请法师为我念经超度吧!”陈东院得了这个梦之后,便再到普陀山去见那位和尚,请再次超度他的母亲。这位和尚念经时固然很诚心,可是酒瘾未断,偶尔会喝一两杯酒。当他知道陈东院母亲的情形后,就很诚心的跪在佛前念法华经,在念到第四卷的时候,他的口很渴,想喝茶,茶壶里没有茶;但见平时喝酒的酒杯里有酒,便把那酒喝完了又继续把整部法华经念完。
陈东院又作了一个梦,梦见他的牛妈妈对他说:“我本来可以离开地狱的。当法师念第一到第四卷法华经的时候,地狱里遍满金光,且有金莲花生出来,正当我要投生时,忽然间有一股酒气充满整个地狱,第五到第七三卷的法华经就没有那么大的功效了。你再请这位法师为我重念吧!”陈居士又把情形告诉这位法师。过去这位法师以为喝一两杯酒没有什么关系,而经过这件事之后,他便坚守酒戒了。由这些事看来,法华经的妙处真是不可思议。
学佛的人须知法华经有多种妙处,如做畜生的听经闻法就可投生做人,在地狱里受苦的听经闻法就可以生到天上。因为有这种的意义,所以有些人就去念诵经典,并依照经典上的方法去修行。不过修行时千万不能自满,不要以为念经就有功德。你若生出自满的心,不但没有功德甚至可说是白费的。仅仅种下一点善根,修道的人切记不要自大,不要贡高我慢,处处须要谦恭和蔼。
六祖坛经里,有一段说:有一个和尚名叫法达,他诵念法华经已经念了三千多部,因此他就生了一种贡高心。当他到曹溪南华寺去见六祖惠能大师时,本来一切僧人,见着住持、方丈和尚都应该搭衣持具,恭恭敬敬的叩头顶礼。就因为法达心里生出一种障碍,以为诵了三千多卷法华经功德一定不少,于是当他见到六祖大师的时候只弯一弯腰,连头也没有叩到地上。
六祖大师便问他:“你现在心里有一个什么东西?你平时修习什么?”法达很坦白的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