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脉分浮、沉、弛、速、滑、息、虚。
有一公案: 一天,阎罗王患病,派鬼请医生为其治病。鬼问:请那位医生呢?阎罗王嘱其请医院门前最少鬼之医生。鬼往访寻,见很多医院门前多诸冤鬼,但有一医院前只有两鬼,便请这医院中之医生,为阎罗王治病。阎罗王问其行医多久?此人答道当日才开始行医。这医生刚开始行医已治死两人!阎罗王乃辞退此医生,不要他看病。可见医生若用错药,会误人性命。
“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或遇时局动乱。“抄”即被政府没收。“劫”即抢劫。“窃盗”即偷盗。如是等罪,罹至共身,如斯罪人,永不见佛。众圣之王,说法教化,如期罪人,常生难处,狂聋心乱,永不闻法。
于无数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聋哑 诸根不具 常处地狱
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驼驴猪狗 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聋盲喑哑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着我见 增益嗔恚 淫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有些人善根不够,被业障所障,听经片刻,即离座而去。我常言:“劝君为善曰无钱,有也无。祸到临头用万千,无也有。若约研经谈善事,去也忙。一朝命尽丧黄泉,忙也去。”
人必须在无量劫以来种下深厚的善根,才能得闻妙法莲华经。慧思大师曾与智者大师同在灵山听法华,故有缘在中国相遇。你们在座听经者,都曾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只是日久忘却了,而今我为你们重说法华经而已。 于无数劫中,如恒河沙数劫中,生辄聋哑,诸根不具,常处地狱,如游花园观赏景色。在其余恶道,如同置身家中。或生而如骆驼、猪、狗,一切行动举止都如驼驴猪狗。所以在印度有些外道持牛狗戒者,就是以前曾谤法华经,故虽生为人,而酷似畜生。纵出离地狱,从畜生道而转生为人,则聋、盲、喑、哑。或家境贫困,因往昔家境富裕,不肯供养三宝,故今生生而贫困。或常遇逆境,有如姜太公卖面的公案:姜太公是周文王的丞相,周武王的师父。姜太公即姜子牙,运气不好,殷朝时为官,后辞官职,退居民间卖面和盐。卖盐亦无人光顾,后卖面,卖了一整天也无人买面,到晚间,才有人来买一碗大钱的面,他正在秤面,黄飞虎将军骑马经过,把盛面的箩踢倒,面都洒在街上,掺杂了泥沙,面更卖不出去了,便收拾返家。在家门前叫门时,无人应门,以手打门,却被蜜蜂所螫,手一动又碰到钉子上。他的运气就是那么倒霉!他前生本是一头熊,见一修道人名玉虚公,因知道此人乃一高人,故在洞前长跪五百年求道,骨肉也化为尘土,仍为求道,所以后生为人。他也曾毁谤三宝。姜太公家有不贤妻,故运气不好。姜太公的命运,可谓“诸衰”。 “以自庄严”:这类众生,以贫穷、诸衰来庄严自己。身体水肿、干削,或生有疥癞,皮肤作痒,甚为难受。“痈疽”即大疮,这些疮属外症。外症是不怕红肿高大,只怕黑紫窝陷和隐痛,如黑紫窝陷,必不治而命丧。如是等病,如衣服常盖在身。身常发散臭味,垢秽不净,深着我见,脾气日趋暴躁,淫欲炽盛。如中国清朝名将年羹尧,每晚要有十二个女人与他同眠,甚至与马牛作不净行。谤此经故,受此果报。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尊者,毁谤妙法莲华经者,若要详说其罪过,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故告诉你,在无智慧者面前,莫说此经。何以故?若无智慧者听妙法莲华经,即会出言毁谤而造罪,为免其造罪受果报,故莫对无智慧者说妙法莲华经。
我在佛教讲堂讲妙法莲华经,因你们有智慧,若你们无智慧,就是我给你们说此经,你们亦会跑到老远去,而不会留在这里听经。善知识是对你讲经说法,先对经典有所认识,继而参禅打坐。参禅打坐需要有种种助缘,否则遇境界而不能辨析,易堕魔境,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此乃打大妄语,其果报必下地狱。有人却埋怨佛说法华经,认为若佛不讲此经,则没有人会口谤法华经而下地狱。故归根结蒂,皆因佛说此经,人才会因谤此经而下地狱。但佛不说妙法莲华经,也没有人成佛。佛已说得清清楚楚:谤此经者有罪。明知有罪,就不要谤此经,不要明知故犯,不谤此经就不会下地狱了。此等谤经者堕于恶道,幸而有地藏菩萨为之说法,救拔出离恶道,而转生天道或人道,而善根深厚者,会因闻法华经而成佛。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佛说谤法华经者,会得堕地狱之果报,是一大悲门。故人不但不应口谤法华经,心中连一念谤经之念头,也不可生。 若有利根的人,则会深信不疑,彼等都是多闻强记,求道心切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在过去生中曾见百千万佛,植诸善根,彼等在宿世已供养三宝。供养三宝者应该一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不应生分别心。种善根应发深般若,有坚固心,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精进,常修慈心——慈悲心乃不见众生过,纵见彼等有过,亦以慈悲相待,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嗔 质直柔緛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有些人听经后,外表恭敬接受,但内心却对法师所说起疑心,想:“这法师所说是否可信呢?我是否会被骗呢?”有真智慧者不会被骗。而无智慧者就是常恐人对他行骗,但最后还是被骗。若遇恭敬而无异心者,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此经。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尊者,若见有人舍离恶知识,而亲近善友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此经。若见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亦可为之说此经。以上等人知道悔改,所以可为之说法华经。 若遇无嗔心之人,嗔心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人能离嗔心,也会离贪心及痴心,此等人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乃可为说此经。有些人不知对佛恭敬礼拜,佛乃一切众生之父,故我们应对父恭敬。不但对佛礼拜,对修持佛法的僧入,也要顶礼,对三宝恭故,故曰:“恭敬诸佛”。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能持五戒可得生人道,若修十善,可得生天。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故要对因果慎重。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比丘是梵语,其意思有三:(一)乞士。(二)怖魔。(三)杀贼。比丘四方求法,得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专修此等经典至心顶受,而舍弃其它,如是之人,乃可说此经。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佛告舍利弗尊者,以上十种人,求佛道者,穷劫不尽,故必须为彼等说妙法莲华经。 有些人又生出疑惑:华严经上说:只执于一经是正确,而指其它经为虚构者,乃魔之行径。而今法华经上令人受持一经,岂非互相矛盾?法华经之意,是说若你的能力只能受持一经,你可只受持一经。若能受持更多经典更佳,故千万不可过于执着,应灵活变通。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法华经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经之因缘,方便品第二,示以权巧方便,教化众生。为了让众生进一步明了教义,佛陀继而说譬喻品第三。而现在所说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强众生之信念。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见信念之重要性,可说是入佛法之门。
这个“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个人在说话,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说,就算他的话本来对你有益处,你也得不到这益处。同理,若人能信解经中之义理,继而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气很大,但读了经文后,了解嗔恨是可以避免的,于是立志除此恶习。在“不知不觉”的修行中,有一天你会发觉往昔的坏脾气已全消失,纵使有人无理取闹,你亦视为无所谓,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对经典起了疑惑,认为脾气人人本具,不发脾气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就不能与佛法相应,更不要说获得法益了。
总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议之大乘法者,方能实践而证得无上甚深微妙法,故这一品以“信解”为名。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尔时”:即释迦牟尼佛演说譬喻品之时。在此品佛陀只对当机者传授,非对大众宣说,因要避免起疑惑。摩诃须菩提亦称为“慧命”须菩提,皆因他续佛慧命,推广祖师一脉心传;亦因为他是奉命于大觉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称之。般若法会上,佛要须菩提教化一切众生及菩萨而继承如来家业。须苔提有三个名字:(一)善吉。(二)善现。(三)空生。
当须菩提出生时,曾有奇异之事情发生。他父亲家里之财宝忽然完全不见了。在相师…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