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57

  ..續本文上一頁。問而知之,謂之“功”。切脈而知之,謂之“巧”。脈分浮、沈、弛、速、滑、息、虛。

   有一公案: 一天,閻羅王患病,派鬼請醫生爲其治病。鬼問:請那位醫生呢?閻羅王囑其請醫院門前最少鬼之醫生。鬼往訪尋,見很多醫院門前多諸冤鬼,但有一醫院前只有兩鬼,便請這醫院中之醫生,爲閻羅王治病。閻羅王問其行醫多久?此人答道當日才開始行醫。這醫生剛開始行醫已治死兩人!閻羅王乃辭退此醫生,不要他看病。可見醫生若用錯藥,會誤人性命。

   “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複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複增劇。”或遇時局動亂。“抄”即被政府沒收。“劫”即搶劫。“竊盜”即偷盜。如是等罪,罹至共身,如斯罪人,永不見佛。衆聖之王,說法教化,如期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

  于無數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聾啞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余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爲人 聾盲喑啞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幹痟 疥癞癰疽 如是等病 以爲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嗔恚 淫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些人善根不夠,被業障所障,聽經片刻,即離座而去。我常言:“勸君爲善曰無錢,有也無。禍到臨頭用萬千,無也有。若約研經談善事,去也忙。一朝命盡喪黃泉,忙也去。”

  人必須在無量劫以來種下深厚的善根,才能得聞妙法蓮華經。慧思大師曾與智者大師同在靈山聽法華,故有緣在中國相遇。你們在座聽經者,都曾在靈山會上聽法華經,只是日久忘卻了,而今我爲你們重說法華經而已。 于無數劫中,如恒河沙數劫中,生辄聾啞,諸根不具,常處地獄,如遊花園觀賞景色。在其余惡道,如同置身家中。或生而如駱駝、豬、狗,一切行動舉止都如駝驢豬狗。所以在印度有些外道持牛狗戒者,就是以前曾謗法華經,故雖生爲人,而酷似畜生。縱出離地獄,從畜生道而轉生爲人,則聾、盲、喑、啞。或家境貧困,因往昔家境富裕,不肯供養叁寶,故今生生而貧困。或常遇逆境,有如姜太公賣面的公案:姜太公是周文王的丞相,周武王的師父。姜太公即姜子牙,運氣不好,殷朝時爲官,後辭官職,退居民間賣面和鹽。賣鹽亦無人光顧,後賣面,賣了一整天也無人買面,到晚間,才有人來買一碗大錢的面,他正在秤面,黃飛虎將軍騎馬經過,把盛面的籮踢倒,面都灑在街上,摻雜了泥沙,面更賣不出去了,便收拾返家。在家門前叫門時,無人應門,以手打門,卻被蜜蜂所螫,手一動又碰到釘子上。他的運氣就是那麼倒黴!他前生本是一頭熊,見一修道人名玉虛公,因知道此人乃一高人,故在洞前長跪五百年求道,骨肉也化爲塵土,仍爲求道,所以後生爲人。他也曾毀謗叁寶。姜太公家有不賢妻,故運氣不好。姜太公的命運,可謂“諸衰”。 “以自莊嚴”:這類衆生,以貧窮、諸衰來莊嚴自己。身體水腫、幹削,或生有疥癞,皮膚作癢,甚爲難受。“癰疽”即大瘡,這些瘡屬外症。外症是不怕紅腫高大,只怕黑紫窩陷和隱痛,如黑紫窩陷,必不治而命喪。如是等病,如衣服常蓋在身。身常發散臭味,垢穢不淨,深著我見,脾氣日趨暴躁,淫欲熾盛。如中國清朝名將年羹堯,每晚要有十二個女人與他同眠,甚至與馬牛作不淨行。謗此經故,受此果報。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毀謗妙法蓮華經者,若要詳說其罪過,窮劫不盡。以是因緣,故告訴你,在無智慧者面前,莫說此經。何以故?若無智慧者聽妙法蓮華經,即會出言毀謗而造罪,爲免其造罪受果報,故莫對無智慧者說妙法蓮華經。

   我在佛教講堂講妙法蓮華經,因你們有智慧,若你們無智慧,就是我給你們說此經,你們亦會跑到老遠去,而不會留在這裏聽經。善知識是對你講經說法,先對經典有所認識,繼而參禅打坐。參禅打坐需要有種種助緣,否則遇境界而不能辨析,易墮魔境,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此乃打大妄語,其果報必下地獄。有人卻埋怨佛說法華經,認爲若佛不講此經,則沒有人會口謗法華經而下地獄。故歸根結蒂,皆因佛說此經,人才會因謗此經而下地獄。但佛不說妙法蓮華經,也沒有人成佛。佛已說得清清楚楚:謗此經者有罪。明知有罪,就不要謗此經,不要明知故犯,不謗此經就不會下地獄了。此等謗經者墮于惡道,幸而有地藏菩薩爲之說法,救拔出離惡道,而轉生天道或人道,而善根深厚者,會因聞法華經而成佛。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爲說

   佛說謗法華經者,會得墮地獄之果報,是一大悲門。故人不但不應口謗法華經,心中連一念謗經之念頭,也不可生。 若有利根的人,則會深信不疑,彼等都是多聞強記,求道心切者,如是之人,乃可爲說;若人在過去生中曾見百千萬佛,植諸善根,彼等在宿世已供養叁寶。供養叁寶者應該一心供養佛、法、僧叁寶,不應生分別心。種善根應發深般若,有堅固心,如是之人,乃可爲說;若人精進,常修慈心——慈悲心乃不見衆生過,縱見彼等有過,亦以慈悲相待,不惜身命,乃可爲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舍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無嗔 質直柔緛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有些人聽經後,外表恭敬接受,但內心卻對法師所說起疑心,想:“這法師所說是否可信呢?我是否會被騙呢?”有真智慧者不會被騙。而無智慧者就是常恐人對他行騙,但最後還是被騙。若遇恭敬而無異心者,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爲說此經。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尊者,若見有人舍離惡知識,而親近善友者,如是之人,乃可爲說此經。若見持戒清淨,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亦可爲之說此經。以上等人知道悔改,所以可爲之說法華經。 若遇無嗔心之人,嗔心是貪、嗔、癡叁毒之一,人能離嗔心,也會離貪心及癡心,此等人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乃可爲說此經。有些人不知對佛恭敬禮拜,佛乃一切衆生之父,故我們應對父恭敬。不但對佛禮拜,對修持佛法的僧入,也要頂禮,對叁寶恭故,故曰:“恭敬諸佛”。

  複有佛子 于大衆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五戒乃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能持五戒可得生人道,若修十善,可得生天。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故要對因果慎重。

  若有比丘 爲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余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複

  志求余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爲說

   比丘是梵語,其意思有叁:(一)乞士。(二)怖魔。(叁)殺賊。比丘四方求法,得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楞嚴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專修此等經典至心頂受,而舍棄其它,如是之人,乃可說此經。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爲說 妙法華經

   佛告舍利弗尊者,以上十種人,求佛道者,窮劫不盡,故必須爲彼等說妙法蓮華經。 有些人又生出疑惑:華嚴經上說:只執于一經是正確,而指其它經爲虛構者,乃魔之行徑。而今法華經上令人受持一經,豈非互相矛盾?法華經之意,是說若你的能力只能受持一經,你可只受持一經。若能受持更多經典更佳,故千萬不可過于執著,應靈活變通。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法華經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經之因緣,方便品第二,示以權巧方便,教化衆生。爲了讓衆生進一步明了教義,佛陀繼而說譬喻品第叁。而現在所說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強衆生之信念。所謂“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又雲:“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見信念之重要性,可說是入佛法之門。

   這個“信”字,由“人”字部首及“言”字合成,表示一個人在說話,假如你不相信他所說,就算他的話本來對你有益處,你也得不到這益處。同理,若人能信解經中之義理,繼而躬行實踐,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譬如你的脾氣很大,但讀了經文後,了解嗔恨是可以避免的,于是立志除此惡習。在“不知不覺”的修行中,有一天你會發覺往昔的壞脾氣已全消失,縱使有人無理取鬧,你亦視爲無所謂,這就是信的功能。

  相反的,若人對經典起了疑惑,認爲脾氣人人本具,不發脾氣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就不能與佛法相應,更不要說獲得法益了。

   總而言之,能信解不可思議之大乘法者,方能實踐而證得無上甚深微妙法,故這一品以“信解”爲名。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葉。摩诃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而白佛言。

  “爾時”:即釋迦牟尼佛演說譬喻品之時。在此品佛陀只對當機者傳授,非對大衆宣說,因要避免起疑惑。摩诃須菩提亦稱爲“慧命”須菩提,皆因他續佛慧命,推廣祖師一脈心傳;亦因爲他是奉命于大覺智慧者——佛陀,故以“慧命”稱之。般若法會上,佛要須菩提教化一切衆生及菩薩而繼承如來家業。須苔提有叁個名字:(一)善吉。(二)善現。(叁)空生。

  當須菩提出生時,曾有奇異之事情發生。他父親家裏之財寶忽然完全不見了。在相師…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