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蔔卦下,認爲他的出生是“善告”,財物的盡失無非是解空之表現,故又得名爲“空生”。七天後,所失之財物重現,爲此又得名爲“善現”。尊者是佛衆弟子中,解空第一。
有人問:“什麼是空?需要了解空嗎?”當然需要了解“空”,否則不能了解佛法,更談不上成佛。又問:“空既然是什麼也沒有,又何必要了解?”就是因爲什麼也沒有,你才需要明白它。領悟此義者,方能獲益無窮。
什麼是虛空?它是抓不到,丟不掉,也無所得。有所得者,不謂之虛空。當須菩提明了無所取、無所舍、無所受之義理後,頓時覺悟“空”之妙義。雖說虛空內無一物,但仍然是存“有物”于其中,有與無乃相對,若人能將虛空粉碎,則能明佛性、見本源。故虛雲老和尚雲:“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
虛雲老和尚在揚州高旻寺的禅堂內,第六枝香開靜時,護七(禅七之工作人員)照例爲禅和子倒茶。一不小心,將虛老之小茶杯碰落地面,發出清脆的聲音,頓時把虛老從無量劫的迷夢中驚醒過來。茶杯墜地,一聲乍響,虛空粉碎,狂心頓歇。(狂心即指攀緣、煩惱、執著之心)。故釋迦牟尼佛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楞嚴經亦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意謂狂心即菩提,當狂心歇止,菩提就會顯現。
摩诃迦旃延尊者。摩诃即大之義;迦旃延譯文飾。尊者亦有其它名字,如“好肩”、“扇繩”及“勝思”。在佛之衆徒中,他是論議第一,辯才無礙。他以善巧方便,滔滔不絕的辯才,折服許多斷見之外道。有人問:“如何才能見到這位善巧說法的尊者?”他就在法華會上,也就在你面前,但你卻見不著!
摩诃迦葉是第一代祖師。他仍在世上,現在在中國雲南雞足山內打坐入定,既未往生,亦未涅槃,他等到彌勒菩薩成佛時才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授于彌勒佛。
“迦葉”,譯飲光。因他身上能放射紫金光而隱蔽其它光,如日光、月光、星光等,如同飲光。他身現金光,是因爲在往昔曾與其妻(紫金光比丘尼)共同爲毗婆屍佛之佛像修補裝金。“迦葉”又譯爲大龜氏,因其祖上的人修道時,曾見有只大龜馱著一個圖,故由此得名。大迦葉名叫庇缽羅,是樹名,因爲他父母向這樹神祈禱而生了他,就以樹爲名。
摩诃迦葉曾是一位拜火神的外道,認爲火神是最高尚之神明。佛陀在度化五比丘後,認爲機緣成熟,乃往而度化摩羯提國中一位名聲顯赫的長者——摩诃迦葉,那時他已一百零二歲的高齡。當尊者了解自己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佛之境界與神力後,就五體投地,皈依佛教,實行苦修,成爲頭陀第一。頭陀行門有十二種,佛見尊者已年邁,故勸他不必過份苦修,但尊者乘戒俱急,不肯放棄苦行。故佛陀贊歎曰:“我佛法能久住于世,與迦葉行頭陀行有大關系。他能如此修苦行,我佛法必定會久住于世。”
摩诃目犍連尊者。目犍連是梵語,譯爲萊菔根,或采菽氏。尊者有大神通,有一次他運用神通從東方出發,達無量無邊世界,但無論走多遠,都無法達到一個沒有佛聲音所在的地方,因爲佛之法身是無處不遍,無處不在,佛是盡虛空遍法界。
目犍連是一位大孝子,當他證得五眼六通,得羅漢果後,遍觀世界,找他母親,見到他的母親在地獄做餓鬼,受大痛苦。目犍連尊者悲痛欲絕,即時托一缽飯給他母親食用,她連忙用袖子將食物掩蓋,唯恐其它餓鬼看見來搶。誰知食物才一進口,都化成火,而不能下咽。這是因爲她罪業深重所得之果報,目犍連尊者雖有大神通,卻不能拯救他的母親,于是即刻去求佛相救。佛說因爲他的母親生前誹謗叁寶及輕慢僧人,又愛吃魚卵,故墮入餓鬼道。若要拯救其母,必要于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時,設盂蘭盆(解倒懸)供。先供十方佛、法、憎,十方僧未用齋時,旁人不得先食用。藉十方僧衆之清淨功德,其母即能出離苦海。
佛製比丘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爲期叁個月。在這幾個月內,夏天炎熱,路上蟲多,爲養成愛護一切衆生的慈悲心,故僧人們都不到處跑,以兔踏死地上的小生命。七月十五日爲僧人們結夏圓滿,自恣之日,亦叫佛歡喜日。是日,衆僧人共同來糾正彼此的過錯,坦白地自認過錯,或要恣任僧舉,請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勸勉、互相警惕共同改進。
這一天是出家衆可以外出的日子,故佛陀教目犍連于此日供養十方僧衆。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每間寺廟都設盂蘭盆法會,超度過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過世父母。“盂蘭盆”,譯解倒懸。地獄衆生,所受痛苦,如被繩綁而將彼倒挂。這一天,借著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及賢聖僧之功德,他們可以解除餓鬼及惡趣倒懸之苦。
目犍連尊者名叫庇利缽,是樹名,起因是他的父母向這棵樹祈禱求子而生下他,情形與大迦葉相同。
當須菩提等人,聽聞佛言,授記舍利弗無上正等正覺後,歡喜踴躍此未曾聽過之法,即從座起。此表示身業清淨。“發希有心”,表意業清淨。“偏袒右肩”,是表示他們放下小乘法而趣向大乘法。意謂開權顯實,昔日未開權,如右肩被覆;今已開權,故偏袒右肩也。“右膝著地”,地表實法、實智。“一心合掌”,權實不二,權法即實法,實法即權法,開權顯實,爲實施權。合掌表示權實不二,不二即是非權非實的一心也。“曲躬恭敬”,躬,不是直也不是曲,能直也能曲。直表實法,曲表權法。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表示彼等以“權”趣向佛之實法。“而白佛言”,即口業清淨。
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複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等”:指的是慧命須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葉及摩诃目犍連。他們是僧衆之首,但是爲什麼他們不習大乘法而求佛道呢?因爲他們出家已久,法臘既高,後輩者皆以他們爲模範,若改途棄小乘而求大乘,恐爲後人所譏。爲了保護別人對他們的信念,故執著小乘而不上求大乘法,因此大乘法一蹶不振。他們不願舍棄小乘,皆因未識開叁權乘而顯實乘法。叁權即聲聞、緣覺、菩薩乘。由于小執未移,護持己見,故不能開權顯實,廢權立實,而構成第一個過失。
第二過失是自以爲年邁老朽,可免此重任——行菩薩道而廣度一切衆生。他們太看輕自己,執著年事已高不中用,故“疲”于精進而求佛道。
第叁,他們自以爲已證得涅槃,此是未證言證,故又犯了過錯。在他們測度下,認爲蓮華不生于高地,只長于水中低處,故斷言自己已入無爲正位,得涅槃,不堪複發大心。然而昔日所行所作皆爲菩薩道,但因迷實法而不解其義,徒然校計正位之功德,不複進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叁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于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四位尊者白佛言:“世尊!在往昔說法時間甚長,我等久坐于此,漸感疲倦懈怠,因爲只思念小乘人偏空、無人我相。既然是空無所有,則不需行菩薩道或修功德,故不喜樂于菩薩法之遊戲神通,教化成就一切衆生,乃至對于嚴淨佛國土,也不生一念歡喜心。這是得少爲足,懈怠不精進之過。
“所以者何”:爲什麼我們不求大乘微妙法?因爲佛陀曾說令我等出叁界,得證涅槃。又現時我們已年老力衰,故于佛所開示大乘菩薩法之無上正等正覺,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我等今于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于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現我們在佛前,得聞佛授聲聞、緣覺、菩薩成佛之記,見舍利弗得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等心中甚歡喜,因爲這表示我們亦即將得佛授記。今聞此希有之法——妙法蓮華經,不禁暗自慶幸可得此大善利益。猶如忽獲得無量珍寶,不求而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世尊!我們現在樂以一個譬喻,以表明此義。“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大乘法而舍父遠去。“父”,譬喻如來之應身。在二萬億佛出興這麼悠久的時期,釋迦牟尼佛乃教化衆生成無上道,對一切衆生有如慈父。但是當佛陀的應身入于涅槃後,衆生即退大心,故名爲舍父。無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
“久住他國”:即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五欲——財、色、名、食、睡。此意謂衆生深染塵勞五欲,不知反迷歸覺。天道爲十。人道爲二十。五十年則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不另立一道,因爲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羅。叁界衆生背覺合塵,不知尋求解脫之法門。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年既長大者,譬喻大乘種子猶存,但因舍大法而習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漸漸消失,故謂之貧苦。“加複窮困”:即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叁界衆生,具受八苦,不得出離,故言“窮”。八苦圍繞,猶如火燒,故“困”也。
“馳騁四方”:即偏于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即非本意,不期而會謂之“遇”。外道厭苦求道,修諸苦行,雖爲不當,亦得爲可以教化之因緣。一如佛初成道時,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教化衆生,但衆…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