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将所有的道理前后连贯起来,使它不致断章脱节。就像作文章一样,要有开、承、转、结。经文就像用一条线把意义贯串起来似的。摄乃摄持所化之机,即所化的一切众生;无论你适合于那一种法门,在经里面都包含着。例如参禅、静坐、说法讲经、习律;或称念佛号,潜修净土;或持咒学密...等,任何一个法门,在经典里都尽皆妙藏,一切具足。有时在显宗里也有涉及密宗的,不过并没有专注于该法。
经,又含有长的意思。长即是永远不变,从佛所说,以至结集的经典,到了现在都不曾改变。一字不可去,也一字不可添;所谓不增不减,就是经意,恒常如是也。而经中所演的诸多方便法门,皆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说的;三世众生,也都须要循着这些方法去学,故称做法。
梵语修多罗,华言乃契经。契者,契合之义。即上通诸佛心,下及众生心;均心心互契,念念相如。正如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知经是心法,是众生法,即是佛法。此三种法了无分别,这是“释名”中申解经的含义。
辨体,是认识此经的本体。那么,这部经云何为体呢?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一切相皆从实相而来,不但诸相均由实相所生,即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缘觉、声闻,都是从实相幻生出来。
那么,实相是谁造的呢?并没有人造,是本来具有的。怎么会有呢?实相本诸十方诸佛菩萨之先,是一切法的母体;故所有的万事万物,皆由实相而生。
由于这部经是以实相为体,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至一切的众生,也都自本经生出。由于我们经历太久的时间,已将本来的家给忘了,将本来的母体都忘了,所以对这部经也就陌生起来。现在,大家发心听闻这一部经,可以说是找到回家的路径。 本经的名、体知道了。那么,究竟它又以甚么为宗呢?是以一乘:实际之因果为宗。一乘,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修学的人曾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与天乘;而这部经只有向上的一乘,即是佛乘。
佛乘不属五乘之内。此乘以真实的因果为宗。本经引莲华为喻,以示即因即果,即果即因之意。莲华开放即乃佛因;同时结成的莲子,即是佛果。故说是以一乘因果,为经之宗趣。
此经的宗趣认识了。我们须研究它的用途。这部经的用途是要我们众生断疑起信;把疑惑心断了,而生起坚固的信心来。中国高僧智者大师是读诵法华经而开悟的,得到一旋陀罗尼,并创出了天台宗。我们千万不要把这部经看的太简单。须知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祖师,都是从这部妙法经中华果生出来的。
宗、用都交代过了。现在谈到本经的教相是甚么?本经教相,乃是醍醐。在五时八教里,法华经与涅槃经的教相,同属醍酬。而醍酬的来由,是从牛出乳,由乳生酪,由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酬。故醍酬是最精最美的第一上味,这只是一个妙比。大家能听到这部经,就等于尝到最妙、最上、最佳的法味了,因为全经字字包含妙义无穷,要一心受持为主,获益无尽。
乙、述译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翻译这部经的法师。姚秦是中国后秦期间的国号。时姚兴当朝;因帝姓姚,故号姚秦,又因立国于前秦之后,是以史称后秦。
翻译这部法华经的法师,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姚秦是在中国东晋期间的长安,最初是苻坚所统治。自从汉高祖灭秦以后,到了晋朝,有些人还怀念着秦朝。所以苻坚(秦始皇之后人)组织一个帮派叫“秦帮”,并在长安之处建一国叫“苻秦”。在这时,当时的钦天监(天文学家)看见在印度上空有颗智星,于是向苻坚说西域此时有个大智慧者,将来会到中国,且拥护中国。苻坚说:“我知道这个人定是鸠摩罗什,我们发兵去把他抢回来!”于是派吕光大将军领七万人马攻打西域龟兹国(即今中国新疆边缘之一个小区域),要把鸠摩罗什法师抢过来。在吕光还未到达龟兹国时,鸠摩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脱:“中国现在出兵攻打我们,目的不是在争土地。你应该和中国讲和,无论什么条件都答应他们。”但是龟兹国王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当吕光的军队一来到,他就和吕光开火战争起来。而中国军队声势浩大,人壮马肥,一下子就把薄弱的小龟兹国完全击溃,且杀死了龟兹国王。本来龟兹国王是很幸福的,但为什么他会被中国军队所杀呢?就因为他前生的杀业太重了,故定业不可转,无法避免所应受的业报。
灭了龟兹国以后,吕光把鸠摩罗什法师掳到中国西凉(甘肃姑臧)时,就听说国内发生政变,苻坚已被姚苌所杀。姚苌取而代之做了姚秦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似把苻秦朝代改为姚秦)。吕光乃在凉地一个山洼子里扎营。但是鸠摩罗什法师对他说:“千万不要在这里扎营,这里主凶险,大水一来,是会淹没全军的。”吕光说:“你出家人懂什么排兵布阵?在这里扎营怎么会被淹死呢?你不用管!”因为他不听鸠摩罗什法师的建议,果然就在半夜里山洪暴发,水势汹猛,把他的军队淹死五六千人。到了第二天,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神通有来历的,于是他从这时起就另眼相看,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吕光听说姚苌已杀死了苻坚,于是就在西凉按兵不动,过了二年姚苌死,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掳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件事,所以乃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但吕光不给,于是姚兴又发兵征讨吕光,恰巧吕光这时去世,儿子吕隆继位。双方军队一战,吕隆军队战败,这时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为什么苻坚要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么姚兴又发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人人都钦佩敬仰他,且他又是翻译经典的最佳人才,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翻译经典。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的因缘。
鸠摩罗什法师他自己本身的因缘也是很奇妙。他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是当时中印度一个国家丞相的儿子,本来鸠摩罗炎可以继承丞相位,可是他不愿做官,而想要出家修道。于是就各处游学,各处去参访明师。因为他父亲是丞相,所以他到那里就受人欢迎,当他走到龟兹国时,龟兹国王不但到郊外欢迎他,还请他到宫内设宴招待。国王有个妹妹叫者婆,看到鸠摩罗炎就一见钟情。耆婆生来非常聪明,看不起自己本国的男人,认为都配不上她,可是这次一见到鸠摩罗炎就动心了。她虽然没有向她哥哥说出其心意,可是龟兹国王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其妹对鸠摩罗炎那么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许了,于是就把耆婆嫁给鸠摩罗炎。没有多久耆婆怀孕,奇异的事情也发生了。本来耆婆根本不懂印度语言,可是怀着鸠摩罗什法师时,不但会听,而且又会说梵语,还有辩才无碍的能力,而且智慧大增。当时有个罗汉就对人说:“这女人肚里的小孩,一定不平凡,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以前佛的弟子舍利弗在他母亲胎里时,他母亲的智慧也是大增,大概这小孩和舍利弗也是一样。”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在他母胎里,就能帮他母亲增加智慧的情形。
鸠摩罗什的母亲生他之后,过了三年,又生了一个儿子。从这时起,他母亲常常到巧黎大寺听经,因为她的根基深厚,听了法师所说的法以后l——人在世间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就发心想要出家。可是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以前也是想要出家,但与耆婆结婚后,就不想出家,而贪恋自己漂亮的妻子、财富,和地位。四十二章经上说:“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因为鸠摩罗炎被富贵所迷,不但自己不出家了,连妻子要出家都不准许。可是耆婆已下定决心要出家,她发了个愿说:“如果不出家,我宁愿死了也不在家!”并且她又不吃饭也不饮水。最初她不吃饭,鸠摩罗炎并不以为然,可是到第六天,他发觉到这样终究不行,若再不允许她出家,她非饿死不可。于是就对她说:“好吧!我答应你出家,可是你要先吃东西。”但耆婆说:“你已允许我出家,但是先要落我的发,然后我才吃东西。如果不落发,等一下我吃完了东西,你又不会允许我出家的,那我怎么办?”鸠摩罗炎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不得已就去请巧黎大寺住持和尚,给他妻子落发。落发以后,她才吃点东西,就开始过真正出家人的生活,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一定要有真诚心,没有诚心,就是学多久也不会有成就。因为她诚心至极,宁死也要出家,生死都置之于度外,把一切都放下了,所以“静极光通达”,她的灵光现通,跃而证到初果。
耆婆证到初果之后,就带鸠摩罗什到庙里去玩。鸠摩罗什当时是个七岁小孩子,一到庙上,看见人家拜佛他也拜佛,人家烧香他也烧香。又看见佛前有个大鼎,最轻也有一百多磅重,但他一点也不费力气就把这座大鼎顶在头上。顶在头上时,就这么想:“我只是七岁小孩子,我怎么可以顶得住这么重的鼎呢?”他心里刚生出思量分别心,就觉得那鼎重若千斤,再也顶不住了,随着鼎跌到地上。由此,鸠摩罗什就了悟到世间一切都是唯心造。在他未生出思量分别心前,鼎重而不觉重,但生出分别心以后,不重的也重起来了。他了悟“一切唯心造”后,就跟着其母出家。后拜盘陀菩达多为师,学习小乘教法,每次读诵一千首偈,每一首偈有三十六字,所以每天就学三万六千字(这数目是楞严咒的三十几倍)。以他才七岁的幼龄而每天学三万六千字,这种的聪明智慧不是普通人可比得上的。因为他学得如此快速,一下子就把佛所说的小乘经典全都学完,不但这样,他又学习世间所有的艺术知识,医(医药)、卜(算卦)、星(以八字推算命运)、相(看容貌定吉凶)。学完了小乘法和世间学问以后,鸠摩罗什法师就到印度学习大乘法。因为他母亲是国王的妹妹,出家后的供养很多又太好,可是他不愿意如此享受,于是发愿要学习佛法,而到佛出生地(印度)游历。鸠摩罗什法师学小乘法时,觉得小…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