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不能够证得这个真实的境界。我们没有觉察到时间与空间是不相应行法。你们要是读过《百法》,就晓得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在唯识三性里面讲,遍计所执性完全是假的;你说色法、心法、心心所法是依他起性,还有点真实。这个遍计所执完全是虚妄,我们今天所谓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事实,完全是抽象的概念,造成这么大个误会。要怎样证得?我们讲个最简单的,就是一心,一心就见一真法界。我们现在的心不是一心,我们的心是无量无边的心,你看一会一个念头,一会一个念头,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生生世世无量无边的心,所以你看无量无边的境界,境界都不能够合。你几时要是能够修到一心,你就见到一真法界;我们没有到一心,天天在打妄想,怎么样、怎么样,想不出来的,怎么想都想不出来。如果我们也是妄想心,也能够把一真法界能想得出来个样子,诸位想想,我们何必要断烦恼?何必要修一心不乱?不修了,那人人都证一真法界。这个问题不行,非得一心才能见到一境。所以后面说:

  【刹那性空三世何有。】

  这就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底下就交代得很好:

  【妙光菩萨即我身是。求名菩萨即汝身是。即尔我自身观之。为有如是远近耶。为无如是远近耶。】

  后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

  【苟能开悟。如同梦醒。尚无身心世界。岂有生死可得哉。】

  这几句话非常的要紧;换句话说,问题的决定就在我们悟与不悟。在这品里面,大意分量是比较多,「序品」也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后面所讲的都离不开「序品」里面的大意。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八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8

  第四页「方便品」,在《法华经》里面,这也是重要的一品。

  【方便有二。一者。由妙法色相不能示。但可以色相为助发。】

  这里面每句话我们都要留意到,这两句话也是根据经文所讲的。经里面说:

  【诸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本经是世尊以放光来发起,这桩事情只有上根利智的人,一看到光明,他就懂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看了佛放光,还是不能够了解佛的意思。所以再接弥勒与文殊的问答,将义趣显示出来。这里面说:

  【弥勒睹相伸疑。文殊傍引巧答。利根者已获开悟。】

  这些事情全在「序品」上,前面这一品。这是讲方便。第二个意思:

  【声闻同禀异闻。虽则睹相。不谤不疑。犹未明了。】

  『同禀』就是大家同在一会,这些二乘大众与诸大菩萨同在一会。佛放光大家都见到,弥勒与文殊菩萨两个问对,大家也都听到,可是有些人开悟,有些人未悟,这就是讲的「同禀异闻」。这种情形当年在灵山会上,如来的法会都如此,何况以后?像我们现在一个讲堂里,同样讲一样东西,有人听了有悟处,有人听了还不懂,是一样的道理。这一般讲就是善根、福德、因缘的不相同。可是对於中下根来说:

  【必假言说开示。亦由妙法虽不可以言宣。】

  这就说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必须要藉言说来发明妙法的义理,单单靠说明还不够。所以昨天上午,我跟你们教务主任讨论了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台湾自光复以来,大陆上有许多高僧大德来到台湾。来到台湾之后可以说就开始办佛学院,佛学院一直办到今天,你看办了有多少佛学院!佛学院是办了不少,读佛学院的人数也实在是不少,几个开悟了?几个有成就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问题。我就把我自己修学的经验,告诉你们教务主任,希望喜公上人来的时候给他提提。我学佛,那个时候学讲经,台中李老师开了个班,他也没有任何名义,是在民国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他这个班办了两年,我们一共有二十多个同学跟李老师学。上课,一个星期就上一堂课两个小时,一个星期上两个小时的课,这个教学就教了两年,两年当中他老人家培养了二十多个人。他的目标就是要上台讲经,这二十几个人个个都能上台;换句话说,个个都能讲经,很有成就,这真正是没有白费。他的方法、技巧值得我们做参考。我是四十七年跟他学的,四十八年七月我才出家,我跟他学的时候还是在家。在那个时候的进度,差不多是一个月学一部经。所以我在出家以前,我跟他是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一共学了十三部经,这个十三部经都可以上台来讲。所以我一出家,还没有受沙弥戒,就到三藏学院去教书去,就到那里去做教师去。我一个学期才教一样,我把他们教毕业了才教六部经,我所学的十三部才用了一半。所以我给你们教务主任提起这个往事,正是有值得我们做参考的。

  如果要问起学生的学历,没有你们整齐,我们那个时候同学多半还是小学毕业的。如果说年龄,我那个时候在班上年龄是最小的,大概是三十二岁,我们班上年龄最大的是林看治。你们在台中也许有很多人认识她,她今年八十多岁了,那个时候跟我们在一起学的时候她六十岁,她的孙女在国民小学做老师,她跟我们在一起上课学讲经。所以说是年龄、程度倒没有什么重要,重要在教学的方法。我们当时最大的特色,就是有练习讲经的道场,所以说学了不是说听了就算了,听了之后要上讲台,人人都要上讲台。老师那个时候对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上讲台讲经,学了就要上讲台。如果不想上讲台就不准参加这个班,你要参加这个班就一定要上讲台。那个时候女生就是在台中莲社,台中莲社每个星期六晚上讲经,几十年都是这样的,台中莲社星期六是我们女同学在那边讲经;灵山寺星期天下午讲经,男同学负责在那边讲经,不讲不行!这就是一定要有练习讲经的道场。我向你们教务主任提供意见,是希望你们在此地求学,每个学期一定要会讲一部经。

  你们是三年毕业或者四年毕业,三年毕业至少能讲六部经,要四年毕业你们可以讲八部经,你们一毕业出去之后,教佛学院就没有问题。最低限度要能达到这个标准,我们佛学院才算是有成绩,才没有白办。除了练讲之外,这个研究讨论非常重要,我看你们现在是缺少这一样,研究讨论很重要。这个研究讨论就是我们从前所谓的小座,讲小座,譬如说同学当中,你们有十几个人,你们现在也有不少门功课,哪些人对某个老师的功课,觉得有兴趣在那边学,譬如学《法华经》,有两个学《法华经》的,在每天或每个星期要找一定的时间复讲。你们同学们在一起,讲完之后,同学们大家互相来批评、来改进,这样才行。哪几个学《证道歌》的,哪几个学佛教史的,学哪一门的就要讲哪一门,一个学期最少要有一门东西,自己要能够拿得出来,这样我们才没有白费。否则的话,像这样下去囫囵吞枣,三年、四年毕业,是学了不少东西,问你一样都拿不出来。这些都是属於一个方便法,你要会运用,老师负责的是指导,切磋琢磨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事情。

  所以我们学业、道业要想成就,不能没有老师,也不能没有同学,没有同学不会进步。小座的复讲,同学们在一块可以争论,老师要是在那个地方听不好意思争,有疑问也不大敢提出来。同学在一起,没有老师在,会争得面红耳赤,会搞得很不愉快常有的事情,这个没有关系,同学!实在上争得不服气,再去问老师,得要有这样的精神去学习,我们才会有成就。这是说我们当年,我们当年修学期间是两年,一个星期两个钟点。如果是佛学院像你们这样的环境,你们一年最低限度,要比我们超过五年才对。因为我们一个星期才上两个钟点课,你们一个星期不止上十个钟点课。而且我们那个时候都还有职业,都是利用空余时间来学习,有的人是家庭主妇,有的人都是有工作的,一个星期抽两个钟点来学习,都能够学成功。你们现在是专心来学习,把什么都放下,你们的成就,按理说应该在我们十倍以上,这个才合理。而你们四年下来还不如我们,那这是有问题,大有问题,大问题。

  这个地方讲『声闻』,到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看出他的善根福德深厚,虽然是「同禀异闻」,他不谤、他也不疑,这就是善根福德深厚。可是怎么样?『犹未明了』,虽然『不谤不疑』,可是对於妙法他还不明了,还不能够明了,这个时候再加以言说来开示。虽然言说开示,佛自己说得很清楚,佛讲『不可以言宣』;换句话说,这个法原本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在前面「序品」给诸位讲过,由此可知,凡是言说都叫做方便法。我们讲一乘、讲了义那是弦外之音,文字里面没有的,但是又必须要藉文字来烘托;换句话说,文字有诱导我们悟入一乘妙法的作用。这就要你善於运用,可不能死在文字之下。所以佛在一切经典里面教给我们受持,他老人家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你看看又要用言语、文字、缘虑,又要离它,因为没有言语、文字、缘虑,没有办法给你做增上缘。你藉了这个增上缘之后必须又能够舍弃它,自己才能够悟入心性,悟入一真。死在言说、文句, 里面,那就错了,为什么?那你就不知道那是方便。所以我们要懂得那是方便法。这个地方说明:

  【非言无以开导。故佛於此无问自说。惟此二种。总名方便。】

  就是说一个是言说,一个是示相,都是方便。所以古德才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种种设施都是方便,种种言说也是方便。悟入真实是你自己的事情,佛菩萨没有办法把真实明显的揭露给你,没有办法,这是要你自己悟入的。底下这两句就说了,这两句诸位要特别留意。

  【实相妙理。惟人自悟。】

  这两句话,你要不是『自悟』,谁也没有办法指陈给你,谁也没有办法把这个事情说明给你,没有办法,一定要靠你自悟。我们看看底下,这些二乘、权教,他的毛病在哪里,这些我们都要记住,我们自己修学不犯他这种错误,我们就有悟处。

  【声闻已入法性。】

  『声闻』是指阿罗汉与辟支佛,这些人已经断见思烦恼,已经证得了偏真涅槃,涅槃是证得,但是偏真,真俗二谛偏於真。你们记住这个地方,偏於真就…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