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不能夠證得這個真實的境界。我們沒有覺察到時間與空間是不相應行法。你們要是讀過《百法》,就曉得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在唯識叁性裏面講,遍計所執性完全是假的;你說色法、心法、心心所法是依他起性,還有點真實。這個遍計所執完全是虛妄,我們今天所謂是抽象的,沒有具體的事實,完全是抽象的概念,造成這麼大個誤會。要怎樣證得?我們講個最簡單的,就是一心,一心就見一真法界。我們現在的心不是一心,我們的心是無量無邊的心,你看一會一個念頭,一會一個念頭,從早到晚、一年到頭、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的心,所以你看無量無邊的境界,境界都不能夠合。你幾時要是能夠修到一心,你就見到一真法界;我們沒有到一心,天天在打妄想,怎麼樣、怎麼樣,想不出來的,怎麼想都想不出來。如果我們也是妄想心,也能夠把一真法界能想得出來個樣子,諸位想想,我們何必要斷煩惱?何必要修一心不亂?不修了,那人人都證一真法界。這個問題不行,非得一心才能見到一境。所以後面說:

  【刹那性空叁世何有。】

  這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底下就交代得很好:

  【妙光菩薩即我身是。求名菩薩即汝身是。即爾我自身觀之。爲有如是遠近耶。爲無如是遠近耶。】

  後面這幾句話非常重要:

  【苟能開悟。如同夢醒。尚無身心世界。豈有生死可得哉。】

  這幾句話非常的要緊;換句話說,問題的決定就在我們悟與不悟。在這品裏面,大意分量是比較多,「序品」也非常的重要,可以說後面所講的都離不開「序品」裏面的大意。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八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08

  第四頁「方便品」,在《法華經》裏面,這也是重要的一品。

  【方便有二。一者。由妙法色相不能示。但可以色相爲助發。】

  這裏面每句話我們都要留意到,這兩句話也是根據經文所講的。經裏面說:

  【諸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本經是世尊以放光來發起,這樁事情只有上根利智的人,一看到光明,他就懂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看了佛放光,還是不能夠了解佛的意思。所以再接彌勒與文殊的問答,將義趣顯示出來。這裏面說:

  【彌勒睹相伸疑。文殊傍引巧答。利根者已獲開悟。】

  這些事情全在「序品」上,前面這一品。這是講方便。第二個意思:

  【聲聞同禀異聞。雖則睹相。不謗不疑。猶未明了。】

  『同禀』就是大家同在一會,這些二乘大衆與諸大菩薩同在一會。佛放光大家都見到,彌勒與文殊菩薩兩個問對,大家也都聽到,可是有些人開悟,有些人未悟,這就是講的「同禀異聞」。這種情形當年在靈山會上,如來的法會都如此,何況以後?像我們現在一個講堂裏,同樣講一樣東西,有人聽了有悟處,有人聽了還不懂,是一樣的道理。這一般講就是善根、福德、因緣的不相同。可是對於中下根來說:

  【必假言說開示。亦由妙法雖不可以言宣。】

  這就說明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最利,必須要藉言說來發明妙法的義理,單單靠說明還不夠。所以昨天上午,我跟你們教務主任討論了一個問題,因爲我們深深的感覺到,臺灣自光複以來,大陸上有許多高僧大德來到臺灣。來到臺灣之後可以說就開始辦佛學院,佛學院一直辦到今天,你看辦了有多少佛學院!佛學院是辦了不少,讀佛學院的人數也實在是不少,幾個開悟了?幾個有成就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問題。我就把我自己修學的經驗,告訴你們教務主任,希望喜公上人來的時候給他提提。我學佛,那個時候學講經,臺中李老師開了個班,他也沒有任何名義,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他這個班辦了兩年,我們一共有二十多個同學跟李老師學。上課,一個星期就上一堂課兩個小時,一個星期上兩個小時的課,這個教學就教了兩年,兩年當中他老人家培養了二十多個人。他的目標就是要上臺講經,這二十幾個人個個都能上臺;換句話說,個個都能講經,很有成就,這真正是沒有白費。他的方法、技巧值得我們做參考。我是四十七年跟他學的,四十八年七月我才出家,我跟他學的時候還是在家。在那個時候的進度,差不多是一個月學一部經。所以我在出家以前,我跟他是一年叁個月,十五個月,一共學了十叁部經,這個十叁部經都可以上臺來講。所以我一出家,還沒有受沙彌戒,就到叁藏學院去教書去,就到那裏去做教師去。我一個學期才教一樣,我把他們教畢業了才教六部經,我所學的十叁部才用了一半。所以我給你們教務主任提起這個往事,正是有值得我們做參考的。

  如果要問起學生的學曆,沒有你們整齊,我們那個時候同學多半還是小學畢業的。如果說年齡,我那個時候在班上年齡是最小的,大概是叁十二歲,我們班上年齡最大的是林看治。你們在臺中也許有很多人認識她,她今年八十多歲了,那個時候跟我們在一起學的時候她六十歲,她的孫女在國民小學做老師,她跟我們在一起上課學講經。所以說是年齡、程度倒沒有什麼重要,重要在教學的方法。我們當時最大的特色,就是有練習講經的道場,所以說學了不是說聽了就算了,聽了之後要上講臺,人人都要上講臺。老師那個時候對我們唯一的要求,就是上講臺講經,學了就要上講臺。如果不想上講臺就不准參加這個班,你要參加這個班就一定要上講臺。那個時候女生就是在臺中蓮社,臺中蓮社每個星期六晚上講經,幾十年都是這樣的,臺中蓮社星期六是我們女同學在那邊講經;靈山寺星期天下午講經,男同學負責在那邊講經,不講不行!這就是一定要有練習講經的道場。我向你們教務主任提供意見,是希望你們在此地求學,每個學期一定要會講一部經。

  你們是叁年畢業或者四年畢業,叁年畢業至少能講六部經,要四年畢業你們可以講八部經,你們一畢業出去之後,教佛學院就沒有問題。最低限度要能達到這個標准,我們佛學院才算是有成績,才沒有白辦。除了練講之外,這個研究討論非常重要,我看你們現在是缺少這一樣,研究討論很重要。這個研究討論就是我們從前所謂的小座,講小座,譬如說同學當中,你們有十幾個人,你們現在也有不少門功課,哪些人對某個老師的功課,覺得有興趣在那邊學,譬如學《法華經》,有兩個學《法華經》的,在每天或每個星期要找一定的時間複講。你們同學們在一起,講完之後,同學們大家互相來批評、來改進,這樣才行。哪幾個學《證道歌》的,哪幾個學佛教史的,學哪一門的就要講哪一門,一個學期最少要有一門東西,自己要能夠拿得出來,這樣我們才沒有白費。否則的話,像這樣下去囫囵吞棗,叁年、四年畢業,是學了不少東西,問你一樣都拿不出來。這些都是屬於一個方便法,你要會運用,老師負責的是指導,切磋琢磨是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事情。

  所以我們學業、道業要想成就,不能沒有老師,也不能沒有同學,沒有同學不會進步。小座的複講,同學們在一塊可以爭論,老師要是在那個地方聽不好意思爭,有疑問也不大敢提出來。同學在一起,沒有老師在,會爭得面紅耳赤,會搞得很不愉快常有的事情,這個沒有關系,同學!實在上爭得不服氣,再去問老師,得要有這樣的精神去學習,我們才會有成就。這是說我們當年,我們當年修學期間是兩年,一個星期兩個鍾點。如果是佛學院像你們這樣的環境,你們一年最低限度,要比我們超過五年才對。因爲我們一個星期才上兩個鍾點課,你們一個星期不止上十個鍾點課。而且我們那個時候都還有職業,都是利用空余時間來學習,有的人是家庭主婦,有的人都是有工作的,一個星期抽兩個鍾點來學習,都能夠學成功。你們現在是專心來學習,把什麼都放下,你們的成就,按理說應該在我們十倍以上,這個才合理。而你們四年下來還不如我們,那這是有問題,大有問題,大問題。

  這個地方講『聲聞』,到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看出他的善根福德深厚,雖然是「同禀異聞」,他不謗、他也不疑,這就是善根福德深厚。可是怎麼樣?『猶未明了』,雖然『不謗不疑』,可是對於妙法他還不明了,還不能夠明了,這個時候再加以言說來開示。雖然言說開示,佛自己說得很清楚,佛講『不可以言宣』;換句話說,這個法原本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前面「序品」給諸位講過,由此可知,凡是言說都叫做方便法。我們講一乘、講了義那是弦外之音,文字裏面沒有的,但是又必須要藉文字來烘托;換句話說,文字有誘導我們悟入一乘妙法的作用。這就要你善於運用,可不能死在文字之下。所以佛在一切經典裏面教給我們受持,他老人家說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看看又要用言語、文字、緣慮,又要離它,因爲沒有言語、文字、緣慮,沒有辦法給你做增上緣。你藉了這個增上緣之後必須又能夠舍棄它,自己才能夠悟入心性,悟入一真。死在言說、文句, 裏面,那就錯了,爲什麼?那你就不知道那是方便。所以我們要懂得那是方便法。這個地方說明:

  【非言無以開導。故佛於此無問自說。惟此二種。總名方便。】

  就是說一個是言說,一個是示相,都是方便。所以古德才說「佛法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種種設施都是方便,種種言說也是方便。悟入真實是你自己的事情,佛菩薩沒有辦法把真實明顯的揭露給你,沒有辦法,這是要你自己悟入的。底下這兩句就說了,這兩句諸位要特別留意。

  【實相妙理。惟人自悟。】

  這兩句話,你要不是『自悟』,誰也沒有辦法指陳給你,誰也沒有辦法把這個事情說明給你,沒有辦法,一定要靠你自悟。我們看看底下,這些二乘、權教,他的毛病在哪裏,這些我們都要記住,我們自己修學不犯他這種錯誤,我們就有悟處。

  【聲聞已入法性。】

  『聲聞』是指阿羅漢與辟支佛,這些人已經斷見思煩惱,已經證得了偏真涅槃,涅槃是證得,但是偏真,真俗二谛偏於真。你們記住這個地方,偏於真就…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