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不圓滿,有沒有證得?證得,但是偏在真上,不圓滿、不究竟,但是不能說他未見法性。他的毛病在哪裏?就是底下這一句話,你們大家記住:

  【耽著叁昧。懈怠自恣。於淨佛國土教化衆生。心不喜樂。有異菩薩。】

  二乘的病就在此地,他們舍不得所證得的叁昧,我們一般講「九次第定」。爲什麼叫它九次第定?世間禅定有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就八種定,第九定超過世間。阿羅漢這個定比八定還要高,四禅八定是世間禅定,沒出叁界,到第九定超越了,出了叁界,阿羅漢所證得的九次第定。他住在這個定中他不肯舍棄,『耽著叁昧,懈怠自恣』,「自恣」有自己反省檢點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功夫、自己的境界,究竟到了什麼程度了。菩薩是勤於自恣,你看結夏安居圓滿的時候自恣大會,那個自恣就是檢討得失。菩薩勤於自恣,阿羅漢是懈怠於自恣,他不搞這個事情,一年到頭都在定中。定中境界當然是很自在,所以這個阿羅漢稱之爲小乘,偏重在自度,不願意度生。爲什麼?度化衆生在他覺得這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他不願意幹。而且這娑婆世界衆生剛強難化又不是很聽話,這個樣他更不願意幹。諸位要曉得,阿羅漢不是不度衆生,阿羅漢什麼?你跟他有緣,你去求他,他看了你不錯,可以收你做個徒弟來教你,他不主動來找你。不像菩薩,菩薩是很隨緣,什麼人都願意教化,教了幾天調頭而去,去了沒關系,他不在乎,阿羅漢在乎這些。所以阿羅漢的作風跟菩薩大大的不一樣,菩薩教化衆生是主動的,阿羅漢教化衆生是被動的,學生求他。菩薩對衆生,你看看大經裏面講,「作一切衆生不請之友」,衆生不請他,菩薩就想方法來接引他,來接近衆生,來教化衆生。因此阿羅漢們對於『淨佛國土』,我們常講莊嚴佛國土,「淨佛國土」就是莊嚴佛國土,『教化衆生』心裏面沒什麼歡喜心,不太願意幹這個事情。所以跟菩薩不一樣的所在。

  【故世尊自敘備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以啓二乘之懈怠也。】

  在這最後的遺教,也就是世尊教學最後這個八年,你看看他對二乘人所用的口氣,極力的來勸勉二乘人回小向大。說他自己在過去生中如何的修學,不但是言教,而且還有身教,以自己修學的榜樣已至極。在佛法裏面所謂叁轉*輪,示轉、勸轉、作證轉,釋迦牟尼佛說出他過去生中如何修學,這就是作證。今天學術界裏頭常常講要拿證據出來,不拿證據出來他不相信,這是拿出證據。拿出證據再要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譬如現在有很多討論到佛教的,講到六道輪回他不相信,你拿證據給我看,你不拿證據我不相信有六道輪回。實在講六道輪回的證據太多,大家稍稍留意一點,不難見到證據,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的事情,一點都不假。不相信的人是愚癡,不相信的人不能避免,如果說信則有,不信則無,那我就不信了,不信就無!這個事情不管你信不信,信有,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佛在此地說明,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未曾有法」,這底下講有兩種,也是一個實,一個權,第一是實相,第二是諸法,這是兩種未曾有法,稀有之法。實相二乘人沒有證得,前面講二乘人雖然已入法性,但是他「耽著叁昧」,所以他不能證得。佛在楞嚴會上說他們是「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所以他不能證得。

  但是,佛在經上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阿羅漢會不會回小向大?會,決定會回小向大。一般阿羅漢要兩個大劫以後才能回頭,辟支佛要一個大劫才能回頭。換句話說,他當中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確實是耽誤了,停止在這個地方,不能夠向前精進。這個時間確實是長,這麼長的時間他不能夠向前進,他一回小向大,證得實相當然不是難事情。講到修證方法非常之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如果你要是懂得、要會應用,給諸位說,人人都能夠一生成佛,這是不假的,一點都不假的。你看《法華經》裏面佛先說成佛不容易,當然也是實話,的確不容易;可是說了不容易,後面又說個龍女八歲成佛,這就說雖然不容易、也不難。所以這個法門是非難非易,不能講它困難,也不能說它容易。就是訣竅你能不能把握?好像開保險櫃一樣,號碼你曉得不曉得?如果你曉得保險櫃的號碼,一對門一拉就開了,很容易;如果你要不曉得的話,亂轉,轉上一個禮拜都打不開,急得一頭大汗打不開。所以這個事情確實是非難非易之法,說穿迷悟之間,迷了就難,悟了就容易。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中國的佛教跟南傳的佛教,在思想上、方法上是走兩條道路,我們中國的方法巧妙極了,運用的大乘方法。南傳的一直到今天,你們去看看緬甸、泰國、錫蘭,還都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吃的苦多,用的方法笨拙,真正要下苦功破八十八品見惑,在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證阿羅漢,他們搞這路子。而且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佛,他們也不相信釋迦牟尼佛之外還有他方諸佛,他們不相信,他們腦袋裏頭是大乘非佛說,不相信大乘法。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是完全接受了大乘佛法,以大乘的理趣、方法來修學,所以在斷證的功夫上,比小乘要猛力得太多,我們中國一生成佛,在曆代是大有人在。所以我們想想,從前這個古道場,這是你們同學們都要留意,爲什麼?將來一代佛教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責任,是在你們的肩膀上。我們要學要學古人,不學今人,我求學的時候老師就教我,出家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我還在家。講到高士他舉了兩個人不可以學,「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啓超」。這在世間法是高人,他在世間法裏頭有成就,他在佛法裏頭沒有成就。所以學佛諸位要記住,你在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當中,要找個模樣、找個模範,一生就學他,你們等於說是學東西有個標本、有個模樣,你好學。否則的話,你學什麼?學到老,問你學什麼?不知道學什麼,這你當然不能成就。

  譬如說以觀世音菩薩做標本,一心一意就學觀音菩薩,學到自己要像個觀音菩薩,學到最後自己就變成觀音菩薩,要這樣的學。或者祖師大德裏頭找個榜樣,譬如說蕅益大師就是學蓮池大師的,他有個樣子。我們中國古來像這樣的修學法很多,他有一個老師,有一個典型,有一個樣子在,他能夠成就。從前也沒有辦佛學院,可是成就的人那麼多,就是他有他的方法。譬如說蕅益大師那個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圓寂,他對於蓮池大師很崇拜,他一生就學蓮池大師。從哪個地方學?從蓮池大師遺集裏頭學,學他的思想、學他的行持、學他的待人接物。蓮池大師是一代祖師,他也真是不辜負蓮池大師,他自己也成爲一代祖師,所以要有個樣子、有個典型在。我們學誰?你學哪一宗,哪一宗都有祖師、都有大德,都可以做爲我們師範、做爲我們表率的,我們的修學有典型、有模樣,不是盲修瞎練。此地講:

  【聲聞已證實相。故曰我與菩薩同入法性。但不知諸法亦即實相。】

  這個地方講『聲聞已證實相』,是這些聲聞在世尊會下,聽了四十年經,世尊給他們講經,你看看從阿含、方等、般若,般若二十二年,這些聲聞都在座,所以確實對於實相他們都比我們了解得還多。我們才聽幾年?而且我們聽的凡夫僧說的,他們是聽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可見得他們比我們懂得多。但是怎麼樣?不曉得諸法就是實相。如果曉得諸法就是實相,他就不是二乘,他就不是凡夫。所以入了這個境界之後,凡所有相皆是實相;沒入的,《金剛經》裏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入門的。爲什麼?他用妄心,所以你見的一切境界、一切諸法是妄相。實相是什麼?用真心,妄心去掉,你所見的一切相都是實相。我給諸位講《四書》就是《華嚴經》,你們不相信,你們要是多念念這幾句話,應該相信。《四書》是不是諸法?既是諸法,諸法就是實相,《四書》怎麼不是實相!基督教的《新舊約》是不是諸法?既是諸法當然也即實相,沒什麼兩樣。所以古德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什麼叫圓人?你們學過天臺藏、通、別、圓,賢首小、始、終、頓、圓,圓教的菩薩叫圓人,圓教的菩薩看一切法沒有不圓。那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爲什麼?心是平等的、清淨的。我們之所以不圓就是心不平等,還分這個、分那個,不平等!諸位要曉得,他分別,我們不能分別,爲什麼?我們學的是圓頓大法。那我們一分別跟他一樣,見不到實相,見不到諸法,妙法見不到了。只有心清淨,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心裏清淨到一物都沒有,然後你才能見到『諸法亦即實相』,就見到了,真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好,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九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09

  二乘人因爲不了解諸法就是實相,不了解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他有分別。

  【故疲於教化。不欲莊嚴萬行。證其報身。】

  這是講到二乘聖者,他們的一般情形。

  【唯大覺世尊。圓證此法。故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實相之理。言思道斷。心行處滅。】

  在佛法的目的,確實就是要證實相,這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如果要說不以證實相爲目的,那個事情就很麻煩,說個實在話,我們要想到聲聞緣覺這個地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中國過去這些大德們無論是出家、在家,大家可以在《大藏經》裏面看看,《高僧傳》、《居士傳》,看看諸宗的語錄,你就曉得我們前賢目標的確是在證實相,所以他們有那麼樣大成就。實相要從哪裏去證?實相要從大定裏面去證,還不是小定,是大定。什麼叫大定?六根一天到晚接觸六塵境界,不動心,樣樣都清楚、都明了,這是慧;明了而不動心,這叫定,所謂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唯有定,他才能夠把這些事理看得清清楚楚,唯有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心常在定中。學習的方法是在觀照,不用思惟,這必須要曉得的,…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