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24

  ..续本文上一页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费这么大的劲才断了一个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没动,你想想看多笨,这笨办法!所以大乘法跟小乘法见解跟下手都不一样,都不相同。

  这是讲智慧要紧,开智慧必得要断烦恼,烦恼里面最严重的、最根本的,就是一个妄想、一个执著。执著是第七识,妄想是第六识,你们学唯识,唯识里面讲转识成智,「六七因地转,五八果上转」,五八根本不要理会,六七转了,五八自然就转。所以下手之处就是六七二识,这东西很麻烦,不是个简单事情。你们不要听了转第六意识,好,我现在天天转,你怎么个转法?你一天到晚就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绝不转第六意识,就是自己绝对不打自己,你晓得!它打别人,不打自己。你用第六意识怎么能转得了第六意识?唯识学相当的繁琐,古人所讲的入海算沙。你们同学们有问我要《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我那里有,大家分配也有你们同学。可是《瑜伽师地论》不容易念,比《法华经》要难多了,当然《法华》比《瑜伽师地论》要深得多,可《法华经》好念。它那个虽然没这么深,难念,那个书要讲一遍可不简单,一百卷,分量很大一部大论。但是要学唯识的,那是必修科目,是唯识的根本论,《瑜伽师地论》跟《成唯识论》,是唯识的根本论。这一门学问在我们中国,只是在唐朝时候,玄奘大师回来以后那么昙花一现,现了一下,到以后学这门东西的不多了。不用深入的去研究,就是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

  唯识在佛法里面是共同科目,教义的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规范的共同科目,净土是归宿的共同科目。这是诸位一定要认识,这三门是佛法的共同科目,无论你学哪一宗、哪一派,都离不开。但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决定戒律是第一,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不但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教的,十方诸佛没有例外的。违背了这个法则,给诸位说不会成就,不要戒你就得定,也能得到,不是佛法的定,邪定,不是正定。没有戒定也能开智慧,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法里面讲狂慧。所以你要想得到正慧、正智,一定要按正确的方法来修学。佛法里面的生活教育,就是《沙弥律仪》当中的二十四门威仪。你们不要讲我要学这个东西,那我不是生活太拘谨了吗?那个二十四门威仪是活活泼泼的,你不会学,你死在那里面,那就是拘谨,你要是会学是活活泼泼。所以佛法的戒律它是活泼的,不是呆板的,哪一条戒里面都有开遮持犯,可见得活的,它不是死的。菩萨学的三慧,闻思修三慧,三慧是建立在戒定慧那个慧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误会,菩萨大乘修闻思修三慧,小乘修戒定慧,我们不学小乘,我们就学大乘。

  三慧怎么学法?我们现在在讲台上讲经或者听,闻慧,法师讲我听,闻慧,我都听懂了。听了之后再去研究,研究是思慧,思了,想得差不多了,我应该这么做,我就照它去做,修慧,全都搞错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情?法师在讲台上讲,你在那里听是搞的说食数宝,下了课你在那里面去研究叫胡思乱想,一天到晚修的行叫盲修瞎练。说食数宝、胡思乱想、盲修瞎练,所以你搞一辈子你也成不了菩萨,这哪里叫三慧?你把三慧搞错!大家要记住,你们看看,是这么个关系,你没有戒定慧,你哪有三慧?我给你讲的不会错,说食数宝、胡思乱想、盲修瞎练,你认为那叫三慧,你看错到哪里去!所以大乘法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而且告诉诸位,三学可以等修,也可以次第修。譬如我告诉你的,背诵经典是等修,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等修。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要分开来修,持戒、待人接物,我们日常生活这是戒律,我们早晚抽点时间出来修定,我们读诵经典,当然这是三慧同时修的,著重在慧,是可以渐次,可以同时。但是三慧一定是同时,没有先后这要晓得,所以菩萨高明,小乘人比不上的。

  三慧怎么讲法?这三种都是慧,闻思修都是慧,具足小乘这个慧的基础,就是开悟的。它是听讲的时候,耳根接触音声,接触法音这就是闻慧;一接触就悟,悟就是思慧。绝不是在那边去想,一想就落在第六意识去了,那还叫什么思慧,那是烦恼,那是分别。这个思是什么?思这个名词,就是用我们世俗的名词,不是真正有思惟的、有分别的,没有,就是一听觉悟,这个叫思,一悟,你看看悟就破了无明。所以对破无明来讲叫修,对开悟来讲这叫思,对接触闻法来讲它叫闻,所以它是同时的,不是分三个阶段的。我曾经就碰到过好几个,就是误会了把它分作阶段,听了几年经,他来告诉我,「法师,现在不要听经了。」我说为什么?「我已经听了两年,这是闻慧,我回家要去研究,要去闭关去研究,思惟里头意思我再修行。」我明白了,我说你现在还要不要听?他说「我今天还听。」好,今天还听,今天我就讲这个,讲完之后我说你还要不要听?「还要听,我不闭关,不打妄想。」那就是误会了,你把这个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说食数宝,第二个胡思乱想,第三个盲修瞎练,你连小乘都不如。所以这个不能搞错,搞错了就麻烦就大了。这都是讲智慧能破无明黑暗。

  【以中道智。】

  智慧无所偏依的就叫『中道』,无偏谓之中。

  【除二边染。】

  『二边』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相对的,相对就是「二边」,我们今天科学里面讲,相对论,这了不起。在佛法叫边见,有什么了不起,边见!他们认为这是宝贝,我们佛法不要,佛法要把它去掉,这边见。离开了相对这是中道,所以说空有二边不著,是非二边不著,人我二边不著,生佛二边不著,你永远要在中道这里面。中道是真正的智慧,二边都是染,你看看凡夫执著有,为有所染;二乘执著空,为空所染;菩萨空有二边不著,所以是二边都不染。它在此地表法:

  【故国名离垢。】

  『离垢』就是表中道的意思,空有二边不住。佛在《金刚经》里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教我们发的中道心,这一心;不同於凡夫、二乘,凡夫、二乘都有住。这一句话也不好懂,我们想想,不住空那就有,不住有就住空,总落在一边,这二边都不住这怎么办法?这个事情很为难。你想想诸佛菩萨他们用事就是二边不染,譬如拿释迦牟尼佛来说,世尊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足迹遍五印度,一天到晚忙著弘法利生不住空,一天到晚那么忙不住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住有。这就叫空有二边都不住,做了许多事情跟没有做一样;我做了多少好事,心里有住,就有住,住了相,这就住了有;二乘人我心空的,我什么都不住,我什么事也不要做,那就住空,二乘人真的什么事情都不干,他心清净。所以菩萨度生心清净,心决定清净,决定不生一念,不起一念什么事情他都做,做得圆圆满满,这叫做无住生心。这个生心是真心,我们学佛就要学这个,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心里头绝不能著相。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应该有什么好的果报,那一切都完了。那就是世间善事,善事善业后头有善的果报,三善道的果报。这是大家要晓得的,真正所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毫都差不得。底下讲:

  【以平等慧。断人我惑。】

  诸位要晓得,你要想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你心里有我就不平等,为什么?有我就有我慢,我总比别人要强一点。这个我慢是四大烦恼常相随,俱生烦恼,这不是教的,无量劫的习气,所以说有我就不平等,平等怎么?平等就无我。所以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这里面要讲求方便法,从什么地方学起?我学佛那个时候,我接触佛法在是民国四十二年,第一个老师就是章嘉大师,头一天我请教他的话就决定了我学佛的一生,第一天的话决定了一生。我接近他是有个朋友介绍,带著我一块去看他,我第一句向他请教,我说「佛法在我的看法实在太好了,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一下就入进去?」我就提了这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他听了这个问题之后,大概是静默了二十分钟,眼睛看著我的眼睛不说话,坐在那个地方足足的看了二十分钟,然后慢吞吞的说有,二十分钟才说个有字,接著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这种教学法给诸位说,这是我们古来大德教学都是这个样子。不像现在人心毛毛躁躁,沉不住气,说了一大堆的话,没有重心,不知道说些什么,你找不到重点。这个二十分钟静下来,就是把你心定下来,他定了,我也定了,定中再说话的时候这就有力量,才能够讲得到信受。你这个情绪不稳定下来,这么重要的问题,你看这个答覆六个字,听了之后能够信受奉行,不简单,不是简单事实。

  我这个定力没有他那么深,他这个六个字说出来之后,我接著就问,请教第二个问题从哪里下手?从什么地方下手?他大概又停了有十五分钟的样子,给我说了两个字,「布施」。那一天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一个多钟点就说了几句话,时间都在面对面静坐。以后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对面这样静坐,说话的时候很少,可是每句话都非常得力,绝对没有一个字废话,简单明了。布施就是修行的下手处,所以六度里面第一个是布施。你们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注解,你看看他讲的布施,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修个什么?就是修布施;换句话说,就是修布施,放下放下再放下,把你的执著妄想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了。放不下的是什么?就是执著妄想。所以你要学,学布施,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心爱的东西,人家要要就能够给人家,首先忍痛给人家,不给人家不行,我要学布施那怎么行?到最后就慢慢的不痛了。这样你不练不行,单单你讲,你讲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一点用都没有,这个佛法之门你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你放不下,到放下,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没有一样说放不下,你才有门可入。今天你们讲学佛,你们从哪里学起?叫你们布施问题就来了,统统是门外汉,听了再多都是门外汉,…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