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費這麼大的勁才斷了一個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還沒動,你想想看多笨,這笨辦法!所以大乘法跟小乘法見解跟下手都不一樣,都不相同。
這是講智慧要緊,開智慧必得要斷煩惱,煩惱裏面最嚴重的、最根本的,就是一個妄想、一個執著。執著是第七識,妄想是第六識,你們學唯識,唯識裏面講轉識成智,「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轉」,五八根本不要理會,六七轉了,五八自然就轉。所以下手之處就是六七二識,這東西很麻煩,不是個簡單事情。你們不要聽了轉第六意識,好,我現在天天轉,你怎麼個轉法?你一天到晚就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絕不轉第六意識,就是自己絕對不打自己,你曉得!它打別人,不打自己。你用第六意識怎麼能轉得了第六意識?唯識學相當的繁瑣,古人所講的入海算沙。你們同學們有問我要《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我那裏有,大家分配也有你們同學。可是《瑜伽師地論》不容易念,比《法華經》要難多了,當然《法華》比《瑜伽師地論》要深得多,可《法華經》好念。它那個雖然沒這麼深,難念,那個書要講一遍可不簡單,一百卷,分量很大一部大論。但是要學唯識的,那是必修科目,是唯識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跟《成唯識論》,是唯識的根本論。這一門學問在我們中國,只是在唐朝時候,玄奘大師回來以後那麼昙花一現,現了一下,到以後學這門東西的不多了。不用深入的去研究,就是知道一個大概就可以。
唯識在佛法裏面是共同科目,教義的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規範的共同科目,淨土是歸宿的共同科目。這是諸位一定要認識,這叁門是佛法的共同科目,無論你學哪一宗、哪一派,都離不開。但是在修學過程當中,決定戒律是第一,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不但釋迦牟尼佛是這樣教的,十方諸佛沒有例外的。違背了這個法則,給諸位說不會成就,不要戒你就得定,也能得到,不是佛法的定,邪定,不是正定。沒有戒定也能開智慧,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法裏面講狂慧。所以你要想得到正慧、正智,一定要按正確的方法來修學。佛法裏面的生活教育,就是《沙彌律儀》當中的二十四門威儀。你們不要講我要學這個東西,那我不是生活太拘謹了嗎?那個二十四門威儀是活活潑潑的,你不會學,你死在那裏面,那就是拘謹,你要是會學是活活潑潑。所以佛法的戒律它是活潑的,不是呆板的,哪一條戒裏面都有開遮持犯,可見得活的,它不是死的。菩薩學的叁慧,聞思修叁慧,叁慧是建立在戒定慧那個慧的基礎上。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誤會,菩薩大乘修聞思修叁慧,小乘修戒定慧,我們不學小乘,我們就學大乘。
叁慧怎麼學法?我們現在在講臺上講經或者聽,聞慧,法師講我聽,聞慧,我都聽懂了。聽了之後再去研究,研究是思慧,思了,想得差不多了,我應該這麼做,我就照它去做,修慧,全都搞錯了。實際上是怎麼回事情?法師在講臺上講,你在那裏聽是搞的說食數寶,下了課你在那裏面去研究叫胡思亂想,一天到晚修的行叫盲修瞎練。說食數寶、胡思亂想、盲修瞎練,所以你搞一輩子你也成不了菩薩,這哪裏叫叁慧?你把叁慧搞錯!大家要記住,你們看看,是這麼個關系,你沒有戒定慧,你哪有叁慧?我給你講的不會錯,說食數寶、胡思亂想、盲修瞎練,你認爲那叫叁慧,你看錯到哪裏去!所以大乘法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而且告訴諸位,叁學可以等修,也可以次第修。譬如我告訴你的,背誦經典是等修,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等修。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是要分開來修,持戒、待人接物,我們日常生活這是戒律,我們早晚抽點時間出來修定,我們讀誦經典,當然這是叁慧同時修的,著重在慧,是可以漸次,可以同時。但是叁慧一定是同時,沒有先後這要曉得,所以菩薩高明,小乘人比不上的。
叁慧怎麼講法?這叁種都是慧,聞思修都是慧,具足小乘這個慧的基礎,就是開悟的。它是聽講的時候,耳根接觸音聲,接觸法音這就是聞慧;一接觸就悟,悟就是思慧。絕不是在那邊去想,一想就落在第六意識去了,那還叫什麼思慧,那是煩惱,那是分別。這個思是什麼?思這個名詞,就是用我們世俗的名詞,不是真正有思惟的、有分別的,沒有,就是一聽覺悟,這個叫思,一悟,你看看悟就破了無明。所以對破無明來講叫修,對開悟來講這叫思,對接觸聞法來講它叫聞,所以它是同時的,不是分叁個階段的。我曾經就碰到過好幾個,就是誤會了把它分作階段,聽了幾年經,他來告訴我,「法師,現在不要聽經了。」我說爲什麼?「我已經聽了兩年,這是聞慧,我回家要去研究,要去閉關去研究,思惟裏頭意思我再修行。」我明白了,我說你現在還要不要聽?他說「我今天還聽。」好,今天還聽,今天我就講這個,講完之後我說你還要不要聽?「還要聽,我不閉關,不打妄想。」那就是誤會了,你把這個分成叁個階段,第一個就是說食數寶,第二個胡思亂想,第叁個盲修瞎練,你連小乘都不如。所以這個不能搞錯,搞錯了就麻煩就大了。這都是講智慧能破無明黑暗。
【以中道智。】
智慧無所偏依的就叫『中道』,無偏謂之中。
【除二邊染。】
『二邊』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相對的,相對就是「二邊」,我們今天科學裏面講,相對論,這了不起。在佛法叫邊見,有什麼了不起,邊見!他們認爲這是寶貝,我們佛法不要,佛法要把它去掉,這邊見。離開了相對這是中道,所以說空有二邊不著,是非二邊不著,人我二邊不著,生佛二邊不著,你永遠要在中道這裏面。中道是真正的智慧,二邊都是染,你看看凡夫執著有,爲有所染;二乘執著空,爲空所染;菩薩空有二邊不著,所以是二邊都不染。它在此地表法:
【故國名離垢。】
『離垢』就是表中道的意思,空有二邊不住。佛在《金剛經》裏面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教我們發的中道心,這一心;不同於凡夫、二乘,凡夫、二乘都有住。這一句話也不好懂,我們想想,不住空那就有,不住有就住空,總落在一邊,這二邊都不住這怎麼辦法?這個事情很爲難。你想想諸佛菩薩他們用事就是二邊不染,譬如拿釋迦牟尼佛來說,世尊示現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足迹遍五印度,一天到晚忙著弘法利生不住空,一天到晚那麼忙不住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不住有。這就叫空有二邊都不住,做了許多事情跟沒有做一樣;我做了多少好事,心裏有住,就有住,住了相,這就住了有;二乘人我心空的,我什麼都不住,我什麼事也不要做,那就住空,二乘人真的什麼事情都不幹,他心清淨。所以菩薩度生心清淨,心決定清淨,決定不生一念,不起一念什麼事情他都做,做得圓圓滿滿,這叫做無住生心。這個生心是真心,我們學佛就要學這個,利益衆生的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心裏頭絕不能著相。我做了多少好事,我應該有什麼好的果報,那一切都完了。那就是世間善事,善事善業後頭有善的果報,叁善道的果報。這是大家要曉得的,真正所謂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一毫都差不得。底下講:
【以平等慧。斷人我惑。】
諸位要曉得,你要想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你心裏有我就不平等,爲什麼?有我就有我慢,我總比別人要強一點。這個我慢是四大煩惱常相隨,俱生煩惱,這不是教的,無量劫的習氣,所以說有我就不平等,平等怎麼?平等就無我。所以在修學的過程當中,這裏面要講求方便法,從什麼地方學起?我學佛那個時候,我接觸佛法在是民國四十二年,第一個老師就是章嘉大師,頭一天我請教他的話就決定了我學佛的一生,第一天的話決定了一生。我接近他是有個朋友介紹,帶著我一塊去看他,我第一句向他請教,我說「佛法在我的看法實在太好了,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一下就入進去?」我就提了這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他聽了這個問題之後,大概是靜默了二十分鍾,眼睛看著我的眼睛不說話,坐在那個地方足足的看了二十分鍾,然後慢吞吞的說有,二十分鍾才說個有字,接著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種教學法給諸位說,這是我們古來大德教學都是這個樣子。不像現在人心毛毛躁躁,沈不住氣,說了一大堆的話,沒有重心,不知道說些什麼,你找不到重點。這個二十分鍾靜下來,就是把你心定下來,他定了,我也定了,定中再說話的時候這就有力量,才能夠講得到信受。你這個情緒不穩定下來,這麼重要的問題,你看這個答覆六個字,聽了之後能夠信受奉行,不簡單,不是簡單事實。
我這個定力沒有他那麼深,他這個六個字說出來之後,我接著就問,請教第二個問題從哪裏下手?從什麼地方下手?他大概又停了有十五分鍾的樣子,給我說了兩個字,「布施」。那一天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一個多鍾點就說了幾句話,時間都在面對面靜坐。以後我親近章嘉大師叁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面對面這樣靜坐,說話的時候很少,可是每句話都非常得力,絕對沒有一個字廢話,簡單明了。布施就是修行的下手處,所以六度裏面第一個是布施。你們看《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注解,你看看他講的布施,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修個什麼?就是修布施;換句話說,就是修布施,放下放下再放下,把你的執著妄想統統放下,你就成佛了。放不下的是什麼?就是執著妄想。所以你要學,學布施,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心愛的東西,人家要要就能夠給人家,首先忍痛給人家,不給人家不行,我要學布施那怎麼行?到最後就慢慢的不痛了。這樣你不練不行,單單你講,你講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一點用都沒有,這個佛法之門你不得其門而入。爲什麼?你放不下,到放下,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沒有一樣說放不下,你才有門可入。今天你們講學佛,你們從哪裏學起?叫你們布施問題就來了,統統是門外漢,聽了再多都是門外漢,…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